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实施。
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不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订的首个自贸协定(2008年10月,中国与新西兰的自贸协定生效),但这是在TPP的背景下,中国签订的一个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其与上海自贸区一道,将为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和对外开放提供范本和试验场。
此外,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将迎来新突破。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3日、4日访韩,有关专家预计,此次领导人访问会对自贸区谈判起重大推动作用,预计今年中韩自贸区谈判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作者从自贸区谈判进展、成效、挑战和前景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自贸区是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形式
区域自由贸易安排(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以下简称“自贸区”)从广义上讲,与多边贸易体制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车轮,它们目标一致,规则一致(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特定的区域里自主开放不同)。从狭义上讲,区域是多边的组成部分,区域是多边的补充,是多边的实验场,区域最终将回归多边,但不可能取代多边。
据WTO统计,截至2013年7月末,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议为575个。其中1995年WTO成立以来的数量为400多个,而1948-1994年,WTO正式成立前GATT时期仅有124个。目前WTO已经实施的自贸区协议为379个,美国、欧盟、韩国、墨西哥是签订自贸区协定最多的成员;墨西哥、智利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活跃的国家。
当然,随着多边的边缘化,区域协议增加迅速,不排除部分区域贸易协定的越界,或不规范现象。区域经济合作的某种政治利益目标令经济合作不再单纯。
中国自1991年首次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2年与东盟签署自贸区协议以来,参与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巨大成就。对于所有自贸协定的安排,中国的态度是开放的,不排斥任何旨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区域贸易安排,也愿意和所有经济体商谈自贸协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要构造一个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贸协定网络。
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正在建设18个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12个自贸协定,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是中国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的一年:一是与欧洲国家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首先完成了中国-冰岛自贸区谈判并签署协定。该协定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其次是成功结束中国-瑞士自贸区谈判并签署协定。2013年7月6日,中瑞自贸协定签署,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及西方重要经济体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定,协定覆盖面广、开放水平高、优惠政策多,是一个高质量、宽领域、互利共赢的协定,也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达成的最高水平、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二是与周边国家自贸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首先是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通过大力推动中韩、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积极倡议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是加强与南亚国家自贸区建设。如启动中国-斯里兰卡自贸区联合可研;举行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第二阶段降税谈判第二次会议等。目前,已签订的自贸协定均已实施。
中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有6个,分别是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和挪威的自贸谈判,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谈判。
1.中韩自贸区
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于2006年11月启动,到2010年5月28日双方经过5次联合研究会议,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2012年5月2日,中韩双方在北京发表了《部长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启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2013年9月中韩进行了自贸区第七轮谈判,至此,双方完成了中韩自贸区模式阶段谈判,下一步将进入出要价谈判阶段。2013年11月18-22日,中韩自贸区第八轮谈判在韩国仁川举行,全面开始出要价和协议文本谈判。本轮谈判中,双方相互交换了货物贸易的首次出价清单,范围包括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
两国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决定了中韩FTA的重要性。据海关总署统计,2012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为2563.3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876.8亿美元,进口1686.5亿美元。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目前中韩的贸易规模已超过了韩日与韩美贸易规模的总和。两国确立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年双边贸易额提高到3000亿美元,在双方经济结构变化、相互竞争加剧、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必须靠中韩FTA创造新的动力和提供制度保证来实现这一目标。从投资方面看,截至2013年4月,韩对华实际投资累计536.4亿美元。中国是韩国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韩国为应对快速增长的中国内需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华投资规模,中韩自贸区建立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为韩提供有利的条件。中韩自贸区也将促进中国对韩直接投资,改变中国对韩投资偏少的现状。 2.中国-海合会自贸区
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开始于2004年7月,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以来,2004-2006年间中国与海合会共进行了4轮谈判,随后因种种原因一度中断。2009年6月,双方在沙特重启自由贸易区谈判。此后,从2010年6月到2013年11月,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已经进行了三轮战略对话。
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是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的45%和23%。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主要合作领域在能源方面,中国与海合会经贸关系发展顺利。2012年,中国与海合会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550亿美元,其中中国自海合会进口额达到1010亿美元,中国对海合会国家出口额达到540亿美元。海合会与中国双边贸易额排名前三位的国家依次为沙特、阿联酋、阿曼。其中,中沙贸易额创纪录达到734亿美元,阿联酋则是中国对海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
3.中澳自贸区
中澳自贸区谈判自2005年启动,目前已经进行了19轮,到现在已经谈了8年。双方在投资、农业、服务等领域的分歧比较大,但一直在努力寻找推动谈判的方法。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目前,澳是我第八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七大进口来源地。中国目前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场。澳大利亚也成为中国重要的能矿资源贸易伙伴。过去十年,中澳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速28%。2012年,中澳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达创纪录的1223亿美元。在投资领域,中澳两国已互为重要的投资伙伴。截至2012年底,中国累计批准澳对华投资项目约1万个,累计实际利用澳资72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赴澳大项目投资也不断增多。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澳非金融类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各类投资超过400亿美元。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投资目的地。
2008年9月18日,中挪自贸区启动仪式暨第一轮谈判在挪威奥斯陆举行。到2010年9月进行了8轮谈判。2010年11月起,中国已无限期推迟与挪威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5.中日韩自贸区
中日韩三方分别于2003-2009年和2010-2012年就三国自贸区进行了学术研究和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得出积极结论。在此基础上,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北京达成共识,同意于2012年年内启动三国自贸区谈判。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从2013年3到2013年11月,中日韩共进行三轮自由贸易区谈判。
中日韩投资协定谈判自2007年启动以来,历时5年,中日韩三方先后进行了13轮正式谈判和数次非正式磋商,于2012年3月下旬圆满结束。2012年5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及大韩民国政府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于北京正式签署。
中日韩三国均为全球重要经济体,互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和进出口市场,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有着密切的合作。2012年,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之和达到14.3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和亚洲经济总量的20%和70%。同期,三国的进出口总额为5.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5%。据韩联社报道,中日韩缔结FTA之后,将形成继现有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
由于存在敏感产业、政治环境等诸多阻碍,中日韩自贸区的建成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对于建立中日韩自贸区,三国的心态各不相同。总体而言,中韩比较积极。相比之下,日本的推进意愿则可能受到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的影响。
6.《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
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领导人,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这一覆盖16个国家的自贸区建设进程。2013年5月和2013年9月进行了两轮自贸区谈判。
RCEP包括东盟10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西兰16个成员国,覆盖了世界一半的人口和全球三分之一的生产总值,建成后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自贸区。RCEP的谈判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确保包括地区大国在内的参与国都尊重东盟在RCEP谈判中的中心地位。第二,由于发达和欠发达经济体具有不同利益,各国可能采取许多保护主义的豁免条款,使RCEP只能实现较低程度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第三,RCEP协议要逐渐改善其对竞争政策以及环境和劳工标准等新贸易问题的覆盖。第四,由于对法律规定认识不足,企业将不能自行利用RCEP协议。
挑战及前景
当然,由于中国自贸区建设起步较晚,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自贸区建设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一是中国自贸区规模较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美国、欧盟所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已涵盖其贸易额的40%~50%这一份额相比,中国自贸区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不到20%,剔除港澳台比例更低。二是自贸区范围窄。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三是自贸区水平低。目前商签的自贸协定大多以关税减让为主。四是面临被边缘化风险。五是内部协调薄弱。目前自贸区谈判所涉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涉及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竞争无疑会受到一些部门、产业、行业和少数垄断性厂商利益集团的干扰,最终将影响到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国内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六是目前已签自贸协定利用率有待提高。国内企业对自贸协定重视不够,了解不深,利用不足。
因此,为确保中国在全球自贸区格局调整中不被边缘化,在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上,不能单纯考虑经贸问题,而更应综合考虑全球政治、外交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等因素。首先建议以中日韩自贸区为重点,加快谈判建立高质量的自贸区。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尽快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其次,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在未来自贸区谈判标准上要摆脱被动处境,摆脱“规则接受者”的被动局面,主动融入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的战略考量。三是密切跟踪发达经济体有关谈判进程和内容,积极参与贸易新议题的讨论和深入研究,把握国际贸易谈判的重点及走向,从中获得有助于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有益启发,同时研究借鉴相关规则对深化国内改革的可行性。四是对于已签订自贸协定,应当加强宣传和解析,让相关企业更好地了解,用足用好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政策,真正享受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