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全球中小企业联盟的邀请。刚才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联盟全球主席卡洛斯先生,还有前发改委副任、全球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主任的演讲,都令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这个第四位演讲者诚惶诚恐,因为他们仨都有一个明确的视角和立场,或站在全球角度,或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
立场选择,往往会让学者在讲述观点时陷入两难,因为学者首先面临的拷问是,你站在哪个立场上说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作为一家正在崛起的新型智库,立场是坚定的,那就是站在国家立场上,政府是国家一部分,企业也是国家一部分,民众也是,为哪个部分说话对国家最好,我们就怎么说。
早在2013年,我们研究院就投入到互联网金融研究。那个时候,我们接到一些研究任务,讨论是否应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如何监管,因为2013年已爆发出不少互联网金融的负面事件了。于是,我们开了数场研讨会、调研会,得出结论与政策建议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因为我们感觉到,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很脆弱,过早推出监管政策,可能整个业态就死掉,说不定就没有余额宝、滴滴打车以及这两年巨火的“双十一”购物,因为这背后的支付、清算、借贷等都与互联网金融相关。
我相信,那个时候,许多智库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正是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决定六十大条改革内容,没有提“互联网金融”这个词的重要原因。要知道,2013年已被许多人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巴巴都要到美国上市了。
随着后面互联网金融的负面事件的增多,比如,一些众筹变成了非法集资、越来越多的P2P公司跑路,互联网金融界越来越成为鱼龙混杂之地。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接着还见了一些互联网金融大佬;2015年3月,克强总理还用“异军突起”来形容互联网金融,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11个字。2015年10月中旬,克强总理主持召开金融企业座谈会,对互联网金融提出更具体的要求:“鼓励互联网金融依托实体经济规范有序发展”,里面的两个具体要求是:一是要求“依托实体经济”,二是要求“规范有序发展”。
11月初,“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首次纳入“互联网金融”内容,共9个字,叫“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其中“规范”二字是重点,这实际上正式宣告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年代结束。
事实上,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部门已经推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比如,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P2P、互联网支付等概念进行了定义,这实际上正式宣布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迎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时代,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监管时代。
从社会的角度看,《指导意见》根本在于,要控制人性在行业野蛮生长中出现的贪婪,以及行业本身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当然,更重要的是,《指导意见》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给了整个行业一个宏观指导意见。
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央和各个部委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一直以底线思维的逻辑,持渐进的、包容的、整体上支持的态度。毕竟,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部分填补了传统金融的市场空白,部分缓解了“金融抑制”现状,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从中央的角度看,只要不真正伤害到社会公众的利益,还会让互联网金融的这粒“子弹飞得更久一些”,然而,今年夏季的那场股市振荡,场外融资高达数万亿,互联网金融不得不到了监管和规范的地步。
所以,今天有五六百位企业家在,作为一名智库学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除了分享宏观政策背景之外,我更愿意与大家分享几句粗浅的真心话。
第一,互联网金融还会有大发展,但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发烧”年代已经过去。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时代,仍然需要努力创新,但需要规范经营,更重要的是,要放弃通过互联网金融手段一夜暴富的幻想。
换句话说,通过投资、入股,企业家们还可以在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方方面面享受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红利,毕竟,数千万个小微企业需要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贷款,数亿人都享受着微信红包的快乐,广大农民工朋友对互联网金融的产品也不陌生。这些都是行业潜力所在。但是,互联网金融红利,不等于福利,更不等于暴利。要放弃幻想,中国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马云了,也不要幻想自己会成为马云。
第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特征,伴随着价值的时空转移,同样会出现风险以及风险防范。金融的基本内涵就是价值的时空转移和交易。异地存取,那叫这里的钱,那里花;按揭,那叫未来的钱,今天花;保险,那叫今天的钱,未来花;当然,还有证券,有可能是你的钱,别人花。互联网金融只是在渠道上借助了互联网的手段进行了拓展,比如,有了更广的交易范围、更高的交易频次、更多的交易人数等等,但在产品设计、结构和交易特征上,没有改变金融本质。股票、债券、期货、信托、期权,加了一个“互联网”的姓,但还是金融的“娃”。
所以,不要以为谁都能做金融。我在许多地方调研,一些实体经济做得原本不错的企业家,也来咨询我能不能开一家互联网银行、开一个P2P公司,我通常都劝阻。金融不好玩,互联网金融更不好玩。实体经济搞不好了,多少还能见个砖瓦厂房、货物资料;金融搞不好,就是血本无归,互联网金融搞不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我并不是让大家别玩互联网金融,而是说,要玩,就得花精力、时间和投入,要了解技术,了解市场,了解政策,了解规则,等等。这些投入丝毫不比搞好实体经济的投入更少。互联网金融不应也不会是资本暴利、非法集资的温床。
在中国,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没有了。实体经济需要“工匠精神”,互联网金融恐怕也要有“工匠精神”。认真服务每一个对象,服务于真正有需求的人,做精做细每一个产品,这不仅是实体经济的要求,同样也是互联网金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