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切实际的期望可能拖累中印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周的访印之旅,很可能将成为1988年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访问北京以来两国领导人最重要的一次会晤。实际上,印度主要商业日报甚至表示,习近平将在此次访问期间承诺,今后5年对印投资1000亿美元。然而,尽管印中关系正在迅速发展,这样的估计仍是极不现实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有可能会拖累两国蓬勃发展的关系。

印度《经济时报》(Economic Times)刊登的一篇文章援引中国驻孟买总领事的话说:“保守估计,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期间,中方将承诺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是日本承诺的3倍,主要用于投资印度铁路、公路、港口、发电站、输配电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汽车制造、食品加工和纺织业等工业园区的建设。”

中国显然有意与日本一较高下,但未来5年中国对印投资额绝不会逼近1000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FDI)不可能只通过拨动一下开关就大幅增长。FDI属于不容易掉头撤出的、因而具有很高风险的投资。因此,它要求投资者研究和了解在何处投资、如何投资、如何构建交易以及如何持续地管理投资。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

作为印度投资者,日本人在这个赛场上已经算得上是老手。铃木(Suzuki)在印度汽车业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40%。另一家实力强劲的汽车制造商本田(Honda)正考虑开建它在印度的第三家汽车制造厂。中国人则刚开始学习如何击球。

其他一些数据也值得人们思考。联合国(UN)数据显示,2013年底,流入印度的FDI的总存量为2270亿美元。如果认为今后5年中国对印直接投资额能达到这个数字的一半,那就太离谱了。此外,100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需要直接雇佣至少500万劳动力。中国企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如何在印度雇佣和管理如此庞大的劳动力群体。

如果围绕印度新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预期都能成真的话,今后5年印度可能会投资1万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然而,这是一个乐观的估计数字,因为它假定的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要占GDP的约8%。

中国在1996年至2006年间就做到了这一点,但中国领导层不用应对民主、言论自由和独立的司法。迄今为止,印度GDP的年增速为4%左右。因此,GDP年增速达到8%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此外,潜在的1万亿美元投资将不仅包括资本品投资,还包括建筑工程投资,将涵盖包括核电等敏感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而印度不太可能邀请中国投资那些敏感行业。

今后5年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额有可能达到100亿美元吗?答案是肯定的。乐观地说,它们甚至能投资200亿到250亿美元。这样的数字仍然称得上是划时代的。假如两国的边境争端得到解决,中国对印投资额将在上述数字的基础上迈上一个台阶,在再接下来的5年里跃升至1000亿美元或更高。

人们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习近平本周对印度的访问,1988年拉吉夫•甘地的访华之旅就是一例。拉吉夫•甘地的那次访华有助于为印中两国日益升级的边境紧张局势降温——两国曾在1962年为此开战。尽管边境争端仍未得到解决,但枪声已经沉寂了25年以上。自那以来,两国领导人都屡次表示,他们仍对在未来某个时候和平解决边境问题感到乐观。

这种相对的安宁为印中双边贸易繁荣创造了条件。2000年到2013年,印中双边贸易额从30亿美元增长至逾650亿美元,是同期任意两个大型经济体之间双边贸易额增长最快的。习近平此次访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望将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从几乎完全由贸易主导改造为投资将扮演同等乃至更为重要的角色。

到2025年,中国和印度很可能将跻身全球前三大经济体之列。因此,两国间的经济联系需要变得远比今天更大、更多元化。它们会做到这一点。但人们别忘了,即便是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作者简介:

阿尼尔•K•古普塔是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史密斯商学院(Smith School of Business)战略、全球化与创业学迈克尔•丁曼讲席教授(Michael Dingman Chair in Strategy, Globaliz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王海燕是中印学会(China India Institute)管理合伙人。

二人最近合著了《丝绸之路的复兴》(The Silk Road Rediscovered)一书,由威利(Wiley)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印  中印词条  拖累  拖累词条  不切实际  不切实际词条  期望  期望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智库

 云治理: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诉求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对人们的主观思维、思想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在客观上为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社会运行模式的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此相关联,“大数据”在逻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