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访谈中宣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很快从旧标准SNA1993转向新标准SNA2008。新标准旨在调整GDP测度方式,以更好地反映生产、就业和资本积累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许多方面,包括军费支出的分类、水资源估价及其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登录。本次修订最主要的突破,在于将研发(R&D)尤其是信息通信部门(ICT)研发支出作为资本形成,而非中间消耗。
2013年7月,在美国商务部首次按SNA2008发布的第一批数据中,研发支出已作为最终需求——投资,即研发的资本化。同修订前相比,修订后的1929-2013年数据显示,GDP增速几乎没有实质变化,但GDP水平值除1929年外都有所上调。2014年,欧盟和韩国等许多其他国家都将转向SNA2008。
在访谈中,许宪春没有提及向SNA2008转轨的具体时间表。但是,今年GDP上半年报称GDP核算“当前正在转轨”,而去年下半年报则称“正在考虑转轨”。我们预计,某些改变最早将在2015年初就会执行。当然,并非SNA2008的所有修订建议都必须立即实施。
狭义地看,将研发投资视作无形资本纳入GDP中,将在如下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GDP的水平和波动;劳动收入份额;生产率。
1、对GDP的影响
SNA转轨的最终影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执行哪些SNA2008标准,以及何时执行。将研发由中间品支出转为投资支出,对总收入和生产的影响取决于研发强度,即R&D/GDP(%)。中国的研发规模超过许多国家,但研发强度依然较低。测度中国创新成果的其他指标,比如人均专利(按研究者人数或国民人数)或人均出版物,在数值上仍落后于最发达的那些经济体,这同其发展中经济体身份是相称的。然而,中国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增速,均超过整个外部世界的水平,意味着中国研发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在上升。
在研发资本化核算后,中国2011年的GDP水平将上涨0.1%-0.2%,近年来的GDP增速也将发生类似变动。欧盟和OECD的几项研究显示,欧盟R&D/GDP每上升1个百分点,研发将使GDP增长1.5%-4.5%;美国该数值约为3%。中国的研发效率相对较低,故该数值约为1.3%。基于该判断和IMF对中国GDP的估计(WEO)进行外推可知,中国的R&D/GDP从1997年开始逐渐上升,2011年增至1.8%,2018年将达3.5%。仅仅由于研发的加快增长,中国GDP增速在2019年会超过IMF预计数值0.15-0.2个百分点。
2、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尚未得到充分讨论的一个议题是,修订GDP核算标准将改变各生产要素在收入中的份额。一般地,投资对收入的边际效应,超过劳动对收入的边际效应。换言之,等幅增加资本和劳动,资本所获收入超过劳动所获收入。把无形资产纳入资本范畴,会拉大资本-劳动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对本已扩大的分配差距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自1992年以来,在新标准下,中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将比旧标准低0.05个百分点。该影响不算巨大,但在收入分配差距高企的背景下,扩大劳动者收入份额仍应置于政府政策的优先位置,包括供给方改革。
3、对生产率的影响
定量测度新标准对生产率的影响,比较困难。生产率一般用平均每个工时的产出来测度,可分解为三部分:劳工结构,资本深化,全要素生产率(TFP,以往通常假设其同其他生产要素存在互动效应)。研发如视为投资,其产出则属于资本深化效应,会减少劳动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5-2003年,研发的资本化使资本对美国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从35%升至55%,但劳动的相应数值从14%降至11%,TFP的相应数值从51%降至35%。
总之,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对中国的影响是正面的。这可以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事实,而不是统计部门在经济放缓之际粉饰统计数据。
注:
本文原题名为“China’s New GDP Measurement:Impact on Growth, Income, and Productivity""""”。作者Kent Troutman为Peterson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分析师,主要研究国际货币政策;曾在高盛担任金融分析师。
该文2014年10月7日发表于该机构官网的专栏“中国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