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看起来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很多人士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会远远低于政府设定的7%目标。如何应对增速放缓,成为中国政府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一种可能的做法是什么都不做。近两年,中国政府的政策重心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希望经济能由过度依赖出口转向扩大内需、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由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经济再平衡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维持金融稳定、减少贸易摩擦都至关重要。采取措施刺激出口、投资和制造业,不仅不利于再平衡,还可能加剧经济、金融乃至政治方面的紧张度。
反对政府不干预的理由是,这将导致无法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从而损害政府的政策公信力。政府设定的、过去一直能实现的增长目标,将不再被人们充分相信。
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显著低于预期目标,实际上可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长期以来,中国鲜有未实现增长目标的情况,人们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有人已经在思考数据是不是捏造的,不然怎么会与政府目标值如此一致。2015年增长目标如果没能实现,将让很大一部分人相信,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是真实的。
此外,考虑到经济增速放缓同时反映了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出现意外事件,如欧洲经济持续疲软、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等,人们会意识到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一次未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并不能说明政府制定的目标水平不切实际,或是政府政策存在巨大失误。
如果政府选择干预,可能的做法有三种:人民币贬值、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关键要看中国政府将重点放在何处。
人民币贬值以提高中国出口的竞争力,是中国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做法。然而,这一措施的有效性受一系列因素制约。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欧洲,需求十分疲软,人民币贬值推动出口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人民币贬值会对新兴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回应,可能出现竞争性贬值。人民币贬值也将加剧中美关系的紧张度。
再者,人民币贬值不利于中国经济再平衡。中国现有出口产业利润率已经很低,从长期看,鼓励这些产业扩大产能,可能是中国最不希望看到的。人民币小幅贬值可能会充分利用现有产能,但绝不应该迈出这个“安全区”,走得太远。
第二种做法是通过货币宽松来刺激消费、信贷投放以及投资。货币当局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行动了,近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而且存款准备金还在继续下降的通道内。
不过,货币宽松只有在能增加有效消费的情况下,才是受欢迎的。货币宽松要起作用,需要确保效率较高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而不是让效率较低、风险较高的国企、房地产企业获得贷款。
货币宽松政策如果被推出,是否有效还要看其细节。英国政府早前推出的“融资换贷款计划”,就出现了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这是中国应该全力避免的。监管机构如果希望避免过多的流动性流向此类领域,需要对银行体系采取更为审慎的监管。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出台了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让人并不放心。
最后一种做法是财政刺激。将外汇储备注资到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鼓励这些政策性银行向一些特定的投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可以视为变相的财政刺激。但是,鼓励政策性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是错误的做法,因为这回到了政府主导信贷分配的“旧常态”,没有发挥市场在投资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进一步提高投资在GDP中占比,而效益却很难得到保证,这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不乐见的。
总体来看,相对而言,货币宽松是刺激措施中副作用最小的办法。但要辅之以更严格的金融监管,防止新增信贷流向投机性资产,避免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妨碍经济再平衡,这样其带来的收益才大于成本。如果政策制定者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有能力避免这些负面效应,那么最好的办法还是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