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当今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家们的言论都能获得超出应有范围的关注?这可不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改变利率,也并非由于他们研究出了更有效的新经济分析模式。相反,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大央行对增长和通胀的预测都持续偏高——且偏离幅度极大。
而之所以对货币政策制定者有过多的关注其实有许多理由:包括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风险。公众对于指派精明强干的技术官僚去监管货币供应的接受度,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许多中央银行家也因为自身在金融危机中为防止全球崩溃而扮演的角色得到了公正的赞誉。
即便如此,考虑到围绕着宏观经济预测的极大不确定性,以及政策工具(不仅是量化宽松)的效果,许多学者也对中央银行家的言论和声明引发过多喧嚣而感到困惑。而虽然在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有许多壮举,但许多中央银行家在危机的余波中却表现得过度僵化。一方面过于担心将通胀目标定得过高,另一方面又对通缩的动力估计不足。此外中央银行家们也应该首先为整场危机承担罪责,因为正是这些人采取了过度宽松的监管政策。
许多中央银行家将美联储前主席阿兰·格林斯潘(1987年8月至2006年1月在任)视为始作俑者,认为是他创造了一个中央银行万能的假象,而这个假象在理论或者实际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但这种批评也有失偏颇:格林斯潘退位已久,而对中央银行声明的关注度则比以往更高。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会认为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所有因素之外。还必须注意三个更深层次的考虑因素。首先公众认为中央银行家们万能的观念使后者成为了政客最引人注目的替罪羊。其次,媒体的数码化革命抬高了商业新闻的重要程度。而商业新闻则是许多国家印刷和广播媒体中仅有的几个利润来源之一。中央银行家的声明关乎商界人士的利益——尤其是金融部门——而商界人士则关乎广告发布商的利益。
最后,或许也是人们最少认识到的一项。就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声明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几乎独一无二的明确且可预测的效应(可能会持续一天或者更少时间)。如果美联储的官员通过发表比投资者原先预计更多的“鹰派”声明(暗示可能调高政策利率)而令市场感到震惊,美元经常会因此升值;长期美元利率往往会上涨,而股票市场则一般会下跌。
虽然这些效应通常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但于每天轰炸我们的大多数海量宏观经济信息不同的是,中央银行家的言论和观点拥有相对可预测的效应,尤其是当这些银行的主席,总裁,行长发话,或者其他官员一致表态的时候。同时由于有数万亿美元围绕着全球金融市场流动。这一可预见性也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目标,因为投资者们在自信自身是正确的时候才愿意下极大的赌注,即便每一美元所获得的利润都极为微小。
如果你觉得我是在夸大其词,可以看看其他经济新闻,比如针对失业率,GDP,或者贸易平衡所做的报道。基本上每一篇报道都会迅速将自身关注点转移到这些数字对货币政策的意义上。
一些经济指数,比如失业率或者或者通胀数据,事实上会对中央银行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因为这些与他们的政策目标直接相关,也拥有相当可以预测的效应。但过多的信息与噪音无异。这使得由政策制定者直接发布的政策观点变得几乎不同寻常地珍贵。
简而言之,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何中央银行家们获得了如此多的媒体关注,包括他们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总体可靠的表现。而同时也存在着其他的原因,比如政客们寻找替罪羊的需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重新改造自身的努力,以及中央银行声明对于金融市场的可预测的短期效应。这些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围绕着中央银行的声明和决定创造了一个光鲜明亮的肥皂泡,显而易见地夸大了他们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那我们是否应该担忧这个围绕着中央银行家的泡沫?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其中最应该关注的是新闻的泡沫,因为这不断强化了那种认为中央银行家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金融市场作出超出合理程度关注的观念,而这显然不是真的。
大多数中央银行家事实上都把目标放在增长,通胀和金融稳定上,虽然关注的重点可能有先后之别。政治泡沫是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产物,因为避免货币政策沦为选举官员的目标需要持续的 努力。可预见性泡沫或许是最难探索的,虽然我的本能告诉我不必过度解读。而过度的重要性则是某种中央银行家们应当经常努力去戳破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