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韩中建交二十一年——论充实、拓展韩中关系与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序言

1992年8月24日,韩国外交部部长李相玉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见面,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双方以此为契机,结束了多年来的敌对局面,开始谋求建立全新的外交关系。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不仅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韩国卢泰愚政府“北方外交”政策的积极成果。在此期间,两国关系发展迅速。1992年,两国处于建交初期,双方将外交关系确定为“友好合作关系”;1998年,金大中总统访华,两国一致同意将外交关系升级为“面向21世纪的韩中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卢武铉总统访华,两国将外交关系进一步调整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李明博总统访华,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将两国关系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9年12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此期间,他出席了韩国四大经济团体为他特别举办的欢迎午宴。席间,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中韩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感情相通,具有发展双边关系、增进相互友好的独特优势。同韩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此外,他还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韩经济合作也遇到许多困难,但是,越是困难,相互间的信任应该愈加稳固。”?由此可见,对中国来说重视并始终强调同韩国做“好邻居”以及增进彼此“互信”成为一贯方针。2011年10月,李克强总理第三次访问韩国,他同样出席了韩国四大经济团体为他举办的欢迎午宴,并在宴会上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双方建交近20年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高层交往保持密切……中国生产的商品和韩国生产的商品在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时,他还评价中韩两国间已经具备了开展实质性合作的良好基础。

建交21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飞跃发展,但在诸多领域仍存在矛盾、摩擦。因此,本文在回顾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摩擦基础之上,为消除两国未来关系发展障碍提供两点建议。

二、二十一年间两国关系的飞跃发展与摩擦

在1992~2013年的21年时间里,两国关系取得了飞跃性进展。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3年,中国巳经成为韩国的第一对外贸易大国,而韩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国之中跃居第三位。从贸易额来看,2012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150亿美元,2013年的贸易额达到2288.7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两国有望实现贸易总额3000亿美元的目标。据初步统计,2013年两国间人员往来超过800万人次,在韩中国留学生达5万余人,而在中国学习的韩国留学生也有6.3万余人。目前在韩国约有中国人78万(朝鲜族50万),而生活在中国韩国人也接近80余万。中日1972年建交,经过30年后,两国贸易额也不过2000余亿美元。与之相比,韩中建交21年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外交史上堪称史无前例。但是,不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国际关系,随着相互间交往的增加也必然会产生矛盾、摩擦。

1、经济通商领域的摩擦

中国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贸易顺差国。过去21年来,韩国在对中贸易方面从未有过逆差记录。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贸易通商始终在双边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国先后经历了“大蒜纠纷”“含铅梭子蟹事件”“泡菜纠纷”等贸易摩擦。回顾这些纠纷的结果,1999年9月的“大蒜纠纷”,使韩国决定自2000年6月开始对中国的加工大蒜征收三年3%的关税。作为回应,中国立即宣布紧急停止进口韩国生产的手机和聚乙烯。2001年8月,韩国媒体曝光中国冷冻梭子蟹的蟹壳、蟹腿内含铅元素。就此,两国于2001年4月,签署了《韩中进出口水产品卫生管理协议》。2005年9月,大国家党国会议员高庆花指出,国政监察机构检出中国产的泡菜中含有的铅元素高于韩国产泡菜的5倍,由此引发了“泡菜纠纷”。最终,两国于2005年12月修改了《食品安全合作协议》。

问题在于,如果今后韩中贸易转为逆差,那么很可能导致韩国中国的认识发生巨大转变。从地缘经济学角度出发,韩国紧挨着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不可能绕过中国开展多边贸易。因此,如何应对那些对韩国过度依赖中国而产生的担忧、批评,将成为巫待研究的课题。

2.针对朝鲜问题和韩美同盟的不同立场与摩擦

自1990年初起,朝核问题成为威胁东北亚区域安全的热点问题,韩国对《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心怀疑虑。中国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同时反对驻韩美军装备战术核武器。面对“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中国有观点认为,韩、美将会借此联合牵制中国。2012年,双方针对“脱北者”处理问题产生分歧。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加大与朝鲜的经贸往来,加深了韩中两国之间的互不信任。中国政府考虑“脱北者”问题会直接影响朝鲜的体制稳定和中朝关系,于是将“脱北者”送返朝鲜。与此同时,中国还加大对朝鲜的投资力度,并商定共同开发边疆地区。

“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后,中国对韩美在韩国西海进行的联合军演和韩美同盟变得十分敏感。韩美同盟一时间成为左右韩中双边关系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变数。“曾经,在中国外交政策上,韩美同盟并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和东北亚秩序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便开始关注‘韩美同盟’。尤其是,美国的国防战略有选择地转向东亚,并不断加强牵制中国,这对韩国的对华外交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韩美同盟的变化在21世纪前10年里已经初露端倪。金大中、卢武铱执政期间,韩美两国一度出现矛盾,导致同盟关系恶化。李明博上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强化韩美同盟关系的措施。这些举措是对前任政府政策的重新调整,但同时引起了中国对韩美同盟关系认识的变化。今后,左右韩中关系的最重要的外来变数是韩美同盟。围绕这一问题,两国间的矛盾、摩擦仍将无法避免。

这就要求处在韩美关系、韩中关系夹缝中的韩国必须重视“外交对比”。如果说实力悬殊是影响国际政治的核心因素,那么相对弱小的韩国在韩中关系中,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主权,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付出的努力,并始终坚持这一立场。

3.国土海洋领域的潜在纠纷

中国将宣扬“两个中国”,以及“台独”“疆独”“藏独”等分裂主义的三股势力视为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挑战。同时,中国多次重申,在领土和海疆问题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绝不退让的方针。目前,虽然韩中两国政府分别表示两国尚且不存在领土问题,却无法保证日后不会出现纠纷。因此,在未来韩中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能否避免领土纠纷仍是一个未知数。今后,为避免两国在中国崛起并成为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两国之间应该始终保持在相关领域展开“学术沟通”。

全世界都切实感受到中国崛起的势头如日中天。中国正在不断提高本国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过去几年,伴随中国崛起,韩国的外交热点开始集中关注中国。2012年是韩中建交20周年,同时也是中日外交正常化40周年。然而,2010年9月7日“钓鱼岛事件”发生之后,中日之间的历史矛盾开始上升为领土纠纷,两国关系迅速恶化。日本随后于2012年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措施,将中日矛盾推向最高潮。不仅如此,美国同时也宣布将钓鱼岛作为《美日军事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面对美日两国的这些举措,中国提出强烈抗议,并于最近在中国东海划设了“中国防空识别区”。由此,中日矛盾进一步扩展为中美矛盾,东亚区域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中国划设的“防空识别区”与韩国济州岛等地区存在领空重叠。因此,韩国媒体纷纷指责中国的这一单方面行为。2013年6月,两国首脑在会谈中达成一致,双方表示将不断“充实、拓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而前提条件就是构建理解和信赖。然而,两国之间发生的摩擦事件给构建理解、信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今后必须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三、充实、拓展韩中关系的内在基础是否已经形成?

韩中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分别经历了“发展阶段”(1992一1998年)、“构建阶段”(1998、2003年)和“提升阶段”(2003}2008年)等三个历史过程。现在,两国关系已经开始进入“强化阶段”,即“充实、拓展两国关系内涵阶段”。中国外交部韩半岛事务副代表徐步对韩中建交20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指出:“在过去20年间,两国加强了政治互信和战略沟通,韩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完整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两国间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在处理国际和区域问题时始终坚持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原则。”2013年6月,朴模惠总统访华时,两国元首一致表示:“不断充实、拓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并探讨具体实践方案。韩中两国元首一致认为,为充实、拓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最重要的是增进两国民间的理解、信赖。

上文对过去21年间韩中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摩擦进行了考察。但是,在未来的20年,韩中两国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摩擦、矛盾尚未可知。两国不仅在军事安全领域针对朝鲜问题、韩美同盟等存有矛盾,同时在对古代历史的认识方面也存在分歧。近些年来,两国的网民间经常围绕文化起源问题发生激烈争执。这些矛盾因素极易引发反韩、反华情绪的扩大化。这些不利因素一旦与民族主义关联,就必将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笔者认为,为保证韩中关系在未来20年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应该各自从矛盾管理角度出发,从最基础、最基本问题人手积极展开努力。

1.教科书中的双方国家形象

教科书是引导两国青少年形成对对方国家认识的重要媒介。中国历史教程(《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开始着手进行中学教育课程、教材的改革。1988年,中国首先将教科书发行制度由统编制改为审定制。此外,不同的地区还编纂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改革开放后,为了迅速赶上西方发展的步伐,江泽民主席于1991年提出,必须加强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在内的历史教育,全面提高民族自信心。1992年,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案)》。然而,在现今的“历史教学大纲编纂方针”指导下编制的教材中,关于韩国的内容很多是依据过去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

为适应21世纪时代变化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国开始着手教育课程改革。先后制定、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和《普通高中(高校)历史课程标准》(2003)。然而,在按照现行标准编撰的历史教科书中大幅减少了韩国史部分的比重。在地理教科书中甚至删除了与韩国有关的部分章节。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世界地理》(上册)中,第二章“第二节东亚部分”有如下内容:“东亚是指亚洲东部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五个国家。”从叙述分量看,日本78行,朝鲜40行,韩国19行,蒙古28行。从内容上来看,使用正式国号大韩民国标记韩国,同时介绍了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征。以地理位置、领域、气候、地形和产业等为中心,相对详细地介绍了韩国、朝鲜的相关情况。

但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中却删除了关于韩国的相关内容,并将其放在了第七章中国的邻国与地区中。第一节是日本(论述比重:第18}26页),第二节是东南亚(论述比重:第26一33页),第三节是印度(论述比重:第33}40页),第四节是俄罗斯(论述比重:第41、48页)。相比而言,教科书中日本有关的内容并没有太大改变,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现行教科书中竟然找不到对于韩国的介绍。

而在韩国教科书中,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韩国八所高等学校的地理教科书出版社出版的《韩国地理》《世界地理》《经济地理》等教科书中,明确表述中国韩国的邻国,并详细介绍了韩中关系及东北亚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概况,而且对中国自然地理等方面也做了相对详细说明。以金星出版社的(高等学校世界地理教科书》为例,在“第二章:我国与附近邻国”中,关于中国的介绍占了13页,关于日本的介绍占了9页。为了能让韩国学生易于理解中国的不断发展状况,韩国的教科书还使用照片、插图对中国现况作了补充说明。

为不断充实、拓展未来韩中关系的内涵,两国政府应该将重点放在青少年交流上。韩中两国在对方国家的留学生所占比例均居首位,而且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如前所述,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常在讲话中将韩国称作是“好邻居”的典范。韩国的青少年通过教科书学习到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认识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青少年所使用的教科书却删除了原有的与韩国相关的部分,致使他们没有机会学习、理解韩国。这与韩中两国增进相互理解的目标不相适应。这说明,充实、拓展韩中内在关系的第一环尚未扣紧。

2.韩中两国关干文化起源问题的争议

过去一个世纪,除建交的21年,(其余的历史发展中)韩中两国国民之间缺乏彼此关注、交流,导致双方缺乏理解,甚至产生了排他的狭隘性民族主义情绪,而这些正是文化领域出现摩擦的主要原因。两国网民围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的激烈争执,成为反韩,反华情绪扩散的导火索,也是文化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纠纷事件。

2005年,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获得成功。这一结果促使中国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政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韩国申遗成功后,不少中国人开始在网络上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随后,中国政府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虽然我们无法说明其中的直接联系,但自2007年起,中国政府开始进行舆论调查,重新制定国家节假日,并于次年起逐步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均列为法定节假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中央政府向各省级地方政府下达了相关政策。特别是2005年11月,“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后,中国政府随即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

2009年9月,中国媒体就“端午节等22个中国项目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大规模报道。此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并着手制定现实政策。2011年5月,为迎接“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12日)的到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121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暂定项目共164个。其中,与朝鲜族有关的项目共有14个。

很早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正在不断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年,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会上采纳了“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制度”(theMasterpiecesofthe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

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朝鲜族农乐舞、书法、剪纸、西藏藏戏、新史诗《玛纳斯》、蒙古族传统曲艺呼麦等,诸多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舞蹈,共22项,成功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由此,两国间围绕非物质遗产的争论似乎开始减少。然而,2011年中国政府将吉林省朝鲜族阿里郎列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引起韩国舆论界不满,纷纷指责中国的行为是一种“文化掠夺”。

针对中国的上述行动,韩国政府文化遗产厅表示:将制定并施行《振兴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计划》,予以回应。结果,泡菜、阿里郎、韩文、海女等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并受到保护。2012年,阿里郎宣布申报成功。但是,围绕端午祭、端午节、朝鲜族农乐舞、阿里郎等文化起源的问题,韩中两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两国分别制定、完善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韩中两国通过挽救振兴各自的传统文化,客观地推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在都市化、产业化浪潮中,保护面临消失危机的传统文化”的目标,为构建持续传承体系作出了贡献。

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遗产公约》已成为公认的国际规范,受到普遍认可。两国网民对于文化遗产的珍惜态度是好的,但不能升级为外交摩擦,破坏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不仅会违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也会给爱国心蒙上狭隘的阴影。

四、结论:加强韩中学术沟通充实两国关系内涵

纵观当今东亚形势,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异常复杂。韩中日三国围绕历史、领土问题矛盾、纠纷不断。日本安倍晋三“改宪(第9条)”和“修改集团自卫权宪法解释”主张得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的支持。韩半岛的无核化和朝鲜的核试验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只有充实韩中关系内涵、消除两国之间潜在的冲突诱因、建构牢固的未来关系,才能有助于两国共同利益的发展。为此,笔者提供以下两点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现在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为将来韩中关系向着正常、有益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反面借鉴。中日两国之间发生的政治纠纷,给两国今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韩中两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地从“充实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出发,加强两国领导人提倡的“人文纽带”(交流)。对于上文提及的教科书问题、文化起源问题等方面的争议,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互相理解。

第二,加强对话、建立信任。为克服两国在不同领域发生的矛盾、障碍,迫切需要在两国的学者之间,建立学术平台、推动学术对话、构建政治信任。担负“政府智囊团”重任的学术带头人、机构、组织,必须率先为持续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而积极努力。为此,需要从学术角度对纠纷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彼此之间的信任。然而建立信赖,却并非易事。为此,双方必须坚持履行相互之间的协议,保证两国关系沿着持续、正常的轨道健康发展。而这一切都将建立在两国学术机构的持续交流和努力之上。相关领域专家、机构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形成一个“学术领域可持续的对话渠道”。更重要的是,保证这一“渠道”运行的常规化、体系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关  中关词条  建交  建交词条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词条  重要性  重要性词条  拓展  拓展词条  
智库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2016年经济走势分析和总体判断一、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缓慢复苏。全球经济增长乏力。2016年,全球经济预计仍将维持“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平庸态势。其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