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岛9月10日电 (俞哲旻)第三期美丽中国环境论坛10日在山东青岛举行,聚焦“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多家环境智库在会上发声,当前中国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强,但尚未转化为有效的环保行动,环保社会组织也存在规模小、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中国正在为过去数十年的粗放发展“买单”,雾霾、“牛奶河”、“毒土地”等污染事件频现,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全社会长期以来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事实上,在许多如今风景如画的国家,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都来自公众。
“中国当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总体现状是,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高,但参与程度低、质量效益低”,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认为,一方面政府积极制定环保政策,并在学校社区等加强普及,公众环保意识获得较大提升,但公众的环保意识尚未转化为有效环保行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援引数据指出,只有26%的公众表明有参与过相关的环保活动,现在中国公众对环保有意识但缺乏行动,公众环保参与度低。
此外,中国公众参与环保的知识与技能不足。“上海交大201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43.2%的公众表示知道PM2.5是怎么一回事,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另外一项调查表明,只有66.3%的公众听说过‘垃圾分类’,27.8%的公众听过‘生物多样性’”,邓国胜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保社会组织也存在规模小、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与政府联系也较薄弱。根据邓国胜提供的数据,约15%的中国环保社会组织年收入基本为零,年收入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只占8.6%。只有约15%的中国环保社会组织与当地环保部门关系非常紧密,20%的环保社会组织表示与当地政府几乎没有联系,41%的环保社会组织表示未能与政府建立沟通信息分享项目合作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