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前文说到,我们现在的粮食自给状况,是“谷物高度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数据上看,2012年大米、小麦、玉米的自给率分别为99%、97.3%、97.6%,大豆的自给率低一些,只有18.4%,但是在整个粮食中大豆比例不大,综合的自给率依然有88%。看了这组数据,第一反应是松了一口气,我们的粮食安全看起来并没有大问题,自给率依然很高。

不过,欢欣鼓舞之余,也要问一句,我们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代价付得明智吗?要知道,这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没有白白得来的东西。这成本不是自己付,就是别人付,不是现在付,就是将来付。套用一句电影里的江湖黑话: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国内粮价比国外高50%

粮食高度自给的意思,就是进口不多。倘若国外价格高,或者国内外粮价差不多,少进口无可厚非。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大米、玉米、大豆、小麦四种谷物的价格都是国内远高于国际,分别高出73、180、530、103美元/吨。看比例的话,分别高出17%、88%、60%、33%。

上面这四个比例数字的简单平均是50%,也就是说国内粮价平均比国外高出一半。国内消费中大米、玉米的占比高,小麦、大豆的占比低,用消费量做加权平均的话,结果也差不多,也在50%左右。国内这么高的粮价,就是粮食高度自给付出的成本之一了。

这里需要做一点数据上的说明。上图的数据是2013年年底的数据,但是国内大豆价格波动很大,2013年前3个季度在每斤2.3元左右,到了年底飙升到3元以上,涨了差不多30%。2014年以来的价格波动依然较大,高的时候有3元多,低的时候也就不到2.3元的样子。考虑到3元多的价格不反映国内大豆价格的平均水平,上图中国内大豆价格用的是2.4元的均价。倘若用2013年年底的价格,则国内外价差更大。

看着这50%的国内外价差,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国外粮食这么便宜,为什么不多买一点?多买国外粮食的话,国内价格会下降,差价不应该有这么大的。首先要问的是不是因为运价高,买了运进来就贵了?

不是的,这么高的差价远远不是运输成本能够解释的。美洲的土地资源丰富,中国很多粮食都是从美洲过来的,考虑到南美、北美的差异,运价也不完全一样,少的每吨30多美元,多的40多美元。不管怎么看,这不到50美元每吨的运输成本,是无法解释高达几百美元的粮价差异的。即便是差价最低的大米,也有73美元/吨,大大超出运输成本能够解释的范围。玉米、小麦、大豆的差价都在100美元以上,就更不是运输成本能够解释的了。

粮价补贴的实际意义

维持这么高的粮食价格差异的,是国内粮食保护价。也就是说,国内粮价不是市场定的,而是政府定一个收购价,按照这个价格敞开收购,不受市场供求的影响。目前这个价格定得比国际市场高很多,据说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在这里我们可以粗粗算一笔账,看看农民到底拿了多少补贴,这补贴到底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

考虑到粮食进口还有其他成本,把运输成本多算一点,算50美元每吨,从国内外价差中刨除50美元,这样稻谷、玉米、小麦刨除运输成本的价差还有约23、130、53美元/吨,折合人民币每斤7分、4毛、1毛6。大豆的种植面积、单产都不高,而且进口量很大,暂且不进入计算。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稻谷、玉米、小麦的单产分别为每亩900斤、780斤、670斤左右,这样折合每亩地补贴63元、310元、110元,简单平均一下是大概160元。人均按2亩地计算,补贴分别为126元、620元、220元,三口之家的总补贴达到380元、1860元、660元。

现实中,地里种什么作物不完全是自由选择,受周边灌溉设施、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很大。不过,即便种补贴最多的玉米,一年的补贴也就1亩地600多元,三口之家不到2000元,也就是进城打工不到一个月的工资。在今天的收入水平下,这点补贴对于农户真的不算什么,不改变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倘若有什么作用的话,就是农民在考虑进城的时候,会稍微犹豫一下。

不过,倘若人均土地面积大,比如人均耕地增加10倍,达到20亩,这时候补贴就有点意义了。把上面的数乘以10,种稻谷、玉米、小麦的补贴分别达到人均1260元、6200元、2200元,平均超过3200元,三口之家的补贴要将近10000元。这些数字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加上种植收入本身,对农民而言已经是可观的数字了。

查一查数据的话,国营农场拥有8000多万亩耕地,职工人数330多万人,人均25亩左右。对于这样的人均土地规模而言,补贴还是有点实际意义的。这里的含义是,倘若农村的人均耕地可以增加,比如达到人均25亩,农民的总体收入会有显著增加,种粮积极性也会增加,这时候的补贴是有实际意义的。这时候,人均补贴的钱就达到单季4000元、双季8000元。种地的纯收入中补贴大概是三分之一,这样包含补贴的人均收入大概有个单季12000元、双季24000元,三口之家的年收入有70000多元,这个日子也就过得去了。再加上农闲时间长,农户可以利用农闲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这样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小得多。

最后要强调一句,这里的匡算都很粗略,只是寻求一个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误差不太大就好。比方说,如果上面的匡算误差不超过50%,所有的结论大概都还说得过去。之所以这个粗略的匡算有意义,就是因为现在人均耕地太少,种地收入太低了。不是低一点,而是低了至少一个数量级。

粮食套利与进口配额

市场里的交易,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连串的事件。国内粮价超过国外粮价50%,一定会引起连锁反应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会产生“粮食套利”的动机。简单说,就是从国外进口粮食到国内卖,因为加上运费还是比国内便宜很多,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因为价差大,“粮食套利”的动机也就很大。理论上讲,倘若没有约束的话,就一定会有人买很多国外粮食转卖到国内,倘若政府不降低粮食收购价,就这么一直收下去,国内粮仓一定会堆满,还要建粮仓继续堆。

现实中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发生的,因为政府有对付的手段,就是粮食进口配额。简单说,粮食不是谁都能进口的,要申请进口资格和进口配额,超过配额的部分不能进口。也就是说,不管国外价格有多低,超出配额的部分都不能进口。这样,其实是给有进口配额的人发了一大笔补贴。不难想象的是,各路能人一定会竭尽全力寻找这个配额,因为找到了配额就是找到了钱。这钱自己独吞是不行的,一定要和拿着审批权的人分享,要不然就没有下回了。价格扭曲引起寻租和腐败,给各路能人创造了快速发财的捷径,这是任何有生活常识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那么国内粮仓的情况到底怎样?粮食储存状况的数据不好找,具体情况说不清楚。猜想的情况是,因为国内粮价高,进口的额度一定会被用尽,反正买进来就挣钱的。在此基础上,有门路的人也一定会努力寻找更多的额度。这倒不一定是坏事情,粮食进来了就要进入国内市场,增加国内供给。

不过,有一条不可不察,就是粮食储存的损耗是很高的。打个比方说,存放金属,比如铜板或者钢材,放个三年五载的也没什么变化,可是存粮食的损耗很大。即便没有老鼠,慢慢发霉变质总是有的。以前储存技术差,每年损耗在15%左右,也就是6年就差不多损耗完了。现在储存技术改善了,据说可以降低到6%。即便如此,加上存储的设施投资和人力成本,这个损耗率依然很高。而且,陈粮不好吃,白白把粮食放着损耗、放旧了再吃,道理上很难说得通。记得当年在部队生活的时候,吃的都是极难吃的陈粮,不知道放了几年了。本来当兵是光荣的事情,却不得不做陈粮消化机,真是难为了人民子弟兵了。

你我一起来埋单

国内外50%的粮食差价,直接的含义是我们的消费者为粮食多付了很多钱。国内一年消费的粮食大约6亿吨,匡算下来一吨至少多付了70亿美元,国内消费者每年为粮食至少多付了400亿美元。我们人口多,人多力量大,不是付不起这个钱,这么多年来不是也都照付不误了吗?多付钱不是不可以,但是总要允许我们问一句,这是为了啥?国家或者其他同胞得到了什么好处?有给消费者什么补偿吗?

补偿当然是没有了,其他的同胞是否得到好处也不好讲。至少,8.7亿农民表示没有从粮价补贴中得到实质性好处。对于他们而言,进城打工依然是王道,毕竟打工的收入不是多了一点,也不仅仅是翻倍,而是后面加个零,然后再随着技能积累而增加。以后在城里安居乐业了,还可以方便地逛商场、看电影、听戏,孩子能在城里学校上学,家里人生病了就近能有好的医院,这些都是很大、很实在的收入。国营农场的工人表示补贴收入有一点小可观,不介意多补一点。不过,前文说过的,国营农场的工人数量只有330多万,只相当于8.7亿农民的0.38%,应该不是农业政策的主要考虑。

更深层的问题,是消费者不仅要为今天的粮食高价买单,还要为日后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买单。“过日子”这个词的含义,是不只今天要有米下锅,明天、后天也要有米下锅。今天定一个很高的粮食保护价,追求每年的粮食产量,官员们自然可以拿着连年增产来报喜,甚至还能加官晋爵。可是,这同时也使得水土不堪重负,加速水资源的消耗和土地的盐碱化,危及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这一点,不知道官员们有没有担心过、考虑过。等这种问题显眼地暴露出来,估计也就是真的很难解的时候了。不过,估计现在的官员们早已经功成身退了。最后,无非还是全国的消费者,也就是你我和大家,一起来埋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自给  自给词条  粮食  粮食词条  代价  代价词条  高度  高度词条  
智库

 合作还是暴动?

2010年,我和负责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的美国贸易谈判助理芭芭拉·维塞尔(Barbara Weisel)一起坐在谈判桌前。TPP是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