2.1、本章概述
中国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经验比较欠缺。但是近年来,中国已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能源统计报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及能源审计等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为了配合中国碳交易试点及其他低碳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并且在国家和地方发布的一系列技术性支撑文件中都对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提出了要求。其中很多好的实践可以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和支撑。
但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在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经验和有效的抓手。而且,作为报告主体的企业对数据质量管理涵义的理解尚不够全面,对人员职能、计量设备及数据记录等影响因素把控不够,导致目前中国企业内部普遍尚未构建起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为整合现有的资源和经验,探索在中国构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本章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研究重点展开。
(1)研究国家及碳交易试点地区发布的温室气体报告技术文件,并就其对企业执行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的指导有效性进行评述。
(2)研究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专项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围绕上报数据结果的质量控制活动展开,研究对象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数据收集管理经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数据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3)解析能源统计中的数据质量控制经验,从能源数据源监测和现有能源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尝试总结出执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活动的可利用资源。
(4)解析中国统计“四大工程”的执行现状,总结出在中国数据统计的技术支持平台和企业能源数据上报流程方面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
(1) 对国家及碳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第三方核查工作及执行情况进行评述。
(2) 选择能源审计作为研究重点,提炼出可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保证的内部核查环节提供借鉴的工作经验。
目前,中国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直接相关的工作主要包括,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执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能源统计等方面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本部分将从中寻找出现有数据控制方法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活动的契合点,为建立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同时,为了体现信息化对推动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本节也总结了中国统计“四大工程”在数据收集和上报方面的理念和实施经验,及其对企业数据质量管理而言存在的优点和缺陷。经验解析一到经验解析四主要针对温室气体报告领域的现状和经验进行研究。经验解析五和六总结了能源领域的数据管理经验。经验解析七和八从数据上报和管理的角度评析了监管机构和企业的工作方法和数据收集流程。
现有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的数据质量控制要求(经验解析一)
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深圳、北京、上海等五个地区已经正式上线碳排放权交易,其他地区的交易市场也将陆续启动。为了支撑碳交易的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发布了10个行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同时北京[7]、上海[8]及深圳[9]等试点地区也发布了地方性的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技术文件。在这些文件中,都对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以供广大试行企业执行参考,对温室气体的数据质量管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介绍及推广作用,具体见表2-1。
如上表所示,虽然从国家层面和试点地区层面都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各技术文件均未区分“数据质量控制”与“数据质量保证”的不同内涵,易造成数据管理工作的重叠或遗漏,不利于构建高效的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同时这些文件只是对数据质量控制的某些方面提出了笼统的要求,但并未给企业提供关于如何实施的明确指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另外,从“碳试点”的开展状况来看,目前拔得头筹的均为深圳、北京、上海等能源统计体系比较完善的地区,这间接体现了能耗数据在碳交易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支撑地位,也是下文的现实条件分析中,注重能源数据管理经验的基本前提。
中国企业的CDM数据管理经验(经验解析二)
自2005年以来,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排放权交易机制之一,其数据质量会受到第三方核查机构及监管机构的多次严格考核,使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及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执行性工作经验。
截至目前,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有5002个[10],主要以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项目为主。除一部分归属于国有集团的项目有内部技术团队的支持外,中小企业CDM项目的数据管理工作多由外部聘请的技术咨询公司完成,企业的运行人员仅起辅助作用,多数对数据收集管理的原理及要点理解并不深刻。经过几年的经验总结,专业技术咨询机构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能够配合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11],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企业做好基础能力建设工作
对从未有过CDM项目执行经验的企业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内容须包含CDM机制简介、相关机构及其主要职责、CDM项目实施、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等。同时根据CDM项目的核算方法学,向企业负责人及工作执行人员介绍每个监测参数的定义、必要性、数据来源和监测要求等内容。
在项目执行阶段,咨询方或企业内部也会不定期地举办CDM培训,介绍最新行业动态及项目管理经验。同时对负责数据收集及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验收学习效果。
2.优先利用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
在帮助企业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及管理系统之前,须先行了解企业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生产运营制度和工作执行流程。若企业现有体系能够满足CDM项目的数据收集及管理要求,则可在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上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系统,节省企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3.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流程
根据监测数据的收集管理要求,基于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制定数据产生、记录、传递、汇总和报告程序,并明确各项工作的直属负责人及相关管理部门。在项目执行初期,向各工作负责人介绍数据收集工作的内容,并将工作内容写入监测计划及相关运行规程性文件。CDM项目所有数据的收集及管理工作应指定一名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统筹监督管理相关工作。咨询机构的技术团队具体协助企业开展CDM项目工作,CDM项目经理对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具体如图2-1。
4.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数据收集清单
在CDM项目监测期正式开始之前,需结合实际情况设计CDM数据收集清单,并确定数据收集的方式和方法。CDM项目的数据收集清单一般包含项目安装和运行记录、监测计划、数据采集及存档规程、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程序、数据监测记录、仪表校准记录、员工培训与资质记录、CDM计算表格及监测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数据监测记录是最重要也是涉及内容最多的一项,要求收集的文件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日及月度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外部第三方提供的证据等。
5.定期沟通和信息反馈
为控制数据质量,相关方会依据数据收集清单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和数据结果验算工作。如果发现数据信息错误或数据异常,相关方会在第一时间和CDM项目负责人联系并执行纠正措施。对于数据收集频率高、总量大的复杂项目,相关方一般会与CDM项目企业商定设立月度沟通反馈期。CDM项目的数据管理经验可给广大缺乏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经验的企业提供很多可借鉴的经验,相关工作方法也可被整理纳入数据质量管理系统。
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的数据质量控制现状(经验解析三)
中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提出了建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的概念并将具体的数据质量控制程序写入指南供执行者参考。省级清单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目的包括:一是提供定期和一致检验来确保数据的内在一致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二是确认和解决误差及疏漏问题;三是将清单材料归档并存档,记录所有质量控制活动。由于省级清单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数据收集方式,数据收集方不是基层企业,因此省级清单数据质量管理的重点仅包括针对温室气体监测核算数据的质量控制活动,而不包括计量设备和人员质量控制活动。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值得借鉴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参见表2-2。但指南中没有对质量控制程序的执行步骤和先后顺序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可能会造成检查者遗漏一些重要环节,间接影响数据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效果,但其中应用的方法可供技术规范撰写机构及企业内部的数据质量管理负责人学习参考。
温室气体不确定性分析(经验解析四)
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无论国家、省级清单还是企业提交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其总体数据的不确定性主要通过单个监测参数的不确定性累加估算而得。(中国当前)进行累加估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使用误差传播定律,二是使用蒙特卡罗或类似的方法,蒙特卡罗主要适用于模型方法。相关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已在近年对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进行了一些研究尝试,具体见专栏2-1。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不确定性是由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在监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决定的,所以要准确估算数据结果的不确定性,就需要从监测过程中寻找对于数据精确度、精密度和准确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并选择不确定性量化方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消耗。在核算能源消耗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时,活动水平数据的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计量化石燃料等活动水平数据的设备本身的不确定度,原料加工或能量转换时相关设备的燃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变动,还
有不可控的人为因素等。目前在中国,所有涉及能源计量的监测仪表都设有出厂精度,相关的管理法规要求定期检查计量设备并进行相应的周期性校验,出具校验报告。但由于中国的数据收集统计过程仍然以人工为主,且人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还未能找到合理的估算方法,所以适用中国的活动水平数据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而排放因子数据的不确定性源自于燃料性质的多样性,例如低位发热量、含碳量、氧化率等参数。除使用国家或地区公布的默认值外,实际参数值需要基于实验室分析值,因而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则可视为相关计算数据上报监测值的不确定度。中国现有的实验室不确定性评估方法可参见《CNAS-GL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JJF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分析指南可直接引用参考。
能源计量是能源统计的工作基础,指在能源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用能企业各环节的数量、质量、性能参数、相关特征参数进行监测、度量和计算[18]。能源统计的类别主要包括各类化石燃料、热力、电力、生物质能源、工业废料和城市固体垃圾[19],这些类别的能源统计项目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核算中应收集的监测数据。
另外,能源活动水平数据(能源购进、消费、库存统计)、折标系数、燃料热值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数据的数据源均可供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工作使用,故现有的能源数据监测核算要求可以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下的统计数据类别主要包括各类能源产品(如化石燃料、热力、电力、生物质能源等)的生产、购进、消费和库存量,并且针对这些数据类别的核算原则和方法做出了统一的规定。这些都对能源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规定,将很难保证能源数据统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基于上述能源数据类别和温室气体核算中应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的收集类别基本一致的事实,本报告结合《能源统计知识手册》中的核算原则,对能源统计数据和温室气体活动水平数据源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3所示。
在国外温室气体核算领域,由监管机构开发的技术文件通常不会对活动水平数据的产生及记录方法提出具体的执行性要求,其监测要求一般仅限于数据来源方面。目前中国几个碳交易试点城市公布的技术文件[20]-[22]中也仅就数据来源及数据收集频率提出了笼统的要求,尚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
中国在能源统计领域对监测和核算过程提出了具体的核算原则和要求(具体可参考《能源统计知识手册》)以控制数据的质量,若在未来中国温室气体监测报告技术文件的开发过程中,能借鉴能源统计中采用的核算要求,制定温室气体活动水平数据的监测核算方法和要求,将使技术文件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及指导意义。
在实际数据收集和管理中企业需要实测的燃料低位发热量作为能源统计核算数据,燃料的低位发热数据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中估算燃料排放因子的重要计算参数。国家现行的能源统计制度中涵盖了35种能源产品,由于各类别能源的原始计量单位不同,必须折算成统一的标准计量单位,才能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中国能源以燃煤为主,故采用标准煤热值为计算标准,并将其他能源按照可释放出的热量转化成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中国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各类能源类型折标方法见专栏2-2。
虽然目前的能源统计报表中明确给出了各种能源品种的参考折标系数及参考范围,但在实际能源消费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批次的能源产品(如燃煤),其发热量由于产地、批次的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理论上应该按照不同批次能源的实际发热量对折标系数进行加权平均。但多数企业为简化监测过程往往直接采用统一折标系数,造成最终能源消费总量出现误差。同时,很多中小型企业缺少必要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无法测算出本企业使用能源品种的折标系数,只能选择国家规定的统一折标系数,这也降低了能源统计的数据质量。能源折标系数的应用现状反应出了企业在燃料热值方面的能力和现状,也是企业温室气体内部能力建设方面需解决的问题。
3.“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内部核对标准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是判断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否、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对于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于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合计;对于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等于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该指标对于温室气体核算来说,可作为核对相关燃料、原料消耗数据正确性的一个内部核对标准。监测期内,若没有重大技术更新,则估算的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应在合理波动区间内,否则需做必要的说明。
企业能源统计的计量器具和统计人员管理现状(经验解析六)
根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的相关要求,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的管理力度在逐年加大。企业在这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建设,包括建立、完善能源计量体系、设备、计量人员和数据记录等。虽然目前仍有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开展的还相对落后,但总体来讲,能源计量工作近年来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工作都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质量控制奠定了非常好的工作基础。
1.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现状
能源统计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在能源统计中,针对不同的能源形态,采用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器具不尽相同。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中的相关要求。其中对于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的计量器具的配备率作出了明确规定,专栏2-3展示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的估算法。同时,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还规定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的安装位置及运行管理要求,并根据计量目的及计量对象设置了计量精准度的等级要求。
为了帮助贯彻计量法规、科学管理计量器具和计量数据,同时增强企业员工的计量意识和专业技能,《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所制定的计量器具管理要求涉及如下内容:能源计量制度、能源计量人员的资质和技能要求、能源计量器具的安装和日常维护、记录能源计量的数据管理等。在《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的指导下,有些企业已建立了内部计量器具管理台帐,并设定了设备管理标牌以便快速巡检。计量器具的运行缺陷及校验、维修等运行记录均可在台帐中查询[23]。
虽然有明确的标准要求,但当前的计量器具管理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现将几个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现有能源计量器具型号种类多样,容易造成技术选型不合理,导致计量器具检定维护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影响了计量的准确性。
(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计量器具安装不科学,配备不合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能源计量器具的校准和计量数据的准确性。
(3)能源计量器具基本资料不健全,在实际管理中未能建立完善的器具档案库,日常运行维护记录不完整导致记录空白等问题。
(4)能源计量网络结构图和能源流向分布图的不清晰铺设也给计量器具的监管带来了困难。
(5)对于重点能源计量设备的检定校准不及时,使计量器具的准确度难以保证。用于基层的能源计量器具检定频率低,特别是对于拆卸难度大的仪表,不能做到周期检定,从而难以确保计量的准确度。
(6)仪表拆卸更换不及时,造成设备安置混乱,失去内部计量和量化监控的作用。
考虑到部分能源统计数据也是温室气体核算的数据源,故现存能源计量器具管理问题也会影响到企业温室气体的数据质量。监管机构应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工作有更加明确严格的企业层面的计量器具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也需提升。
2.统计人员的技能水平
中国的能源数据的统计工作目前仍然以人工统计为主,数据自动采集录入系统尚未得到普及。而且,中国目前缺乏高素质的能源统计人员,尤其是既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又具有能源计量知识和专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因此,统计人员技能水平的欠缺将直接限制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提升。
根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要求,企业从事能源统计和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具备能源管理意识、节能意识和统计意识,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和资格证。但中国目前基层能源统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等问题普遍存在,由此而导致的误报、错报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能源统计的数据质量。除省市级统计机构外,区(县)以下地方尚未建立专业机构,而当地从事能源统计的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统计工作产生了影响[24]。
对于企业来说,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同样也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同样类似的问题,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培养一批能源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统计人员。
统计“四大工程”中的数据管理(经验解析七)
统计“四大工程”是指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等四项工作,旨在摆脱目前统计数据上报流程长、环节多的问题,同时规避损害数据质量的不利因素。统计“四大工程”的建设,将实现联网直报、在线核查、实时汇总、资料共享,推进统计工作的统一性、透明性,并提高整体数据统计能力和报告数据质量[25]。
国家统计局从2010年起逐步开展了“四大工程”的试点项目,至2012年2月,全国已有70万家“三上企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按照企业一套表制度的要求,通过“联网直报”这一平台上报数据,这标志着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26]。“四大工程”的执行和实施将为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提供外部技术支持,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质量水平,其应用经验也可作为相关监管机构的管理依据。根据中国统计“四大工程”在数据收集和上报方面的理念及实施经验,将其优点总结如下。
(1)规避上报环节的干扰因素:报告起点是企业,终点是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除上报企业之外,任何组织、个人、第三方核查机构或政府都无法随意修改统计数据。因而规避了报告环节中存在的人为干扰因素,防止篡改数据和造假事件的发生。
(2)数据透明性增加:通过统计“四大工程”的建设,改变传统的纸质数据上报模式,采用互联网直报的方式上报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保证整个过程透明、开放。同时设置了在线核查、在线验收和数据监控的环节,有利于对数据质量进行监管。
(3)减轻企业报告负担:一个企业的年度上报工作通常需要填写多种不同的报表,并且填报的内容多有重复交叉。通过施行“企业一套表”制度,可避免企业重复收集和填报统计资料,一方面减轻了企业的报表任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通过一套表全面了解自身情况、分析现有问题,便于企业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4)电子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纸制记录仍是主要的数据存储管理工具。通过统计“四大工程”的施行,电子数据收集和存储系统将占主导地位,从而帮助提高企业数据收集统计人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到电子数据收集管理的优势。
(5)对总体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在统计“四大工程”施行前,国家统计局收集的数据是经过各级统计机构汇总的数据,而现在通过联网直报则可得到企业上报的最原始数据。国家统计局既可以计算出全国的数据,也可以分省、分行业进行数据核算和汇总,由此,将减少长久以来存在于地方数据库和中央数据库之间的偏差[27]。
“四大工程”虽给中国的统计数据质量带来很多正面影响,但并不能消除上报源头数据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例如误报、数据丢失或人为篡改等事件[28]。企业层面的数据统计和数据质量的保障,应成为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保证的重心。
目前中国企业能源统计工作的数据收集流程包含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环节: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报表(见图2-2)。原始记录是企业统计资料的初始来源;统计台帐是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需要在统计原始记录基础上建立的账册[29];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将报告企业的数据自下而上地提供给相关部门的表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必须按照相关国家规定设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并建立健全统计资料审核、签署、交接和归档等管理制度。可见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和其他相关管理制度已经形成了当前企业数据收集统计的主要流程。详述如下。
1.能源统计原始记录
在能源统计中,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原始记录收集管理制度,对于及时、准确、全面完成统计报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企业的不同生产性质、规模、工艺过程以及能源经济管理和填报统计报表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能源统计原始记录,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表2-4展示了现有的能源记录类型。
2.能源统计台帐
在能源统计中,企业应按照能源统计报表内容、能源管理或其他核算需要设置相关的汇总资料、积累资料的帐册,即能源统计台帐。
台帐的各项指标、统计范围、分组标志、计算方法都应与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相一致。同时,统计台帐的记载必须与原始记录数据相衔接,做到准确、及时、连续、完整、清晰,并方便查询。企业需指定相关负责人定期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汇总,并分门别类地计入相对应的台帐。能源统计台帐应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对能源管理的各项需要亦应予以充分满足。表2-5展示了现有的能源统计台帐类型。
3.能源统计报表
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是为全面掌握各级行政区域的能源供应、需求、消费情况,各企业、各地方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地向国家和各级监管机构提交能源统计报表的一种报告制度。目前在中国的能源统计领域,有两个主要的统计制度,分别是“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相关的上报模板由相关监管机构统一制定并发布。
为了方便企业的实际管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和上报工作最好能紧密结合企业现有的数据统计工作流程,如温室气体的数据源可选择现有的常用记录和台帐,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流程也可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报送模式进行规划。
目前,温室气体上报工作还未在中国企业层面全面铺开,且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保证的专项内审环节。现存的几个碳交易试点也主要依靠第三方核查机构执行的外部核查进行数据质量保证;但由于试点报告范围涉及行业多、范围广,核查机构背负的工作负担和难度随着核查工作的推进逐步加重,最终可能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建立企业内部质量保证核查机制(内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企业内部理顺核查工作脉络,为外部核查工作顺畅进行做好准备。
目前,中国企业大多缺少有温室气体核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且多数企业管理者都担心基于温室气体的数据质量内部核查会给日常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负担。与此同时,能源审计却因为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合理使用能源、资源的方案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审计工作会对企业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综合分析,从而帮助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
能源审计的内容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工作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首先,能源审计的工作流程和温室气体排放内部核查工作流程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次,两者都要对生产工艺流程、计量器具管理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核查,特别是主要用能设备或工艺流程的运行效率等内容和核查会对温室气体监测参数的准确性起到验证作用。因此,若能将企业能源审计和温室气体内部核查工作结合起来将会提高工作效率,也将免于给企业带来重复工作的负担。
本节将对企业温室气体核查以及能源审计的国家监管现状、具体工作内容和步骤、审计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经验解析。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核查现状和经验(经验解析九)
目前,中国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核算和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虽然,国家发改委发布的10个行业温室气体核算指南与试点地区发布的地方性技术文件都不同程度的对企业提出了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内审的要求。但是,缺少具体的操作实施指南,使得企业在开展温室气体内审工作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障碍。现阶段,在碳交易试点地区中主要是由监管机构指定外部核查机构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数据进行外审(核查),并由监管机构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核查工作要求。鉴于企业内审工作和外审工作在目的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企业可适当借鉴外审的执行要求和工作方法在企业内部开展审核工作。
目前,碳交易试点地区监管机构对外部核查工作的要求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要求
核查验证机构应恪守职业道德,以编制真实、可靠和准确的核查报告为目的,依据量化与监测计划,客观、独立、公正地对企业碳排放量执行核查验证工作。
2.核查验证机构的资质要求
各地方主管部门都对核查验证机构建立了备案管理制度,并公布备案名单。核查验证机构需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备案后,方可从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工作。申请备案的核查验证机构应符合的条件由地方主管部门根据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与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要求具体制定。
3.核查人员的管理要求
核查验证机构需将具备相应领域核查专业能力的核查人员名单上报给地方主管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应对核查人员进行备案。
4.审核内容要求
在核查过程中,核查验证机构主要采用文件资料审核、现场审核等方式对企业温室气体量化、监测和报告工作实施审核。
文件资料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1)核查对象的文件清单与提供文件的一致性;
(2)经批准的量化与监测计划及其审批文件,若量化与监测计划发生修改,还应包括修改记录及其审批文件;
(3)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及前一年度的核查工作文件;
(4)核查对象与温室气体相关的记录和描述文件。
现场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相关数据的全过程溯源;
(2)对相关计量器具的运转和维护情况实施检查;
(3)对企业相关负责人、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访谈;
(4)确定具体的抽样方法。
能源审计的国家监管现状(经验解析十)
企业能源审计是企业加强能源科学管理和节约能源的手段和审核方法。通过帮助企业了解内部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排查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管理环节,能源审计可以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寻找节能方向,正确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和温室气体内部核查类似,能源审计属于技术性专项审计,审核方需要熟知企业的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能耗消耗水平,对于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和经济性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
中国对能源审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真正意义上,能源审计工作大规模开展是从2006年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开始的,并在2007年逐步推广开来。
1.相关政策
能源审计依据的标准主要是1997年发布的《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 17166—1997)[30],内容涉及执行主体、审计内容和审计标准。2006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审核指南》[31],对能源审计必须覆盖的主要内容和审核流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执行机构
能源审计的执行机构主要是政府、企业及受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中国的能源审计工作是由地方节能中心和地方节能监察中心的政府审计部门执行具体工作,其中也涉及一些能源服务公司或节能认证机构的参与。
3.资质要求
中国已有众多具备能源审计资质的注册审计师,并设有多家能源审计师培训机构,所有对能源审计领域有意向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培训,考试合格后均可颁发证书。中国也会不定时举办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能源审计培训活动。
能源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步骤(经验解析十一)
1.能源审计的工作内容
能源审计应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应围绕企业的能源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应用情况展开,例如能源、技术工艺、管理及过程控制、设备及员工、产品等要素,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内部核查有明显的重合部分,且其能效评估内容可辅以证明温室气体监测参数的可信性。目前能源审计一般包含以下内容[32]-[33]:
•企业的管理状况(包括企业概况、管理机构组成与设置、人员配置、主要用能设备概况等内容);
•企业用能概况、生产工艺和能源流程(包括企业能源的采购、供给、消耗以及生产工艺、过程耗能情况等内容);
•企业能源计量、监(检)测系统和统计状况;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精度及其检定情况;
•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计算分析;
•企业产品综合能耗计算分析;
•企业产值综合能耗计算分析;
•主要用能设备或工艺系统运行效率或消耗指标计算分析;
•企业能量和物料平衡分析;
•存在问题及节能潜力分析;
•企业节能技改项目的经济技术性分析、财物分析与评价;
•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2.能源审计的工作步骤
和温室气体排放内部核查步骤类似,能源审计的步骤也包括制定工作计划、收集信息与检查分析、撰写报告、整顿改进等步骤(见图2-3)。
基于能源审计与温室气体审核工作流程及内容的一致性,企业内部可尝试将两种工作一并执行,节省时间和资源。
能源审计的方法(经验解析十二)
企业能源审计的基本方法是依据能量平衡、和物料平衡的原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统计计量分析,很多方法都可供参与温室气体审核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并加以利用。基本的能源审计方法包括:
(1)计量管理合规性检查:涉及具体的能源管理、计量、统计等项目的审计工作应遵从国家发布的《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
(2)核算合规性检查方法:能量流程及能源消费指标核算分析过程应符合国家标准《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GB/T 16615—1996)。
(3)单位产品能耗的核算方法:核算时仅能考虑合格品数量,并通过仓库物资的盘库记录和产品销售帐目进行核算,不合格产品应折算为相当的合格品进行核算;
(4)能源消耗数据的核定:应保持能源消耗数据和对应产品产量的时间计算区段及所属范围的一致性,注意分品种进行非生产系统用能与损失能源量的合理分摊,注意生产过程中外协加工部分的能源消耗在进行产品能耗核定时需要一并考虑;
(5)进行产品能耗分析时,应注意不能简单地将使用不同原料、生产工艺、能源等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对比;在综合能耗无法进行对比时,可对主要生产工序或主要耗能设备的能耗指标进行分析对比;
(6)审计所使用的能源价格必须与财务往来账目的能源价格保持一致,在一种能源有多种价格的情况下,能源成本采用加权平均价格计算。
2.4、本章小结
中国在节能方面具有较好的数据管理工作基础。近十年间,通过能源统计以及统计“四大工程”等工作的开展,能源领域的数据质量得以不断提升,为国家制定能源规划及能源政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和技术支持。同时,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对企业提供的能源数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得企业在能源领域初步具备了数据质量控制能力。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可以及时掌握内部能源管理水平和用能状况,发现内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制定、实施相应的能源资源利用方案,提升企业的整体能源利用绩效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初步形成了能源数据内审的能力,为企业建立能源数据的质量保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方面,国家发改委以及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通过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的一系列技术支撑性文件,不同程度地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一些原则和要求,但都未提出具体的操作细则。同时,CDM项目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也都在如何控制数据质量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参与CDM项目,企业熟悉了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并掌握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面还缺少具体的指导性文件,使得企业在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同时,考虑到目前中国企业的实际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现阶段监管机构针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关注的重点是外部核查(外审),而对企业的内审工作并没有做出强制性要求,这使得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内审方面的能力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但由于企业内审工作和外审工作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因此企业可借鉴外审的执行要求和工作方法在企业内部开展审核工作,以此为契机建立企业内部的数据质量保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