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在新世纪战略框架内思考中日关系

中国目前的对外关系中,中日之间的关系是最坏的,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是存在的。不过,讨论中日关系,需要拓宽视野。如果放宽视野来看,日本问题可能就不显得那么严重了。我们必须将中日两国关系置于21世纪的战略框架内予以思考。

进入21世纪已经有14年了,应当说,21世纪国际关系的基本轮廓已经比较清晰地展现出来了。从大国关系的角度看,中国崛起为全球性力量,并深刻地塑造21世纪的格局,将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的全球战略格局的调整、国家间关系以及许多国家内部关系的变化,均须考虑到这一因素。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不久说,美国的全球力量还将维持100年。这是基本可信的。中国对自己的定位,也比较清晰,那就是一个“新兴大国”。与美国方面举行的战略对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构建当今守成超级大国与一个新兴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中国很重视自己的战略地位,十分关注美国是否承认自己的这一地位。

在分析中日关系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到中国的战略。当我们说战略的时候,指的不仅是写在纸面上的规划,更主要的,指的是其战略行为。那么,如何看中国的战略行为呢?

在目前国际战略界,对于中国的行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以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他认为,在国际体系中,到处都是心怀修正主义意图的大国,只要有可能,就会打破均势,修改现状。他认为,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他一直不相信中国能和平崛起。第二种以哈佛大学教授江亿恩为代表,他通过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中国没有表现出修正主义或帝国野心。他的这个判断,是在上世纪90年代做出的。

江亿恩的研究建立在一个评估模式上。这个模式提出了五项指标。1、对国际机构的参与;2、虽然参与,但并没有接受其行为规则;3、参与了并接受这些规则,但一有机会就想办法改变这些规则;4、明确表示对国际体系的权力分配进行彻底的再分配;5、为此采取行动,将军事力量作为重要手段。

江亿恩根据上述指标,衡量了中国的行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并不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戴维•兰普顿也持类似的结论。

江亿恩的评估模式存在的缺点是明显的:其分析的重点是对国际组织的态度、参与度和对国际规则的态度,基于这一视角,更重视政策声明和字面上的东西,而疏于对战略全局做出全面的分析。

我觉得可以扩展对国家行为的分析视野。比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对一个国家的行为做出评估:1、是不是一个大国,是不是追求大国的目标。所谓的大国,简单起见,还是用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的定义,就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抵抗一个或几个国家的攻击。2、联盟体系的建立,也就是敌人和朋友的多少和选择。3、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否接受其规则?4、国内转型以及是否存在风险,这一点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行为也很重要。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的行为,并据此判断一个国家是修正主义国家还是维持现状国家。

我们分别看一下中日两个国家的行为。

1、大国。中国肯定是有大国追求的,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大国。而日本很难说是一个大国,原来可以说它是经济大国,但这一地位在21世纪也将逐渐失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自2001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低于“金砖国家”。如果“冷战”后明显加速的全球化趋势不发生逆转,如果日本不能克服其内在的制约因素,如人口老龄化、政府债务问题,那么,可能用不了多久,“金砖国家”将在经济总量上逐渐一个个超过日本日本的小国化,恐怕会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2、联盟体系,谁更容易得到朋友?谁的敌人多?至少从周边的角度看,中国更难以建立起一个联盟体系。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远比日本要多。3、在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上,中国参与国际机构的数量与日本差不多,但是,中国更倾向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也就是更倾向于对权力实施再分配。日本也希望对国际权力实施再分配,比如它提出要“入常”,不过,这种再分配的强度,要远弱于中国,其国内制约因素也远远大于中国。4、国内转型及风险。两国都存在转型和改革的问题,但中国国内转型的风险更大。学术界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陷入转型陷阱的风险究竟有多大?这种风险,会释放出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国内的转型以及风险引起的不确定性,将外溢进国际体系。

综合来看,在21世纪,日本在战略上难以具备进攻性,恐怕会处在战略守势,其战略地位会不断边缘化。大前研一曾经写过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到过日本的忧虑,担心日本会成为中国“十分之一的小国”。他写道:“目前最令我担忧的是,日本如果没有妥善对策,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沦为中国的周边国家。所谓周边国家,就是实力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小国。如同加拿大与美国,丹麦、奥地利与德国的关系。”(大前研一,《中国,出租中》)依照这一分析,“日本问题”在中国的战略议程上,也将逐渐被边缘化。

大前研一常有惊人之语,但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很多人都会赞成。现实却是中日关系处在非常危险的“冷战”状态,擦枪走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大家都会问,这是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大的危险吗?国内媒体上天天可以见到渲染日本危险的报道和评论。

中日之间之所以出现严重的对立,需要从21世纪全球战略格局的塑造和变动中寻找原因。问题的核心依旧是中美关系。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双边关系是中美关系,两个国家的关系将决定21世纪的面貌。比较而言,日本问题是一个旁支。中日关系反映着中美关系,取决于中美之间能否就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取得一致。之所以不断强化日本问题,根子也在对美战略上。但是,21世纪的中美关系尚处在不断发展中,还不到做出战略抉择的时候。与之相应,中日关系也不到战略抉择或摊牌的时候,过早地置身于抉择的情境,对中国并不利。

由此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不宜过度地渲染中日之间的紧张气氛。在战略上,你需要一个敌人,就会有一个敌人;你不需要敌人,可能就不是敌人。中国是一个大国,应当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更为成熟的做法,不因政治关系的恶化而使所有的关系都恶化。我建议,有必要区别不同层次上的中日关系。比如,将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与民间往来做必要的区隔,经济和民间的交往与政治关系适当脱钩,这是其一。其二,逐步把政治关系与政府间交往和地区间交往加以区隔,政府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可以正常交往,不受政治关系大的影响。

基于对21世纪战略格局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待逐渐小国化的日本,没有必要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倾一国之力。日本与韩国也有领土争端,政治层面也激烈交锋,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民间往来,没有受到严重影响。在钓鱼岛问题上,在日本极右翼问题上,政治层面上可以尖锐对立,甚至可以激烈对抗,但范围要限定在高层政治领域,经济、民间和政府间,需要保持交往、交流和对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世纪  新世纪词条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词条  框架  框架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  
智库

 逃不掉的雾霾?

近日,“雾霾”频繁现身北京,将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几乎让人窒息的烟雾之中。为了发现雾霾的成因,北京相关专家前后两次进行检测,测试结果并不相同。第一次的结果...(展开)

智库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展望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