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诉求与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发展,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也成为广受国内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视角。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并求得各方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及其管理的基本共识,从基于各利益相关者之于高等教育利益诉求视角,构建多维质量及其管理体系,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所要关注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尝试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诉求及解决策略提出一己拙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之博弈与合作的过程与结果

通常情况下,“质量”反映的是某事物足以有别于他事物的可区分的特性或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对事物的优劣程度或价值的综合反映。高等教育质量就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所具有的特征及性能的总和;高等教育质量是某种想要达到的目标或需要努力的方向[1]。大众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关涉学生、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多元整合系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或其内、外利益相关者多元主体的制约和影响。从某种角度看,高等教育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往往倾向于以学术组织“从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出发,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2]。

因此,高等教育的多维质量,即关涉到与高等教育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权益的高等教育的多元“利益相关者”维度,可概括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内部层面主要指与高等教育有着直接关系的相关者,如教师、学生等;外部层面是指与高等教育有着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者维度,主要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家庭、社区等。虽然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利益者是教师、学生与高校管理人员,但政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财政资金供给主体,却存在着管理越位的问题。这就造成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与建议往往被渐渐弱化或边缘化,高等教育决策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没有从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利益主体以及边缘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无法实现[3]。

为了满足不同利益方的利益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以一种共同治理的方式,建立以共同利益为目的、以互相尊重和信任为手段的合作伙伴关系。第一,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如高等学校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利益,学生参与学校的建设与管理;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参与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高等教育需要内、外各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第二,充分尊重并满足高等教育内部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利益需求,并发挥他们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可靠的内在动力和前提条件。第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全面激发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或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这是使高等教育质量获得可靠的外力支持的重要因素。利益相关者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要着眼于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关注包括其所培养的人才、传承或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其内部利益者维度。

二、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多元价值之“共识重叠”

大学是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归会枯萎[4]。一定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归根到底是学生发展的质量。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虽然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诉求,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冲突与合作,每个主体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采取的行动,还取决于其他人采取的行动[5],但正如王伟廉所说,“如果不能将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与人才培养模式运作逻辑的缺失问题的解决一并加以考虑,教育质量的提高恐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6]这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质量利益相关者的“共识重叠”效应。鉴于此,第一,应明确学生之于大学的意义。西班牙思想家奥尔加特·加塞特认为:“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大学的建设都必须以学生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或知识为基础”,“我们必须以普通学生为起点,把迫切需要学生掌握,并且一个正常的普通学生能够掌握的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大学的核心,把它看作大学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7]第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底线标准,同时又是高等教育质量利益相关者之共识的标准;以质的提升为内涵的现代高等教育的多维质量理念,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质量标准和质量价值。同理,高等教育的多元利益主体之于高等教育利益诉求,是基于质量“底线”标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人才培养这一共识基础上的多元价值诉求;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要以质量“底线”标准和人才培养这一共识为基本依据来进行;第三,建立价值差异的共存、博弈与共生的利益生态。要在一种多元利益主体关系性的多重观照中,探寻多元价值存在的相对合理性,承认并坚守多元共存的共识价值,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框架和富于包容性的视野,以构建一种互利共赢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生态。

三、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之利益兼顾与协调

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教育建设与管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定意义上,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转型,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利益表达者”和“社会发展引领者”功能而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大学组织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作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特性,大学作为其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盟”的作用或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它不仅要维护教育系统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要兼顾和协调各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

高等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或反映各相关利益者的需要,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但就现实层面看,协调或平衡各方利益是一个难度极大的任务。一方面,高等教育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存在矛盾。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各个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教育质量问题,也就要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逐渐转向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当然,教育只是社会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不应当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社会利益。无论何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必须是关注和满足各利益相关主体而不是某单个主体的利益。可以肯定的是,要找到一种能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全能”标准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尊重和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正当诉求。

因此,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兼顾与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平衡体制,从而实现与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一,尊重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并求得各方利益的协调和融合。第二,承认冲突与差异的存在,求同存异,必须深入了解每一群体的需要,在协商与对话的基础上找到大家认可与接受的方式。第三,大学作为中间者,既要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又要做好与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互助互利,达到良好的效果。高校要及时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于高教质量的期望和感知,促进高等学校质量目标与利益相关者要求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外部环境的内部化,以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全面、持续、稳定地提高[8]。

四、高等教育质量是各利益主体共享大学、和而不同的文化形式

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其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9]一定意义上,大学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机构。所谓大学文化,就是大学自身所蕴含的激励教师与学生不断生成、不断超越、不断提高的文化,其要素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环境文化。

但要引起警醒的是,“在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此起彼伏的冲突中,大学的作为与时代和社会之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有渐渐偏离之势,对大学的反思及对其本质属性的审视,使我们认识到解决大学的问题,还是该从它是理想主义的精神所在寻找出路。”[10]我国现行的大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较多局限于量化指标等显性层面,少有关于质量文化的理念与价值渗透,现实的质量评价或质量管理制度往往呈现过于短期的实用、功利取向而成为冰冷的僵硬框架,难以发挥现代大学之发展、传播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必须注重以文化为内核的建设并加以改进。第一,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建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质量价值观。人才质量是大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形成一种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实际导向性的质量文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义。第二,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尊重自身历史传统。一定意义上,教育质量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也是彰显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质量追求,既要有兼顾各利益主体的多维视野,又要有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第三,质量文化建设必须观照国际社会大学文化的发展趋势。“优良的大学文化就是要团结知识人群体,凝聚一种精神,以昭示青年学子的心灵,同时烛照社会的方向。这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11]

五、高等教育质量是利益相关主体活力的释放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多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单向式管理或政府“管、评、办”三位一体,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度低,自上而下严密的行政性逻辑抑制了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活力,因而,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公平问题、大学去行政化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关注,且尚未得到较好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大学生就业发展和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的问题,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它足以影响到社会公平或社会安全。

但是,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利益相关者很难参与其中,更别提激发利益相关者的活力。如果想要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其中,绝不能为了某一主体的利益,走任何一个极端[12]。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激发高等教育利益相关主体的活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价值取向。”[13]鉴于此,必须树立并努力践行基于多元利益主体需求的高等教育多维质量理念,以此寻求达至兼顾各方利益并协调不同利益诉求的高等教育质量的至善状态和理想目标。

释放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活力,必须了解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让他们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与评价,以提高其参与与监督的积极性。第一,秉持利益均衡原则。所谓利益均衡,即通过让各方代表组成一个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共同治理大学内部事务,使所有决策能够兼顾到各方的利益。第二,在注重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的同时,加强各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监督,通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形成一种利益均衡机制,保证决策的公开透明。第三,改革现行的大学管理体制及质量监管机制,改变现行的由高等教育的对口管理部门或政府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做法,逐步形成引入有多元利益主体或“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高等教育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质量建设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改革,对于凝聚高等教育的资源合力和激发各方的活力,保障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构建兼顾各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并为各利益主体所能接受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及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的制度、新的文化和新的价值理念,是关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走向问题,树立关注多元主体的质量理念,转变工具理性和实用主导的功利评价现状,构建一种多维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找寻协调融合多元利益主体之利益诉求的现代大学质量管理之路尤显紧迫。

参考文献:

[1] 赵婷婷.高等教育质量在中国的涵义及质量评价研究的趋势[J]. 大学教育科学,2012(5):37-39.

[2] 蔡宗模,陈韫春.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17.

[3] 王建升.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的高等教育供给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3(7):10.

[4] [美]享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 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5-6.

[5] 胡弼成,李斌.论高等教育质量调节的市场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4(7):26-33.

[6] 肖海燕.高等教育供给:重复博弈与技术突破——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J]. 当代教育科学,2013(17):8.

[7]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 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71.

[8] 胡子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74.

[9] 眭依凡.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J]. 教育研究,2004(3):14,15.

[10] 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2.

[11] 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J]. 教育研究,2010(2):57.

[12] 肖谦.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探讨[J]. 湖南社会科学,2009(4):118.

[13] 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4-75.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视域  视域词条  相关者  相关者词条  诉求  诉求词条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词条  路径  路径词条  
智库

 开辟儒学的现代转型之路

忽视“经学”自身多重取向的思想史事实经学在现代性的处境中,似乎已经终结,并裂变为“政治学”、“哲学”、“史学”或其他的知识形态。究其原因,人们一般会将之归结为西...(展开)

智库

 田野实验:社会科学研究新方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数学和逻辑为代表的,以分析方法为核心的科学,核心是从一系列公理系统出发演绎出一套命题;另一类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