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的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需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所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人为本、崇德尚义、持中贵和、经世致用”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只有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培育与现代民主社会相适应的法治精神、诚信精神、宽容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新文化精神,是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使命。

一、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并拓展新的形式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出的中华文化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以人为本、崇德尚义、持中贵和、经世致用”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新时代,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必须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并拓展新的形式。

(一)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和谐共存。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文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从积极方面来讲,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与执政理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以及提升人的自身修养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当然是主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统治阶级的“驭民术”而存在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的烙印,与极权主义传统也脱离不了干系,始终存在着“重人伦而轻自然”、“重德治而轻法治”、“重群体而轻个体”,以及“重义务而轻权利”等消极因素。所以我们在新时代强调的“以人为本”必须是不断发展的,必须建立在“一切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基础之上,真正把人民当作国家的主人,使人民真正享受到国家全面发展带来的各种实惠。

(二)以“德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深受自然经济,宗法血缘制度,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本质是一种伦理文化,也可谓是一种德性的文化,它最宝贵的精神就体现为重德崇义。古代先哲们将这一优良传统历代相传,甚至最终将人伦道德上升的高度拔高到“天道、天理”这样神圣不可违逆的境界。即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伦道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等同,但是剥离了人伦道德的中国文化传统便没了精神。不可回避的是,传统的德义精神中确实包含着一些封建糟粕,但是智慧的精粹始终是主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怀疑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随之出现主流信仰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模糊化、复杂化,边缘化的严重问题。所以在一部分人为了诱人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时代,更加需要提倡“德义精神”来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更加需要像雷锋、郭明义一样高尚无私的道德楷模,充分挖掘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资源,将中华民族的德性追求与高尚情操发扬光大。

(三)坚守“和谐精神”。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和谐精神与和谐文化就是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脉络,于是才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精神最生动地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释道三家共同尊崇的“中庸”之上。“中庸之道”正是儒家为其“和谐思想”提出的实现途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持中贵和”的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直接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在新时代,我们同样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持中贵和”的精神。首先要肯定它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既有利于消除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也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其次也不能忽视它的消极影响,主要是由于整个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身处“贵和尚中”的文化氛围之中,形成了一种缺乏“刚猛、竞争、冒险、“敢为天下先”等精神因素的国民性,凡事求稳求妥而惧怕风险和挑战的心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在对待国际关系的问题上就必须坚决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尤其是针对国土等问题,对于一再触碰和挑战我们底线的国家和地区,我们要坚决声明中国人民绝不会在领土问题上退让半步,以此凸显中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

(四)发扬“务实求真,注重实践”的精神。“经世致用”可谓是中华民族集大成的思想之一。崇尚现世、实践,注重事实、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即是所谓的实践理性。当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时,它强调要崇尚实学,注重理性,不可轻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作用;而当它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时,则强调要注重行动、结果和功效。“经世致用”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又长远,在实践中带来了利弊兼而有之的双重效应,但整体上积极效应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人生价值观多被打上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深刻的烙印,这种经世传统与学风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回响,最鲜明的体现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广大热血勇士在文化上呼唤实学精神与经世学风,在政治上揭竿而起开始逐步走上反抗和革命之路。最典型的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可以称之为唯物主义方法论与中国传统实践理性精神的结合与升华。毋庸讳言,它也存在着消极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明显的表现:重视实用理性而忽视纯粹理性,实践上急功近利,一切皆以实用为目的,特别容易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对此,在新时代需要呼唤新的文化精神,不仅要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还必须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科学理性以及精神境界。

二、培育新的文化精神

(一)尊崇“法治精神”,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依法治国历来是我国一贯坚守的治国的原则和方略,也是与人治相对立存在的治国理论和方法。法治强调法律的神圣与不可侵犯,它必须以民主制度为根本基础;公平正义强调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够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能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能够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和谐社会如果不能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就不能真实地体现正义原则,那就是虚假的和虚幻的和谐。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就像一对连体婴,他们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精神为维护和谐社会秩序提供制度保障。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行为主体都应维护法律的绝对权威,不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现实行为中。只有人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人违反法律必然遭受制裁,自觉树立守法意识才能从自觉遵守法律中获得自由并享受法律的保护。法治精神作为一种制度保障可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保障可以大幅减少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从根源上保证社会正常有序运行。另一方面,法治精神为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了基本前提。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出公平正义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包括其他方方面面的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真正得到既合理又公平的分配,使得资源与利益能使绝大多数人得以共享。如果社会成员不能获得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和司法公正等权利,就意味着社会阶层日益朝向两极分化,势必最终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直至出现暴力对抗,社会和谐的保障将不复存在。综上所述,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均衡、正义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人们尊崇法治精神

(二)倡导“诚实守信、宽容有爱”,让和谐社会充满温情。诚实守信、合作互利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劳资关系,实现了从尖锐对立,暴力对抗到矛盾缓和、利益协调的转变,正是在相对公正和公平的制度下,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通过信任与合作而达成的结果。同理,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缺乏相互接纳、认同与合作互助的精神,社会也是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的。所以说,必须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加强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注和重视,尽可能给予他人适度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将各种因利益悬殊而诱发出来的暴戾之气化解于无形,长此以往才能形成和谐、协调的利益关系和和谐的社会氛围。当代社会信任严重匮乏甚至出现极大的信任危机,已经严重阻碍了人们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严重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必须将信任纳入制度安排之中,建立组织机构或个人的信任档案,切实落实到人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宽容友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宽容友爱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支持思想自由,禁止歧视,而且强调平等博爱,自信自强,重视机会均等,既要宽容待人还要宽容待物,待人力争做到慈爱和善、柔弱不争,待物力求做到物我合一、齐同慈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思想自由是人与生俱有的权利,同时它也是宽容精神的内在支撑。思想自由,尤其是表达不同意见,持反对、否定态度的权利,恰是维护社会整体性和谐以及人的多样性和谐所必不可少的。对人宽容表达了主体谦虚自律和尊重差异的胸襟,容忍他人则是让每个人充分地展现个性,因为没有民主必然会导致暴政,而缺乏宽容的民主,暴政同样不可避免。宽容既表现了自我的自信,又表达了对他人的激励。提倡宽容是造就生动活泼、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的基础。在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只有提倡宽容,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团结,才可以形成人民上下一心搞建设,全心全力谋发展促和谐。在党内大力提倡宽容精神,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自信的表现,也是我们形成强大凝聚力的根本。

(三)弘扬创新精神,使和谐社会充满活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地冲击并瓦解陈旧的腐朽的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文化向前发展进步。因此,在时代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下,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开拓新视野新境界,绝不能完全以老祖宗的那一套传统尺度来衡量我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宽广一些,在看到旧的传统被亵渎或颠覆时不要扼腕痛惜,而要重点发现新生活、新时代的诞生和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不遗余力地提倡并发扬创新精神。同理,只有以创新精神为价值主导,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继而使我国逐步转向自主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应该尽可能多地使人们竞相进发创新智慧,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还是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都必须依靠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来实现。一则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文化大潮中实现创新,二则还要依靠现代科技提升传统文化产业部门的适应性,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在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多个方面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目前提升我国文化综合竞争力的重点难点,就是既要提高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还要扩大文化信息的覆盖范围。毋庸置疑,创新必然会对旧的秩序与传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力,在消解和改变旧平衡和更新旧秩序的同时,它又不断地促进新的社会传统产生发展。在精神层面上创新,就是要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配套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使全方位、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大量涌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构筑和谐社会文化底蕴的思考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词条  底蕴  底蕴词条  构筑  构筑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和谐  和谐词条  
智库

 反思美国21世纪的国家战略

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看来很可能会在2016年的总统竞选中发挥显著作用。两党候选人大概都会设法使自己的对策不同于现任行政当局。最近发生的事件,尤其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