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与社会发展
概述
中国长期以来积极致力于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然而,相比建国之初的前30年,最近30多年来中国在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与服务质量方面的进展速度显得相对缓慢,与中国令人瞩目的快速经济增长不太相称。与此同时,在公共服务提供的绩效以及某些人类社会发展成就方面,中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中国政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要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指出了脆弱儿童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及应对措施。十二五规划中的这些要求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得以重申。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时也要求改善收入分配、缩小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差距。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善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及其均等化,以更大范围地覆盖贫困脆弱的儿童和妇女。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性与质量。
·为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免费的目标,中国政府已经取消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为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教材和寄宿补助。2011年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在推动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儿童早期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通过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地方和中央财政共同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同年,中央财政从秋季学期开始给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到2013年已覆盖14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300个县。
·中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已调整数次,从2011年以前的15元逐步提高到了2014年的35元。用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投入大幅增加,2013年参合率高达98.7%,已经惠及了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服务的获得。2007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出台使之前无法享受医保的城镇居民,如儿童、失业人员和老年人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险。自2011年起,参加新农合的0-14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两大类共6个病种的农村儿童可报销70%的医疗费用。此外,政府还提供了15种疾病的免费疫苗和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肺结核和血吸虫病的免费治疗。
·随着政府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社会救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21】)覆盖面得以扩大,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护体系逐步健全。2010年开始实施的孤儿保障计划使全国约60万名孤儿受益。
·2014年,政府通过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从出生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
·2014年,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旨在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扩大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逐步使得流动人口能和当地户籍人口一样享有同等服务和权利。同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
经济发展
过去30多年中,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包括农业方面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有利环境以支持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国有工业部门的重组、对全球贸易和投资实行开放,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自2010年起,无论是按货币汇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换算,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2】。在过去30年中,中国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2013年达到6,807美元【23】。根据世界银行对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划分,中国已经从2010年开始跃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列【24】。
收入差距
中国的经济增长很不均衡。城乡居民之间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增至2011年的3.13。此外,不同收入水平住户的同期实际收入增长率差异很大。例如,1990–2004年的收入增长率表明,最富裕1%人口的收入平均增长了8%,而最贫困1%人口的收入仅平均增长3%【25】。
从全球来看,中国如今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那个收入差距较低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29攀升至2010年的0.42。照此水平,2009年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与很多中等收入国家(如泰国和马来西亚)相当,但是比很多拉美国家要低【26】。中国政府在2013年首次对外发布全国基尼系数的官方估计,估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基尼系数在0.48左右,略高于世界银行的估计值。
减贫成果
在其他各项人类发展指标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减贫成果令世界称羡瞩目【27】。从多个贫困测量指标来看(例如收入和消费贫困),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按照中国官方贫困标准还是按照国际通用的世界银行贫困标准衡量都是如此【28】。突出的减贫成果得益于中国极其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在过去30年中成功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改革,同时近年来在支持农民增收、促进人类发展和健全城乡社会保护体系方面出台了各项有效政策措施。
2011年,中国发布了新的十年扶贫纲要即《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同年政府将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这一标准几乎是原标准的两倍,有望覆盖更多的农村贫困户。与此同时,国家扶贫重点区域也从过去的592个国定贫困县,扩大到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另外3个特殊地区,构成实施新的扶贫纲要的“主战场”。
总体而言,中国的减贫成果引人注目,但仍然存在一些主要挑战:
·虽然中国已经基本消除了极端贫困(即无法吃饱穿暖),但减贫的任务尚未完成,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得更加紧迫。按照国际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很庞大,而且贫困户大多分散在偏远地区。
·贫困的脆弱性非常突出,尤其在农村地区;面临贫困风险的脆弱人群的数量估计为贫困人口的两倍。
·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使得促进减贫和提高儿童福祉的社会政策与项目的瞄准机制面临持续性挑战。
社会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从1999年在全国城镇地区开始实施,并于2007年拓展到农村地区,通常被称为“低保”。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城乡低保的瞄准效果较好【29】。调查显示,低保受益人群高度集中在城镇最贫困群体中。
仍然存在以下挑战:
·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需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下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并提高救助水平。
·救助水平需要反映儿童的基本需求。
·在成功实施低保现金转移项目的基础上,中国可以考虑建立综合性的儿童社会福利体系,从而:1)降低贫困、剥夺和脆弱性的影响,并减少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和不公平的风险因素;2)促进并保护儿童的权利和他们的健康成长;3)预防并应对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
图2.1
三十年前,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78年人均GDP【30】仅165美元(2000年不变价美元)。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人均GDP达到41,908元人民币(按现价折算相当于人均6,807美元)。并且,在过去30年中,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虽然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是,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且不断扩大。
图2.2
2013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6,5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根据Atlas方法进行的测算和2011年的新划分,中国已经从2010年开始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图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均不断增长,但收入差距扩大,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超过3.3:1。2010-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仍超过3:1【33】。
图2.4
尽管城乡收入差距在大部分年份不断扩大,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卫生指标(如孕产妇死亡率)方面的城乡差距已经缩小。
图2.5
从五等份分组来看,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不同收入组之间差距明显,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拥有40%以上的收入。各收入组的收入份额在2005年到2013年之间基本保持不变。
*图表中的数据标签为各个五等份组的人均年收入。
图2.6
中国政府于2013年首次对外发布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官方估计。据估计,2003-2013年全国基尼系数在0.473到0.491之间,说明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虽然近年来扩大趋势得到了初步抑制。多种因素会导致较高的收入不平等,包括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均等,等等。
*(1)国际上并没有关于基尼系数区间值的划分标准,但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时居民收入非常平均,0.2-0.3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之间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
*(2)世界银行对中国基尼系数的最新测算结果是2010年为0.42,低于中国政府的估计值。从较长的时间序列来看,世界银行1981年测算结果为0.29左右。
图2.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省际差异大,西部地区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图2.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省际差异同样很大。
图2.9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政府的整体财力得以增强,但是用于社会部门(包括卫生和教育方面)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仅稳中有升。
图2.10
近十年来,中国政府用于社会部门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稳中有升。
图2.11
无论按照哪条官方贫困标准来衡量,过去30年中国在农村减贫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以来中国两次调整官方贫困标准:2000年除了沿用原来的绝对贫困标准外,引入低收入标准(相当于2010年不变价的1,274元),并从2008年起将低收入标准作为唯一的贫困标准使用。2011年政府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之际,将农村贫困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按2005年PPP换算相当于每人每天1.6美元)。新的贫困标准几乎是原来的两倍,这意味着更多的农村居民得以从政府的扶贫补贴中受益,也体现了中国政府整体财力的提升以及对减贫问题的高度重视。按照新标准,2013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8,24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8.5%。
图2.12和图2.13
世界银行测算并发布全球消费贫困【34】估计数。数据表明,按照每人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衡量,中国在1981-2011年间有7.5亿人脱贫,超过同期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人口的总和。如果按照每人每天2美元的标准衡量,中国在减贫方面同样成绩卓著。不过,还应结合诸多非经济因素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如健康贫困和教育贫困。
图2.14
近年来,政府通过低保形式的现金转移等方式力求解决城乡贫困户的基本需求。社会救助已成为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2013年,低保已经覆盖2,064万城镇居民和5,388万农村居民。
图2.15
符合条件的住户按照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低保待遇,各地城市低保标准介于279-640元人民币间不等。
图2.16
政府的积极承诺与财政支持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救助,即城乡低保的现金转移。目前,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逐步提高。
低保制度从1999年在城镇地区开始实施,并于2007年拓展到农村地区。
图2.17
2007年低保制度在农村逐步推开以来,覆盖的儿童人数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低保人口中的比重仅为11-13%。农村低保人口中老人占比较高,在29%-39%之间。
2007-2013年间,儿童占城市低保人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2%-25%之间。2013年,低保共覆盖1,059万儿童,其中城市低保儿童445万,农村低保儿童615万。
图2.18
贫困户中的儿童已经从低保现金转移中受益,促进了儿童营养、教育和健康状况的改善【35】。
图2.19和图2.20
城乡低保的现金转移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因各地发展状况与政府财力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全国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当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3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当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25%。2013年全国所有省的城市低保标准和9个省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国家设定的农村新贫困标准,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在农村地区,东部省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普遍高于中西部省份。
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
2.经济与社会发展
【21】低保–低保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简称,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未被其他保障制度所覆盖或者保障不足的人,以家庭为单位,只要人均收入低于最低标准,便可领取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补助。(中国民政部)
【22】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按购买力平价换算,中国有望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3】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2014年
【24】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从3,976美元到12,275美元的国家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25】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口:中国消除贫困发展议程》,2009年
【26】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口:中国消除贫困发展议程》,2009年
【27】根据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共同完成的《2013年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中国已经完成以下目标:将中国贫困人口减半,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降低儿童死亡率,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其他目标在预计时期内将可能实现。
【28】贫困标准–贫困标准是购买最低数量的基本商品(如食品、衣着、住房、水、电、学校教育和可靠的卫生保健)所需要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联合国统计司)
【29】陈少华、Martin Ravallion和王有捐,“低保能确保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吗?”,工作报告第3805号,世界银行,2006年
【30】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未统计在产值中的生产税(减去补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年中人口数。增长率是以本地货币的不变价格来计算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2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2012年)
【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住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于住户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数。(中国国家统计局)
【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计算方法: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人均农民纯收入是农村住户纯收入除以住户常住人口数。(中国国家统计局)
【34】消费(收入)贫困–消费(收入)贫困是指个人和住户的消费(收入)在特定标准以下。通常这一标准是某一人口群体能够接受的最低社会福祉水平。(联合国统计司)
【35】Qin Gao,Fuhua Zhai和Irwin Garfinkel,“公共保障支出如何影响家庭消费–基于中国城市的研究案例”,《世界发展》,第38卷,第7期,第989–1000页,2010年
报告全文,请点击: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4)——联合国儿童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