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将信息、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形成新的城镇化目标、远景、路径和模式,开创城市管理智能化和居民生活便利化的新局面。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不同群体间的全覆盖、智能化和均等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政府要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信息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得到发挥。2014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重点解决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中的突出问题。2014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信息惠民80个国家试点城市名单,旨在通过城市试点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普惠程度、探索信息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
各城市在信息化、数据中心建设、“金字”系列工程等的循序渐进建设中,围绕城镇管理、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服务等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推进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服务,并取得初步进展。以下领域大有作为。
社保信息化。人社部启动实施的“金保一期”工程,2015年6月已验收竣工;“金保二期”工程正进行顶层设计和立项准备。异地结算及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将成为“二期”工程重点。随着社保基数的扩大和政策调整,应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等的集成和跨市一卡通用;可以将智慧医疗作为新兴服务业,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一是建立完善的城乡双向转诊制度。通过社保制度引导城乡居民分级就诊,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形式,实现诊疗记录、检查记录和用药记录的互联互通。二是实现诊疗及用药标准化。在推行初期,由医院建立信息化系统,向主管部门提交诊疗过程以确定社保报销费用比例,再由社保“付费”;或用公共财政作“种子”资金,引导医院等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并给予一定激励。此后,社保从“后付费”改为“先付费”,使运作效率高的医院能有利润,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可持续运营。
便民服务。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此类服务,应由政府投资,委托公益性组织或第三方建设并不断拓展应用范围。本溪市在“智慧城市”试点中开发的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市民不必“跑断腿、说破嘴”,动动手指就可快捷完成政府相关机构相关业务的办理。不仅能查询医保、社保、水电燃气费等信息,还可以享受交通出行、预约挂号、机票预订等服务,因此而荣获“全国十佳信息惠民工程”称号。民生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经验应当总结,并推广应用。应支持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技术,让居民感受到体验式购物的乐趣。加快公共信息的互联共享,减少那些让居民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的无奈。“专车”、“滴滴打车”等服务方便了居民出行,可以减少出租车司机“挑活”行为,也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应破除准入门槛高、服务规范难、个人征信缺失等瓶颈,规范网络约、租车、在线租房等行为,使之发展成为新业态,并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智能化教育。随着80后、90后的结婚生子,手机控、网上购物等行为,无形中会影响其后一代。鉴此,应鼓励互联网企业与教育机构的双向融合,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微信上流传一位美国青年的娱乐教学法,使羞涩难懂的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比尔·盖茨都成为其粉丝。国外的成功做法可以借鉴。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体现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原则,使不同年龄段的人均能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重视学前教育,寓教于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方式。我国电视大学(电大)教育已有30多年历史,仍有拓展空间,可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使全民素质得到真正提高。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医疗信息化。这是加强医院管理、节约医疗卫生成本、提高运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扩大公共卫生平台建设,将更多的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和药房纳入到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之中,以满足居民健康方面的基本需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是改变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应避免少数人无理、过分的治疗要求。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方式,推动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等“云产业”发展。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并引导服务平台向街道、乡镇等基层延伸。探索互联网延伸至医嘱、电子处方等医疗健康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智慧健康养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有60岁以上老人2.12亿,占人口比重的15.5%;有65岁以上的老人1.37亿,占10.1%。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快智慧健康养老势在必行。可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量化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应该关怀老年人的营养问题、养生问题,也应让公共食堂公布餐饮的热值含量,起到既能保证人的生活需要的正常营养又能减少食品浪费的作用,避免“营养过多发胖、再去减肥”的双重浪费。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食品安全溯源。食品安全成为热点话题,食品溯源纳入了不少城市的实事工程。现今面临的问题是多头监管,卫生部、商务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及工信部等,均与食品安全溯源有关。多头监管和利害关系不清,会使得食品安全溯源项目开展难度较大,一旦利益格局形成改变起来难度也很大,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情况并不少见。我国已开展的食品安全溯源项目大多由地方政府牵头,局限于一省一市范围,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溯源。食品安全溯源应当在全国范围开展,起到真正溯源的作用。
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智能化。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社区信息服务还可在停车管理上有所作为。城市小区停车乱象根源是停车场数量不足、设置不合理;商业停车场数量远远不足,公益性停车场建设更少。《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试图采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停车设施,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采用智能技术,提供一目了然的住宅能耗信息,可以帮助居民管理居家能源使用情况。建筑与太阳能发电一体化的智能建筑,可以自动化控制楼宇产能、储能和能耗等各环节,在供应不足时使用更少能源,丰裕时将能源储存起来,并保持舒适;不仅能自发自用,还能将多余电力并入电网。在基于互联网的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