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俄罗斯学者视野下的“中国移民”

近20年来,“中国移民”问题一直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俄罗斯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格·拉林出版《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中文书名:《中国人在俄罗斯》)一书,将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比较分析了各时期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历史背景,对苏联解体后赴俄中国人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大量科学调查与统计,为深入了解中俄间“移民”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近年来海外出版的关于华人华侨历史和现状的优秀著作之一。

移民”:中俄之间的理解差异

研究俄罗斯的中国移民”问题,首先要认识中俄关于“移民”概念界定的差异。在中国,人们通常把“移民”理解为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而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定居的人;而在俄罗斯,凡是置身其境内的中国人,无论其居留时间长短通常皆被称作“中国移民”。对“移民”概念的理解差异,致使俄方统计的中国移民”人数往往远大于中方统计人数,并在俄国内(尤其是远东地区)持续引发对来自中国的“庞大移民人口”的心理恐慌,而中俄围绕“移民”人数及其对俄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问题往往各执一词。拉林在书中虽然沿用俄方的观点,将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人统称为“中国移民”,但他同时也注意到中俄对移民概念的不同界定,将该书中文书名定为《中国人在俄罗斯》。在具体分析中,拉林实际上跳出了有关“移民”概念及具体移民人数的争论,注重从客观角度描述在俄中国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人群体对俄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拉林认为,与俄境内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相比,在俄境内的中国人在人数上并不占据优势,然而俄国内对中国人群体的关注度却居高不下,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两国民众对彼此认知度较低、中俄两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对俄民众造成的心理恐慌,以及非法入境、灰色清关等现实因素对俄签证、管理制度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的蔓延。因此,笼统地谈论“中国移民”并不能切实解决人口问题,而准确地把握中国人群体在俄罗斯的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进程,科学评析其对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价值,才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移民”:动态的历史过程

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至今已有150余年的时间。拉林将150余年中国人向俄“移民”的经历视为一个动态的、连贯的、自发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俄罗斯的中国移民”最早源于历史上俄国雇佣中国劳动力开发远东地区。出于俄国建设远东地区的需要等原因,俄国中国移民”人数在十月革命前后曾一度超过30万。苏俄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外国人实行镇压政策,中国移民”的数量达到历史最低点,仅为5000多人,进而导致中国人未能被列入苏俄少数民族行列。到1966年,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移民”数量没能有所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由于双方经贸的发展和两国内在交流的需求等原因,俄罗斯中国移民”的数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至今人数已经超过30万。

拉林对各时期中国人赴俄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剖析,认为,在俄中国移民”的规模主要是由国际局势的起伏、中俄政治与经济关系发展、中俄各自国情的变化决定的。从俄方角度来看,远东地区的开发以及俄罗斯劳动力不足一直是促使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上,中国移民”不仅在俄远东地区开发方面出力甚多,对于苏俄革命及其后的国家建设也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从中方角度看,解决失业问题是历史上中国人不断迁入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近20年来,在中俄政治关系持续巩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改善经济条件、提高收入成为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最重要动因。鉴于目前中俄稳定而良好的政治关系,前往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将会不可避免地增长,并将在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俄罗斯政府应妥善地对待中国移民”问题,并友善地、坚定地把中国移民”的活动纳入国家发展的轨道。

虽然拉林力图从宏观上、总体上梳理和刻画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向俄“移民”运动的动态过程,揭示中国移民”特殊的历史地位及研究价值,从而深化对中俄“移民”问题的认识,但对于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和问题,如40年的中苏关系对于在苏中国人的影响、俄罗斯历史上一度的“排华”问题,拉林在书中虽然挖掘了一些档案材料,但着墨不多,这或许是因为对文献掌握不足,也可能是出于学者的视角所限,然而不能不说是该书的一点缺憾。但总的来看,拉林在《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所应用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中国人向俄“移民”的发展规律、拓宽研究视野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果。

中国“人口威胁论”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移民”问题相伴而生的“中国人口扩张”、“中国悄悄地占领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偏颇的观点在俄一直占据一定的市场。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中俄接壤的地缘位置以及历史上中俄有关领土的争议,都会催生出当前俄罗斯民众对中国人群体的悲观看法。对此,拉林持有不同见解。他认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居住在俄国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一度达到几十万人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政府的管理及民众心理造成压力,但客观上,这些中国人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当地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俄罗斯日益加强对地区与经济管理的今天,中国移民”在俄罗斯的活动范围仍然集中在经济领域,没有必要对中国移民”人口问题过分忧虑。

针对目前俄罗斯对中国移民”认识的种种乱象,拉林还从调查研究入手,对近20年在俄中国人的实际状况(职业、地区分布、来俄动机、经济状况、语言能力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统计,他认为,商贸人员(主要是中小企业,而非大型国有企业)、劳动工人、留学生及旅游者构成了在俄中国人的绝大多数,追逐商业利益、改善生活质量是他们中多数人赴俄的主要动因。在俄中国人普遍保持着热爱劳动、生活简朴的习性,具有比俄罗斯本地人更为严谨而高超的经商能力,但由于语言能力及固有生活模式的限制,他们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中。多数受调查者对中俄关系持有乐观态度,但对于未来的去留问题普遍表示将从实际生活水平方面进行考虑,选择长久留在俄罗斯的人数并不占多数。在书中,拉林还就俄罗斯民众(来自莫斯科和远东各地区)对中俄关系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中国移民”的态度等问题开展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对于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但对中国快速提升的经济实力、中国对俄远东地区的影响力表示出明显的担忧。在对中国移民”的态度上,多数调查者持不友好或者谨慎友好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其他国家“移民”(如与俄临近的独联体国家)的对比调查中,俄罗斯民众也甚少表现出积极的、友好的态度。

此外,值得赞赏和提倡的是,在《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拉林还从解读中国政府“移民”政策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中国在“移民”领域的潜力。他认为,当前中国大规模的“移民”,能够为中国引入资金、投资和新技术工艺等,总体上对中国国家发展是有益的,是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手段之一,这确定了中国对待“移民”进程的基本立场,中国人群体也将继续前往世界各国。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工业化、城市化与限制出生率等因素的叠加,根本地改变了中国国家的人口面貌。中国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居民高增长”的模式逐渐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居民低增长”的模式。中国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下降原则上不可避免地导致劳动力资源减少,其中包括最机动的、能去国外“移民”的部分。中国政府不仅不鼓励中国人移居海外,相反,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正在以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吸引人才归国。因此,目前缺乏有关中国政府主导对俄“移民”进程的有力证据。拉林在《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所进行的实际调查、统计,以及对中国相关政策的关注与解读,在目前开展境外中国人群体问题研究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一做法对于推动移民问题研究的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拉林认为,俄罗斯长期存在的对中国移民”的争议,既有在俄中国人群体的自身原因,但同时也还在于俄罗斯自身缺乏健全的“移民”制度。在俄罗斯民众中,尤其是远东地区,对中国移民”的心理恐慌的根源,在于俄罗斯自身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力度不够,尤其是对远东地区经济、政治、军事管理的薄弱。要想真正摆脱“移民”问题的困扰,俄罗斯还应从自身做起,尽快解决地区经济落后及制度管理弊端等问题。

作者介绍:

关于阿·格·拉林(Александ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Ларин):语言学副博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欧洲汉学家协会成员,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生于1932年。20世纪50年代起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留学,对俄中关系、中国移民”、华侨问题以及台湾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在俄罗斯、美国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版并发表了相关著作和大量学术文章。主要学术著作有:《台湾特色的民主道路》 (2003年)、《中国与海外中国人》(2008年)、《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2009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俄罗斯  俄罗斯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移民  移民词条  视野  视野词条  学者  学者词条  
智库

 新加坡系统性垃圾处理考察报告

经过近30年的实践,新加坡形成了以环保部为核心、法律为框架、企业及居民为基础的垃圾处理体系。新加坡的垃圾收运系统以环境部下属国营企业为主,持有政府部门颁发执照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