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走出国门进行慈善捐赠、开展慈善项目、参与慈善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民政部主办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调研发现,海外捐赠已成为大型国企或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选择。包括中国铝业、中海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内的一批央企,均已在海外开展了慈善活动。
其主要捐赠方向为扶贫发展,项目类型不仅有传统的捐助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支持文化活动和社区发展,旨在与海外社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在政府间援助的基础上,鼓励非政府部门(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对外慈善,有利于巩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我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经济活动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宜加以引导和适度规制。
非官方慈善"走出去"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援外传统。近年来,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非官方的对外捐赠(包括资金、物资和服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纷纷开展对外捐赠,积极走向国际舞台。
随着我国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海外拓展步伐加快,其对外捐赠(包括民营企业家个人名义的捐赠)也日益活跃。
例如,大连万达集团向奥斯卡奖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捐赠2000万美元;SOHO中国的潘石屹夫妇向美国哈佛大学捐赠1500万美元用于资助入读该校的中国留学生;牛根生则以老牛基金会为依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设立"白求恩奖学金"。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从事海外慈善捐赠时,常常青睐教育、科研领域。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中国扶贫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和平发展基金会等国内一些能力较强、运作规范的公募基金会,也在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探索"民间援助民间"的新路径。
中国扶贫基金会2005年以来的海外捐赠金额已累计达到7594万元,目前正筹备在缅甸和埃塞俄比亚开设海外分支机构;青基会也已在海外建立了23所希望小学。社会组织海外项目的方向通常也与其本身的定位相一致。
从相关部门、企业的反馈来看,目前各方面对我国非官方海外慈善的评价是积极正面的。一位长期关注慈善的政府官员说:"我们认为慈善""""""""走出去""""""""是一个好现象,对于提升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慈善"走出去"争议也不小
随着非官方慈善积极走向海外,一些与之相关的焦点事件也引发了社会热议,尤其是马云、潘石屹等知名企业家面向海外的大额捐赠。有批评者认为,我国国内慈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捐赠有可能使相关资源外流。
但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慈善从业人员均指出,我国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资金外流可能性极小;国内慈善与海外慈善发展并行不悖,我国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海外慈善捐赠和活动是基于其正当需求,鼓励民间适度开展海外慈善也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业内人士认为,开展海外慈善是大国责任的体现。我国目前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接受过来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捐赠与援助,也向16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提供过数千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而这些援助基本都是以"政府对政府"的单一模式进行,存在局限性。而适度鼓励非官方慈善走向海外,可以成为政府援助的有益补充。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谈到,以慈善组织为代表的民间力量,由于具有利他性、中立性和专业性,与国家援助相比,能够更好地扎根海外社区,注重慈善项目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业内人士认为,开展海外慈善有利于塑造立体、正面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政府形象,也包括企业形象、组织形象和公民形象。
有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5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014年前11个月出境旅游人次超过1亿,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早已从过去由外交官主导的"客厅式交往"转变为全方位交往,全方位树立中国海外的正面形象的重要性随之而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慈善捐赠和活动都是企业、组织与个人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
"两年前我们作为中国公益组织的代表在美国参加一个论坛,外国人很惊讶,说原来中国也有慈善组织。"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说,"事实上除了台湾的慈济,我们华人慈善在世界上都还没有发出声音,这跟我们现在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
业内人士认为,海外慈善有助于为我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开展海外慈善捐赠和慈善活动的主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中资机构、在海外有业务或投资的民营企业等。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同时,客观上需要对海外社群有所"回馈",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享受到更优越的外部发展环境。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海外慈善引起争议的一个原因,是公众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没有真正看到这方面的现实需要。
"实际上我们的不少企业在海外挣了钱,如果不适当地回馈给当地社区、不履行社会责任,人家不会认可你。"王振耀说,福耀玻璃的曹德旺跟美国商务部打官司,但因为他做慈善别人不反感他,他到美国开工厂还受到了好几个州的欢迎,别人会说"捐10亿美元的慈善家"来了。"没有这个形象,我们的企业在海外走不远。"
尽管非官方慈善"走出去"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我国非官方部门参与海外慈善的渠道,事实上并不通畅。专家建议,应在制度和资源上加以引导与规制。
首先,引导海外慈善良性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一些专家学者及社会组织谈到,我国海外慈善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目前全国人大正组织起草我国慈善事业法草案,宜在其中增加原则上支持符合资质的慈善组织依法开展海外活动的条款。这样既可为将来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提供依据,同时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公众理性、客观认识非官方慈善"走出去"的必要性。
其次,确保海外慈善发展健康有序需要理顺渠道。目前我国对社会组织(包括大量企业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的海外慈善活动的管理,在政策法规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应的捐赠款物无法走出国门,或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抵达受援对象,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例如,我国目前对社会组织援外物资出口没有规定,只是参照政府援外物资要求,需要部级单位批准海关才予以放行,援外物资也无法像商业出口一样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在捐赠资金方面,虽然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允许对外捐赠,但3万美元以上的捐赠就需要办理完税证明,由于其手续复杂、实际操作少。基层税务部门通常会以没有相关规定为由不予办理,而社会组织设立境外账户也无现成的申请途径。
腾讯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说,腾讯作为一家在全球开展业务的企业,有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可是受制于渠道,只能考虑在海外再专门成立慈善基金会,使得资源重置、成本增加。
王行最说,由于捐款出不了国,这家老牌公募基金会只能通过与境外组织合作、与企业合作转账、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现金等渠道实现海外捐赠,不仅阻碍其海外业务的开展,也不利于其财务的严格管理和规范运作。
有专家建议,我国政府应制定社会组织设立海外机构、设立境外账户、对外捐赠物资出口等方面的规章或操作指引。
其三,发展海外慈善应谨慎运用资源。由于国内公众对慈善"走出去"的认识程度不一,专家及业界人士指出,目前尚不适宜以大量公募资金开展海外慈善活动,建议适度地运用企业定向捐赠和国家援外资源支持相关活动。
王行最介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有对外发展援助机构,它们除了实施政府对政府援助,还负责制定规划、程序、标准、目标,把一部分国家援外资金通过招标的方式请民间组织来执行,政府充当出资方和裁判员的角色。
"我国每年也有援外资金。如果能拿出一小部分,比如5%,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来配置,同时鼓励企业与组织合作,将有助于构建政府、企业、民间三位一体的援外新模式。"王行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