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能源行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很不充分,政府干预过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竞争地位不平等,导致能源行业国有成分“一枝独秀”。因此,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能源行业亟须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能源行业中划出一个“黑名单”,明确哪些方面不可为,外资或民营资本只要不触及这些底线即可进入。
“负面清单”制度发端于国际投资领域,是指政府列出禁止和限制进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清单之外领域都可以自由进入,即“法无禁止即可为”。目前已被70多个国家采用,逐渐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投资准入制度。在我国,“负面清单”制度首先应用实践于上海自贸区,目前来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也要求“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可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能源行业也许是亟须实行该制度的了。原因在于:因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能源行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很不充分,政府干预过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高,竞争地位不平等,导致能源行业国有成分“一枝独秀”,以至于有专家认为“能源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管制最严格的领域之一。至今为止,没有全面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一)煤炭行业:基于资源的隐性垄断联盟
煤炭行业产能相对分散,是相对开放的竞争市场,竞争程度在主要能源品种市场中处于最高水平。2012年煤炭产量前8位的企业CR8(市场集中度)只有0.32,为低集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自2003年以来,大型煤炭集团逐渐形成上游资源的行业垄断,这些大型煤炭集团基本控制了其他中小煤炭企业,并一般通过口头的隐性协议形成隐性联盟,而产生这种“隐性垄断联盟”的根源是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煤炭企业一旦占有这些煤炭资源,就形成了对其他潜在进入者的排他性。不过,这种“隐性垄断联盟”的形成并不一定是坏事,并不代表市场不起作用。虽然在煤炭市场需求旺盛时期处于优势,但在市场需求不足时期,也会面临亏损压力。
(二)电力行业:发电环节集中度日趋提高,输配售环节完全垄断
电力行业分为“发、输、配、售”四个环节,理论上讲,发电和售电环节不具自然垄断特征,可以引入竞争,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发电环节,虽然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成11家公司,包括两家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但实际上,全国半数以上的发电能源都属于五大发电集团,由此导致的垄断优势实际上并无减缓之势。如果以5大发电集团的CR5指标来衡量发电市场的集中度的话,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的CR5仅为36.74%,之后逐渐提升,2010年达到49%。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并不是电力行业长期竞争积累的结果,而是通过行政力量划拨资源、产业重组形成的。
输配售环节,全国只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内蒙古三家,且在政府为其划定的经营区域均不再存在其他任何竞争企业,因此我国电力市场发电侧与终端用户之间的交易环节为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电网公司是电力市场上发电侧的唯一买家和用电侧的唯一卖家。可见,电力市场化程度较低、竞争程度较差。
(三)石油行业:三大企业寡头垄断
石油行业是一个相对垄断的市场,无论是上游资源配置、开采、中游运输、加工还是下游终端销售网络,都基本形成三大国有石油企业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原油勘探开采环节: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三大石油企业占全国探矿、采矿权面积的97.4%,占全国探矿、采矿权面积的98.9%,在油气勘探开发上游占绝对垄断地位。
原油进口环节:目前只有中化、中联油、中联化、中海油和珠海振戎等5家企业具有原油进口权;中化、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珠海振戎等5家企业具有成品油进口权。
原油加工与成品油销售环节:中石油和中石化拥有80%以上的炼油能力,全国500万吨/年以上的大中型炼油厂全部属于两大企业所有。两大企业每年向市场提供的成品油达到全国销量的90%以上。
油气管网运输环节:2013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0.6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6万公里,原油管道2.6万公里,成品油管道2万公里。在三大石油企业中,仅中石油油气管道总长度7.102万公里,占比67%。
(四)天然气行业:上中游垄断,下游竞争相对充分
与石油一样,天然气市场也属于垄断市场,但竞争程度要相对充分些。在上游供应环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其中,中石油大约占据8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随着LNG、煤制气、页岩气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也逐渐进入上游供应市场。在天然气运输环节,管道基本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控制。但下游分销环节,三大公司尚没有处于统治地位,尤其在民用天然气领域,中华煤气、新奥、昆仑、华润等主要服务商各分天下,中石油昆仑燃气的销气量甚至还不如中国燃气和新奥能源。
对于垄断形成的原因,经济学家曼昆根据进入障碍将垄断划分为3类:经济性垄断、自然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对于我国能源行业来说,不仅有自然性垄断的原因,更有行政性垄断所导致的行业垄断,尤其对于油气、电力行业来说,行政性垄断更为突出。
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能够有效破除行政性垄断
我国能源行业中政府干预过多,行政性垄断突出,原因在于:一是传统观念和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煤、电、油等能源产品涉及国计民生,牵涉面广,政府更多地将之当成福利产品和公共产品对待,认为能源市场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应该由政府管制、国企垄断经营。二是将能源安全重任过多地强调由国有企业承担,导致我国能源行业政企分离不够彻底,给政府行政权力滥用造成可乘之机。三是尚未科学界定能源产业链条中的竞争性业务和非竞争性业务,笼统地认为整个能源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政府对本应该完全放开、由市场竞争的业务或环节进行不当干预。四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政府滥用职权,发布垄断命令等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惩治措施,缺乏对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规制。
因此,要想破除能源行业中的行政性垄断,避免政府过多干预,笔者认为,实行市场准入 “负面清单”制度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实际上是在能源行业中划出一个“黑名单”,明确哪些方面不可为,外资或民营资本只要不触及这些底线即可进入,它不仅能够极大增强能源市场的透明度、开放度和自由度,增强外资或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与积极性,还能明确界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减少行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现象,将调控权真正归还给市场,把过泛、过滥干预市场的政府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政府向市场放权到位。
能源行业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在能源行业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业已存在的所有问题,还可能会遇到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和风险,例如,管理者责任风险日益增大、事中与事后监管的难度和压力加大、经济安全风险加大等,对此要保持清醒,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要消除能源市场准入中的隐性壁垒。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意味着外资、国有、民营资本都有权进入没有明令禁止即“负面清单”之外的各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类资本在能源行业真正实现公平竞争。如果没有项目核准、行政管理、公共财政、金融等配套改革的及时跟进,实现真正的投资自由化,“负面清单”制度的作用难以真正实现。
(二)要加强能源经济安全风险管控,构建风险防御体系。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外资、民资的市场准入由“审批制”转向“备案制”。能源市场进入限制放宽后,能源市场主体更加自由和多样化,市场供求波动更加频繁,价格变动更加明显,能源经济安全风险更加凸显,因此,需要政府加强能源市场监测预警,提前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防御体系。
(三)要建立透明度高的“负面清单”内容适时调整机制。“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后理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负面清单”就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的。一方面,实行“负面清单”制度需要对现有国内能源产业进行复杂的评估,可能会出现如果某一新兴能源产业或环节因评估不当而没有列入清单中,从而导致该能源产业发展因外资冲击而受阻,所以,需要政府保留修改“负面清单”内容的权力。另一方面,实行“负面清单”制度还会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前很难预测今后情况的变化,能源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也会随着技术进步和实践深化而发生演变。
(四)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推进配套体制改革。能源行业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仅是减少政府对投资的事前审批,而是整个能源宏观管理体系的转变,需要在公共财政、行政管理、金融支持、价格形成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工商登记制度、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否则,“负面清单”制度无异于画饼充饥。
(五)要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负面清单制度”实施的监管。首先,政府要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负面清单内,政府的归政府,负面清单外,市场的归市场。负面清单外,应当以政府服务为主,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源帮助,而不是以管理为主,政府要管住自己闲不住的手,不能“想查就查”,“想查谁就查谁”,“想什么时候查就什么时候查”。其次,政府监管重心应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更加注重过程性监管效率。第三,要加大后续监管力度,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必要的联合执法,提高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确保“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