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视就业而非产出

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的GDP至少要保持8%的增长速率才能产生足够的就业机会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但是这种传统观点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在习近平和李克强接管中国政府之后尤其如此。在超过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的GDP增长一直保持在8%以下。令许多市场观望者惊讶的是,新政府不仅抵制投资拉动的经济刺激,且愿意容忍经济增长放缓。今年五月,习近平称这种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是“新常态”。新政府正认识到就实现就业目标而言,一味追求产出目标是没有必要的。

中国领导人满足于“新常态”,其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在经济放缓中表现不俗。去年11月,总理李克强表示,如果就业增长保持稳定,7.5%的产出目标可以灵活机动。图1显示了尽管产量增速下降,2009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仍持续逐年增长。以2013年为例,即使GDP下降了1%,其城镇就业的增长量仍比2011年多了将近100万。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就业现状远超于其先前制定的目标。去年中国新增了1300万个就业岗位,远超其1000万的目标。即使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下滑至7.4%,就业趋势仍在保持平稳。图2显示了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城镇就业机会领先于2013年同期的就业机会。

服务业的不断增长中国劳动力市场强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去年服务业较之第二产业为产出增长做出了更多的贡献,这是近五十年来的第一次。由于服务业较之第二产业每单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产出,服务产业的增长能够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结构性改革正致力于平衡经济并扫清服务业增长的障碍,服务业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习近平和李克强政府已经采取了刺激措施,在特定的领域里他们有针对性地给予了就业最大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领域。在过去的两年里,国务院宣布了一系列的高额减税及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宽松措施(见表1)。大部分的小微企业都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它们能够很好地吸收服务业增长所带来的就业机会。此外,小微企业占据了城镇居民就业的70%以及外来务工就业的80%。因此,理论上,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小微企业,不仅能够推动产出,更有助于确保中国能够产生足够的就业以满足政府的预期。

不再一味地追求产出在大致上是正确的,同时这也是中国领导人正不断地改进管理经济的方法的可喜迹象。这也表明了中国领导人愿意接受只要劳动力市场的指标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支持劳动力市场的短期措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其不破坏或者推迟中国的结构性改革措施。从中期和长期来看,只有结构性改革才能确保一个健康发展的劳动力市场。能否克制住投资驱动型刺激的诱惑并继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即使GDP增长率下跌至7%——李克强新的产出目标的底线——这对中国的决策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注:

原文选自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China Economic Watch项目,发表时间为2014年6月9日。作者Ryan Rutkowski是PIIE高级研究员。

《思想库报告》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SIFL)出品的一份公益性电子刊物,以国际智库之思想,关照中国改革之现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常态  常态词条  产出  产出词条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词条  重视  重视词条  就业  就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