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关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有如下论述:“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产业分工合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产业布局为重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行管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子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斯密认为,两个具有不同绝对成本优势的地区应该分别专业化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可以增进各自和整体的效益。区域应该根据其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李嘉图则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区域分工理论,认为两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通过分工和交换同样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比较优势成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前提。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则进一步强调区域比较优势取决于要素禀赋,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不同产业的要素配置比例和要素禀赋决定产业区域分工。因此,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低,而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地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具有相对优势。建立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前提下,企业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实现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达到区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公司贸易成为重要的贸易形式,城市间产业分工开始向依托产业链的产品分工产业分工方向发展。城市按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产业链,城市间基于区域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强化了城市间经济联系,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分工中,生产过程被区分成不同的部分,为了降低成本,低等级的生产活动被外包到一定的区域,一些学者将其称为“价值链分割”、“生产分解”或“生产碎片化”。区域一体化开始进入功能一体、地理分散的生产阶段。

都市圈产业区域分工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产业分工,就是不同区域基于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的产业部门,可称之为部门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产业分工形式。第二个阶段为产业分工,即不同区域都在发展同一个产业部门,但其产品种类不同,这种专业化可称之为产品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可能是基于比较优势或者规模经济。第三个阶段为产业分工。虽然很多地区都在生产同一产品,但是各个区域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工序甚至模块进行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称为功能专业化。

在一个都市圈内部,经济技术水平差异最大的城市之间主导的产业分工格局是产业分工;经济技术条件相当的不同发达城市更多的是基于其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发达城市之间的主导分工模式是产业分工;而在一个发达的都市圈内可以实现产业链区域分工

在市场机制完善的条件下,都市圈区域产业分工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实现,但是区域内企业合作是有交易成本的。这种成本包括搜寻合作主体的成本;谈判成本,包括降低投机行为的激励机制成本;监管成本;实施成本。在市场机制不完善条件下,这些交易成本更高,从而阻碍区域合理分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介入可以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降低交易成本。

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分工合作的前提是要有互补性,京津冀地区的资源互补性很强。河北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其政治资源、文化科技资源是其他都市圈所不具备的;天津是我国的北方大港,港口资源是其天然优势,除此以外,天津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第二,内部发展差异大。京津冀都市圈的技术水平从最高端到最低端都有,内部差异很大。工业化程度从初期到后期的差异也很大,北京目前服务业比重已经占70%左右,进入“后工业时代”,而河北则属于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天津的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人均水平差距大,但近年来差距趋于减小,京津冀地区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差距在2.5倍左右,而长三角地区在1.3倍左右。

第三,“中心—外围”形态显著。京津冀地区是“中心—外围”理论的一个典型例子,河北环绕京津两个核心,要素资源和优质资源都向中心区集聚,中心成为技术创新的来源,外围地区对中心有依附性。

第四,区际合作程度低。目前我国大都市圈内部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合作最好的是长三角地区,其次是珠三角地区,最差的是京津冀地区。虽然京津冀地区相互之间也签过很多合作协议,但总的比较起来,无论是从交通基础设施,还是生态、产业、旅游、人才、政策对接、社会保障等等方面,京津冀区际之间的合作程度仍然比较低,总体来说,京津冀产业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都市圈是不一样的,其他都市圈最主要是要解决同质化的问题,而京津冀突出要解决的是过度聚集的问题,即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外移,同质化竞争主要在津冀沿海。

促进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要从建设世界级都市圈的高度,加强三地产业合理分工与合作,特别是审慎做好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外移。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清楚界定非核心功能,即哪些产业转出;集中承载地选址,即转移到哪里;怎样转移,应注意空心化、集群化和提升式转移。

第二,着力推动内部发展均衡化,扶持河北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帮助贫困县发展特色产业,河北要主动对接京津,发展都市型产业;天津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弱化与河北沿海的同质化竞争,共同申报自贸区。

第三,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包括建设三地合作的公共信息平台,共建产业园区,举办京津冀合作论坛,发挥民间社团作用。设立国家区域政策委员会,发挥权威的规划、政策、协调等职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京津冀  京津冀词条  协同  协同词条  分工  分工词条  产业  产业词条  合作  合作词条  
智库

 转型期政府的“为”与“不为”

“十三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整体局面将面临新的形势,需要及早谋划。总体而言,要看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很难孤军独进,必须与社会转型、政府转型整体推进,这是走出以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