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扎实有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省部级干部“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综述

日前,由中央组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主办的省部级干部“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

据了解,此次培训的目的旨在全面解读《中国制造2025》,准确把握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围绕自主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及相关政策措施等重点内容进行学习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工作联动,扎实有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副省级城市分管工业、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分中管金融企业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150余位负责同志参与了此次培训。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林忠钦、干勇、殷瑞钰,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分别进行了授课。

周济以《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为题展开演讲,他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交汇的历史性机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周济表示,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和集成式智能化创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三大驱动力。而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要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个维度系统推进。

周济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尽管都是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国家战略,都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在第一位,但二者在发展基础、产业阶段、战略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制造2025”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万众创新、开放创新与有组织创新

苗圩则重点从“为什么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要点是什么”、“如何抓好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讲解。

苗圩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须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更为突出,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在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苗圩表示,《中国制造2025》总体概况是“一二三四五(002195,股吧)五十”。“一”是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二”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三”是实施“三步走”战略,10年为一个阶段,梯次推进;“四”是四项原则;“五五”是五条方针,五大工程;“十”是十个重点领域。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工作,需要把握三个要点:把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战略制高点;把强化基础能力作为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并做到集成上水平。

苗圩认为,抓好“中国制造2025”贯彻落实,需要做到五点: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机制;做好重大工程的实施;把握地方抓落实的着力点;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互联网+”发展。总之,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不懈的努力。

林念修在谈到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时表示,第一,“互联网+”是引领新常态,加快动力转换的迫切要求。有利于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内生动力。不断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竞争新优势。第二,是扩投资、促消费、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有效拉动投资、激发消费需求、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第三,是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驱动力量。能大大降低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快速催生创新理念和模式、有效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第四,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科技产业变革大势的有力举措。第五,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平台。互联网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和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政府改善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手段,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渠道,为进一步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提供了新桥梁。

林念修认为,“互联网+”行动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即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四个着力点,即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五条原则,即坚持开放共享、坚持变革转型、坚持安全有序、坚持引领跨越、坚持融合创新。四大目标,即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

“主攻方向可从三方面考虑:转型升级任务最为迫切、融合产生新业态最为明显的领域;社会重点关注、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领域;近三年发展潜力大、动力足的领域。”林念修说。

曹健林围绕科技创新来谈我国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他说,“十三五”科技创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包括七方面:一是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统筹布局;二是推进重点领域实现战略跨越;三是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四是推动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五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六是拓展创新发展国际新空间;七是加快推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做好十大重点任务的布局,即网络协同制造、绿色制造、新兴产业关键装备、高端机械成套装备、智能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制造技术、制造技术基础与关键零部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二期)。

尤政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和制造强国,必须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工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基础的作用,将工业基础放在国家战略地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标准建设,发挥中小企业在工业基础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工业创新能力和先进共性技术研发。我国应借鉴国外工业基础的发展经验,将加强工业基础作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基本途径。

尤政表示,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的重点和路径:一是突破一批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选择制造业有望率先进入强国行列的优势行业和事关国民经济与国防安全的战略必争行业,即航天装备、通信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发电和输变电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集成电路专用制造装备、高档数据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装备、汽车。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业化的步伐。三是产需对接,示范应用。四是建设平台,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五是培育专精特企业群体。六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林忠钦则从提升制造业质量与品牌的角度来谈,他说,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质量是制造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

林忠钦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制造质量的关键指标持续改善,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制造业规模的增长,不能完全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热切期盼。

“未来10年是我国制造质量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强化基础,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我国质量创新与质量升级。”林忠钦表示,一要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包括健全质量法治体系、创新质量执法的新机制、建立质量共治的司法制度。二要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包括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完善质量宏观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质量诚信体系。三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包括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四要强化国家质量基础,包括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强化计量基础保障作用、提高检验检测认证的支撑作用。五要创新质量技术管理,包括企业质量创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六要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包括质量可靠性提升工程、消费品安全保障工程、原材料质量升级工程、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工程、质量信息监测平台建设。

干勇在对“中国制造2025”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简述后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议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下,聘请具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而又不参与具体科研项目的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为科学决策提供详实依据。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加强先进基础工艺研究。建议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工程”中,要大力推动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研究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要加强“集成计算材料工程ICME)”的研究。四是加快培养各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五是加强高等工科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及创新能力培养。

殷瑞钰表示,我国工业发展已到了刻不容缓向“绿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对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殷瑞钰建议,第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研究在新常态下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的合理需求和总量控制问题,提出全局性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第二,严格执行环保法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重视研发成果向产业化、工程化的转化,重视标准的引领作用。第四,流程制造业应坚持以内需为主,不能以大量出口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出路。第五,完善工业能源和环保监测,建立有效、可靠的统计体系,并建立工业装备健康能效监测和评估体系,培育在役再制造新兴服务型产业。

屈贤明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后建议:第一,用数一数二数三的标准选择重点。各地区选择重点领域时,应突出特点、突出优势、突出重点,选择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前三位的产业,或子领域,或重大产品给予支持,避免出现新的高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第二,以取得创新能力的突破为主要目标。确定的重点领域,不盲目追求产能的扩张,将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创新模式放在首要位置,力求取得一批突破性甚至是原创的产品和技术,并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试验研究条件和高水平的人才团队。第三,不追求地区产业链的完整。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地球已变成平的,企业间的空间距离已大大缩短,没有必要在一个地区建成某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只作自己最擅长的,只要掌握产品开发、营销和服务,就能控制住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必去扩大已经产能过剩的加工制造环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扎实有序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强国  强国词条  有序  有序词条  扎实  扎实词条  推进  推进词条  制造  制造词条  
智库

 做实金砖国家的意义

奥尼尔偶然灵感一现创造单词“BRIC”(金砖四国)时,不可能想到它会成为一个实体。实际上,即使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2010年决定做一个松散联合体时,人们也...(展开)

智库

 我为何主张中国劳工与三菱和解?

最近回国参加了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和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的出演。两个节目谈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中国劳工该不该与三菱材料公司和解?各位嘉宾的观点各异,我是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