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多指标评价经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结束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过度依赖,不再把它当成衡量发展的惟一标尺。除了公布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各项监测指标,各国议会还通过一系列法律,要求相关部门发布经济增长质量年度报告。

使用多元化标准来衡量经济发展并不是新鲜事。就连GDP的发明者也承认它有很多缺点:忽略了家庭内部劳务和志愿社区服务的价值,正如一个笑话所讲,男人娶了清洁女工会拉低GDP;将问题事务算作正值,比如交通堵塞因增加消耗而增加GDP;没有计入自然资源的消耗,产油国过度开采油田,可以比合理开采创造更大的GDP。此外,GDP是总量概念,可能具有误导性。

改变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变得越来越必要。原因之一无疑是环境的可持续性。我们正在慢慢地制造一场气候灾难,经济统计却没能反映这一风险,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金融可持续性也是如此。西班牙在21世纪头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债台高筑上,最终只能土崩瓦解。只要泡沫继续膨胀,政府就可以(事实上也如此)宣告经济治理的成功。同样,收入不平等也是令人担心的因素。如果一半人口都未能从增长中受益,这种经济增长是毫无意义的,这正是美国本世纪前十年发生的情况。

我们一方面需要判断错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信息来促使政府在这方面努力。当议会、记者和公众都只关注一个数字时,政策制定者难免会给予这个数字超出社会偏好程度的关注。一旦其他衡量标准也获得了政府的认可,情况可能大有不同。衡量并公布哪些标准,不公布哪些内容,都至关重要。

德国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意识到德国人口将会急剧下降,德国政府把减少公共债务放在经济政策目标的首要位置。几年前德国修改宪法,要求政府“债务刹车”(debt brake),即执行比欧洲的公共财政规则更苛刻的规则。但是德国的立法者忽略了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德国的公共负债率的确大幅减少,但公共投资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也被忽略。这从代际角度来看并不合理,后代人当然会关心所继承的债务,但也会在意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如果立法者当初能够更平衡地考虑不同因素,就很可能在减债与增加投资间实现平衡。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一种途径是改变GDP的计算方式,使其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对此,各国一直在探索。最近美国和欧洲的统计人员改变了研发费用的统计规则,该类费用以前被算作经常性支出,现在被算作投资。这充分反映了现代经济本质:传统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下降,无形资产重要性上升。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前进既可行又合理。当今世界资源日益短缺,应该重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这要求由考量总值向更多考量净值转变。

然而并非所有事物都可以被货币化。在受到社会重视的情况下,计算碳排放或碳捕获量相对容易,但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度量就异常困难。自然物种的减少是不可逆的,这会影响所有后代,而且很可能是以一种不可预知的方式。但是人类很难将现存物种的保护折算价格。

同样地,因为收入分配的不同而改变GDP数字也并不合理。公平固然重要,但没有理由根据收入分配来评估总收入状况。那样做相当于按不同方式切分一个馅饼给用餐者,会改变馅饼的大小。

要解决问题,最好是建立起一套评分制度,囊括最相关的变量和指标,并确保人们依照其中的每项标准来评价政府的表现。这可以避免使用有争议的假设来加总计算难以同化的各类指标

如何选取指标是很大的挑战。需要限制指标个数,确保其能作为行动指南。发布大量的指标固然能满足提供信息的需要,但是指标越多,其对政府表现的评判就越无力。可行的做法是,除了GDP,再关注四到五个指标。如果有20个指标,人们会像以往一样,只关注GDP。

选取哪些指标则事关社会的偏好。在不同社会,优先指标不一定要相同。例如,森林破坏是巴西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绝非是芬兰需要考虑的。不过,所选指标覆盖债务与资产、环境可持续性和公平这三个主要方面,是极其必要的。对中国来说,这三方面都至关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多指标评价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词条  指标  指标词条  评价  评价词条  
智库

 谈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前沿问题

第一个问题:怎么理解“新常态”最近中国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词,就是“新常态”。怎么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超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展开)

智库

 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研讨会综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学习贯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