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其对增长的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服务业生产的是无形产品,具有生产链条短、中间投入少、支出增长平稳、需要供需本地化实时匹配、生产效率提升速度较慢等特点。服务业占比上升会对经济增长和运行带来广泛影响,比如,降低投资和技术进步速度,进而降低潜在增长率;减少存货占比、促进消费平稳增长,从而平抑经济波动;增加就业,并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企业更多利用“走出去”方式整合国际资源,改变我国传统对外经贸合作模式。随着服务业占比提高,应该科学、合理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月度统计指标体系;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创新对外开放格局。
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9%,高出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服务业接替制造业,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新的增长动力,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在城镇化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生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扩张潜力巨大,服务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产品,其生产、消费以及市场组织形式与有形产品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对经济增长、经济运行以及对外经贸合作模式等方面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服务业的供给、需求特征
与生产有形产品的一、二产业不同,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产品,其生产、消费以及市场组织有其自身规律。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服务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业行业覆盖面广,内部差异明显
服务业囊括了除一、二产业外的所有行业,覆盖面广、子行业间差别较大。从生产角度看,各子行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需求差异明显。比如,通信、信息服务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设计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居民服务则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从需求角度看,有的行业面向企业提供中间性服务,有的面向居民消费提供生活性服务,还有的行业同时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从市场化程度看,生产性服务业和一般性居民服务业竞争充分,生产效率较高;公共服务业提供公共或准公共产品,市场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低。分析服务业时需要格外关注各子行业间的差异。
——服务业生产链条短,中间投入少
虽然服务业生产也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但其生产链条短,生产过程中所需中间投入品少。利用2010年投入产出表测算,工业的中间投入占其总产出的比重达到78.3%,而服务业仅为44.9%。在工业的中间投入品中,81%仍然是工业产品,这就形成工业生产特有的中间部门膨胀的现象。而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品中只有51%是工业产品,也就是说服务业的总产出中仅包含22.9%的工业产品。服务业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有限。随着服务业占比提高,中间投入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份额会下降。
由于生产链条短、中间投入品少,各环节出现信息损失和失真的概率降低,需求或生产信息能够在供应链条和不同部门间更加准确及时地传递。
——多数服务无法储存、不可运输,需要供需本地化实时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开始通过服务外包、云计算等方式跨越空间阻碍,进行异地生产。但是,绝大多数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仍然需要以面对面的形式提供服务,比如交通运输、旅游观光、餐饮住宿等行业都需要消费行为在特定空间内即时实现。服务产品无法储存、不可运输的特点对经济运行带来显著影响。首先,服务业生产需要在区域内均衡分布,不能采用工业产品大规模异地采购的方式满足需求。其次,由于无法利用库存调节生产,服务业的产能利用率通常较低。国外研究显示服务业平均产能利用率普遍在50%以下,明显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最后,由于生产难以集中,服务业效率提升相对缓慢。特别是体验性服务消费,难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供给。
居民消费主要由一般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构成。服务支出与一般消费品类似,受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影响,增长比较稳定。而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模式则不同,购买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或房屋时,将未来若干年的消费在当前一次性支出,形成跨期集中支付。虽然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支出中占比仅有3%左右,但由于集中支付形成排浪式消费,成为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服务业消费具有实时性,由于不会像耐用消费品那样形成大规模跨期支付,决定了其增长的平稳性。
——服务业效率提升速度总体较慢
服务业不同子行业效率提升速度差异较大。通信、信息领域技术进步速度快,企业生产效率容易提高。居民服务或公共服务业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短期内提高生产效率。一些生活性服务业的“生产率”是以传统意义上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来衡量的,而这种产出主要又由劳动力成本决定。事实上,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提供的真实产出没有太大变化,但在数据上却表现为产出增加。总体上看,由于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服务业自身效率提升较慢。然而,服务业中教育、设计、研发、金融等行业对其他行业产业链的扩张、人力资本提升、商业模式创新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正因为如此,虽然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高达70%,但技术进步进度仍然较快。
服务业发展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工业化前期,由于服务业占比较低,而且大部分生产依附于第二产业,所以其自身特点在经济运行中并不显著。随着生活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加,服务业占比快速提高,服务经济的特点逐步显现,并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重要影响。
从平均水平看,服务业的资本密集度与工业基本相当。由于近年服务业中高增长部分主要是资本密集度低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占比提升将降低我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进而降低经济潜在增速。
一、服务业平均资本密集度与工业相似,但行业间差异较大。总体上看,服务业的投资强度与工业基本相当。如果都按5%的折旧率通过投入产出表估算,2010年服务业万元产值所需固定资产3.3万元,略高于工业的2.6万元。这主要是由于提供公共产品的教育、文化、卫生和公共管理领域资产的产出效率低,拉低了平均资本产出。服务业不同子行业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差异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投资的拉动一般低于生活性服务业。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资本密集度也参差不齐。金融业、信息产业对投资拉动作用弱,而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等行业对投资拉动作用强。
二、资本密集度低的服务业发展较快,将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近年来,服务业占比提升的主要力量是投资需求相对较小的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从2005年到2013年,这两个行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分别提高了2.6和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公共服务在服务业中的占比相对下降。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将会降低服务业对投资的拉动程度。我国高增长阶段主要依靠工业化带来的投资高速增长,随着服务业占比上升及其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下降,整体投资增速可能逐步下降,进而降低经济潜在增速。
——服务业占比提高将平抑经济波动
服务业占比提高将通过稳定消费、降低存货占比和波动等途径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一、服务业发展会降低存货波动对经济的影响。虽然存货投资占我国GDP比重在2%—3%之间,但存货投资波动大约是消费波动的6倍,是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2倍。存货调整是引发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计量分析显示,我国工业增加值波动中大约有30%来源于存货调整。服务业占比提高,一方面可以降低存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而降低存货波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全社会流通效率提高,生产组织可以更加有效,从而降低存货的绝对水平,进一步平抑经济波动。
二、服务业需求释放平缓稳定,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耐用消费品和房屋需求都具有跨期支付的特点,成为影响消费或投资波动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当耐用消费品和房屋成为消费热点,引起大量居民同时购买时,对经济的冲击就会更大。与上述两种产品不同,服务业需求不存在跨期支付的问题,虽然也有消费集中释放的情况,但其效果与一般消费品类似,增长和波动都比较平稳。
三、服务业产业链条短,需求信息可以准确传递到生产侧。工业生产加工链条长,从终端需求到中间投入品再到原材料开采,存在时滞和信息的损失。终端需求的增长趋势已经出现转折,但中间投入品行业和原材料行业可能还在扩大生产。正是这样的迂回生产造成经济频繁波动。而绝大多数服务业是面对面提供服务,终端需求的变化即刻反映到生产侧,不会造成盲目生产和投入资源的浪费。
——服务业占比提高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高于制造业,而且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相匹配。
一、服务业的就业带动效率高于制造业。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对劳动力的投入需求量大。虽然亿元GDP所需就业人数均明显下降,但二、三产业仍然存在明显差异。2012年,二产亿元GDP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三产亿元GDP吸纳就业达到1200人,高出第二产业20%左右。随着GDP总量增加和服务业占比上升,我国GDP增长一个点所能吸纳的就业数量逐年增长,2010年GDP增加一个点拉动就业112万人,到2013年就可拉动170万人。
二、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我国当前劳动力供给情况相符。2004年以来,教育程度较低的初级劳动力供应已经逐年递减;具有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中高级劳动力新增人口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于2013年开始下降;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新增劳动力在2019年之前将持续增加。服务业中大多数行业对教育程度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考虑劳动强度,各行业平均工资基本可以反映劳动力技能或者受教育的情况。2011年,在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中,低于制造业平均工资的只有住宿餐饮、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业这三个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均高于制造业,金融和信息传输业更高出制造业工资两倍左右。服务业占比提高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相对比较匹配,也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相符。
——技术进步速度放缓,但服务业对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加强
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国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同时依靠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追赶的前期,通过购买设备为主的技术引进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后发优势的逐步释放,制造业技术进步速度放缓。服务业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率提升需要教育、培训等行业长期投入才能实现。服务业占比提高,我国技术进步速度可能进一步下降。
虽然技术进步速度可能下降,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突破口。研发、设计、教育、金融行业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带来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的进步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服务业占比提升后,物价上涨的压力可能加大
从2005年以来CPI波动的情况看,服务业对CPI涨幅的贡献为25%,一般消费品为75%。然而,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一般消费品价格波动中又有74%是由食品价格波动引起的。经过换算,可以看到在CPI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中,服务的贡献占到56%。也就是说,服务消费是除食品外,对CPI上涨贡献最大的部分。服务是人直接提供劳务的过程,劳动节约型技术无法充分应用。另外服务需求高度个性化,因而服务生产无法标准化。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非常缓慢。服务业在需求增长的同时,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消化劳动力成本提升。服务价格未来仍将较快上升,并带动CPI上涨。
——利用国际资源促进增长的空间和形式发生较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展经济。一方面将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相结合扩大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贸易占领广阔的国际市场,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和商品出口国。服务业可贸易程度较低,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时,在生产和需求侧利用国际市场的空间和形式都将发生明显变化。
一、通过进口、出口平衡国内市场供需矛盾的空间变小。有形产品易于存储、运输,国内市场发展不平衡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调节。服务业需求有一定的地域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当地市场进行供给,难以引进国外的服务。比如,我国金融服务业虽然开放多年,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样,国内餐饮、文化等行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难度也高于商品贸易。
二、通过引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空间变小。制造业生产流程往往固化在设备里,效率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设备。通过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可以很快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虽然也可以从国外引进管理流程、教育、咨询等,但生产效率提升主要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的投入,需要长期的积累。
三、随着服务业发展,“走出去”成为利用国际资源的主要方式。过去的几十年,我国主要是通过 “引进来”整合国际生产资源。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时,可以将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设立在全球热点区域,以获取和吸收最新的理念和信息;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国际供应链,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全球竞争力。
相关政策建议
服务业占比和贡献超过第二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果,也符合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结构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服务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推动我国增长阶段顺利转换,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运行带来的有利和负面影响,应制定针对性政策,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结构平稳转换。
——科学、合理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当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工业制造业的扩张时,经济增速可以达到很高水平。但当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以后,投资和经济增速回落不可避免。事实上,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增速下降到较低水平,也是这些地区服务业占比大幅上升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也不会对总体就业形势构成大的冲击。
——加强服务业进度数据的统计,及时反映服务业运行的态势。当前统计部门没有开展关于服务业运行情况的月度统计。研究人员只能从服务业PMI、CPI中服务类的涨幅、服务业用电量等间接性指标估测服务业运行的情况。由于服务业占比提升,工业增加值与月度经济运行间的相关性减弱,迫切需要服务业运行情况的统计数据,以反映宏观经济和服务业自身运行状况。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速了新技术、新生产模式在产业中的渗透,对于提高一、二产业生产效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利用电子商务、物流、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从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可以在改善民生的同时,降低服务业价格上涨压力,进而降低CPI上涨压力。
——通过服务业的开放,创造新的开放格局。以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把服务业作为下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着力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更要加快服务业的对内开放,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首先应允许国内资本进入,尤其对民营资本,要打破各种隐性壁垒,形成平等地进入、使用生产要素的条件。通过对内、对外开放,释放经济主体的活力,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