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美国“供给经济学革命”的中国启示

近期,供给侧改革非常热,关注者众多。不过,大家在谈供给侧改革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个词汇的思想源头——美国的供给经济学。美国供给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是怎么冒出来的,为什么又被政府采纳,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美国主流学术界对它又是什么样的评价?笔者曾在财新专栏文章《供给侧改革:里根的教训和朱镕基的经验》中有所涉及,但未详细展开。去年12月27日,笔者受邀在北京大学《原富》论坛介绍美国供给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及其政策实践效果,在论坛讲话稿基础上,笔者整理成此文,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一、供给经济学出现的背景及其主要主张

美国供给经济学出现的第一个背景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问题。60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开始往上升,同时失业率没有往下降,这跟主流的凯恩斯理论的预测是不一样的。到70年代末,美国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了两位数,失业率也逼近两位数,出现了俗称为“滞涨”的问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通货膨胀率跟失业率或者是经济增长之间是有一定替代关系,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就要付出失业率上升或者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这个替代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估算,在当时的美国,降低一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五个点的产出增长速度下降,这意味着要把当时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降到3%-4%,可能需要付出30%以上的产出的下降,这是相当惊人的。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克尔在要不要紧缩货币对抗通胀的问题上曾经犹豫不决,非常非常担心,就是因为代价实在是太大。

当时已经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质疑,主要代表是弗里德曼创立的货币主义理论和卢卡斯等人创立的理性预期理论,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和产出增速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并没有凯恩斯理论估计的那么大,鼓励沃克尔放心地去紧缩货币供应量。但是在当时,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不过最后沃克尔还是冒险用了一把货币主义的理论。这就是关于滞涨的争论。

第二个背景是关于减税问题的政治争论。在美国政治上有一个传统,共和党人一向主张减税,1947年到1948年,1953年到1954年,共和党人曾经在国会主导过两次大规模的减税行动,而且都是在总统反对情况下搞的。在70年代中后期,共和党人内部有一些政客,他们也想推动大规模的减税。当时美国的税率的确是太高了,学术界也在争论,许多经济学家倾向于支持减税

然而,70年代中后期减税面临两大障碍。第一个是通货膨胀,在供给学派出现之前,支持减税政策的理论主要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因为减税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鼓励老百姓消费,刺激企业投资,被认为是扩张性的需求刺激政策。而在美国70年代中后期,通货膨胀已经很严重了,还去减税,还去搞刺激,无疑就是火上浇油。第二个是预算赤字问题,里根上台之前,美国的赤字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这个时候你再减税,赤字有可能变得更严重。由于这两大障碍,那些主张减税的共和党政客很难在国会辩论中说服对手支持他们的主张。

供给经济学就是在上述两大争论的背景下出现的。欲了解供给济学,先得看一下供给经济学是从哪儿来的。大家可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供给经济学并非来自美国正统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它是由《华尔街日报》主编罗伯特·巴特莱及其副主编裘得·万尼兹基等媒体人士创立的。1970年代中后期,这两个主编跟在华盛顿一带活动的经济学家拉弗和蒙代尔关系比较密切,这两位经济学家经常对他们讲过高的税率如何扭曲了劳动供给,如何扭曲了家庭储蓄,如何扭曲了企业投资,进而如何导致了经济增长下滑。这些观点对巴特莱和万尼兹基影响很大,他们就把这些观点加以发挥和引申,并在《华尔街日报》开辟了一个固定栏目宣传这些观点,这些评论扩充开了,影响日益扩大,于是他们就自称为一个学派了。

根据他们的主张,减税在家庭层面可以增加劳动激励,降低失业,提高家庭储蓄。在企业层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激励企业投资,增加产品供给。这个微观机制,其实在学术界讨论已经很清楚了,并不新鲜,很多学者都有这种认识。

供给学派具有差异性的观点是将上述微观机制扩充至宏观经济学领域。他们认为,减税增加了产品供给,只要产品供给的增长能超过总需求的增长,价格就会降下来,这样能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同时还不需要付出失业率上升和经济下滑的代价,这样就解决了滞胀的问题。他们觉得用凯恩斯的办法去紧缩货币对付通货膨胀代价太大,而用减税这个办法刺激供给,可以无成本的控制通货膨胀。

此外,他们认为减税能增加产品供给,产品供给增加产出就会增长,而产出增长就会带来税收增长,这样不仅不会恶化预算赤字,还有助于实现预算平衡。

显然,供给经济学实质是把微观经济学领域带有共识性的东西,如税收太高会扭曲激励,扩充到了宏观经济学领域,觉得可以用改善微观经济效率的办法去解决短期宏观经济供需失衡的问题。这里再次强调一下,我们不能把高税收扭曲激励的观点完全归到供给学派头上,因为当时美国有很多经济学流派很多经济学家都持有类似观点,这不是供给学派独有的、更不是其原创的思想。

二、供给经济学在美国的影响

供给学派的政策影响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供给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保罗·罗伯茨在其著作《供应学派革命:华盛顿决策内幕》中有比较详细的披露,其大致过程是:共和党国会议员杰克·坎普和威廉·罗斯等人在国会推动减税议案,但对通胀敏感人士以减税会加剧通胀为由予以反对,而对失业敏感人士则以减税对需求的刺激效果不及政府直接扩大财政开支为由予以反对。显然,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框架下,主张减税的共和党人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论辩角度。恰在此时,供给经济学应运而生。在供给学派人士帮助下,坎普和罗斯等人迅速调整辩论方向,他们通过对拉弗曲线的强调去说明减税的主要效果不是刺激需求进而推动物价上涨,而是刺激就业和投资进而推动产品供给增加和通货膨胀率降低,还不会导致预算赤字问题。采用这套新理论后,共和党人竟然一举扭转了他们在国会辩论中的不利地位,并掀起了供给经济学的思想热潮。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在竞选的时候,频繁接触坎普等供给学派人士,并大量吸收他们的主张为其助选,也大获成功。里根当选后,动员其政治资源推动国会通过《坎普--罗斯减税法案》,实现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行动,将供给经济学的声望推到了顶峰。

里根总统的经济政策,大概有如下这些内容:第一个是大幅度减税,二是大力压缩非国防支出,三是减缓和稳住货币供应增长,四是大大减少政府管制,第五条是大力扩张国防开支,第六是数年内使联邦预算平衡。

里根的政策虽然比较多地采纳了供给学派的主张,但其实他也采纳了别的学派的主张,比如说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理论,就是支持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还有像减少政府管制的主张,在当时美国也是很流行的,很多学派都有类似讨论,在里根之前的数任总统已经开始减轻政府管制了,很难说里根采纳的就是供给学派的主张。还有压缩非国防支出和福利支出等主张,美国的新古典经济学某些流派也有类似主张。供给学派最核心的主张其实就是第一个,减税。而且,减税也不完全是供给经济学有的,美国当时有个新公共财政理论,也是主张减税的,不过该理论主要强调减税对于改善微观经济效率的作用,对其宏观经济政策含义则持谨慎态度,这是新公共财政理论区别于供给经济学的关键。

很多人将里根主义跟撒切尔主义做对比。曾担任过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经济学家赫伯特·斯坦恩写过一本书《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该书讲里根主义跟撒切尔主义都属于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在主张政府减少干涉和管制方面是共通的。但是撒切尔主义认为改革成本是巨大的,改革就必须迎接挑战,并承受相应的成本。而里根则使用了很多供给经济学的观点,觉得改革是没有成本的,通货膨胀能轻易压下来,不会有失业代价,也不会有赤字的问题。所以有人把里根的主张叫做皆大欢喜的政策,可能这是宣传的问题,但是里根的政策的确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

最后实际的政策效果怎样呢?供给学派认为,减税了以后,个人所得税降低,劳动的回报率会增加,这样工人就会增加工业,失业率就会降下来,就会增加产出,最后增加家庭储蓄。但数据表明,在里根总统的两个任期内,家庭的储蓄实际上没有明显变化,还有下降。在里根任内,美国的失业率1983年的时候达到顶峰,接近两位数,后面虽然略有下降,但跟70年代相比还是高的。而赤字问题,众所周知,里根任内美国联邦政府赤字占GDP比重翻了一倍,预算平衡的目标完全是一句空话。

通货膨胀在里根任内是控制住了,但是现在很清楚,控制住通货膨胀主要依靠美联储主席沃克尔采用货币主义的办法,大幅度压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跟供给经济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虽然大幅度压低货币供应量增速导致了失业,但是失业的严重程度比凯恩斯理论估计的要低很多,对抗通货膨胀的成本并没有预期那么高,菲利普斯曲线被验证仅仅在短期成立,在长期看它并不成立,这样实际上是验证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说。正因为如此,在里根任内,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迅速崛起,并正式取代凯恩斯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这里需要说明里根经济学跟供给经济学的差别。尽管里根实验过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但里根作为总统,他的政策是很多学派的综合,我们可以把里根的经济政策叫新保守派政策实践,或者新古典经济学的政策实践,而不太合适叫做供给经济学政策实践。事实上,在里根总统任期后半程,供给学派对总统的影响力已经大幅度减弱了。

美国主流学术界对供给经济学评论如何呢?在所有著名经济学家里面,理性预期理论创始人卢卡斯对供给经济学的态度是最正面的。他曾经采用过供给侧管理等词汇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长期增长上,认为频繁采用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弊大于利。

供给经济学英文名称是supply-side economics,这个词汇是万尼兹基创造出来的,万尼兹基2005年去世时曾有美国媒体称赞他是供给经济学之父。不过也有人说赫伯特·斯坦恩先于万尼兹基使用过供给侧(supply-side)一词,因而斯坦恩也算是对供给经济学的创立有所贡献。不过,斯坦恩在其著作《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中对供给经济学评价却并不高,甚至直说供给经济学是无用的。此书把供给经济学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感兴趣的可以阅读。

相对平和一点的还有费尔德斯坦和萨缪尔森。费尔德斯坦在一篇名为《供给经济学:旧真理与新声明》(1986)的论文中讲到,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中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生产面或供给侧,这实际上是一个传统,早就有了。萨缪尔森也说了类似的话,讲供给经济学没有新东西。费尔德斯坦还把供给经济学一分为二,说他们这些在主流学术圈研究供给侧问题的人是传统的供给经济学家,而那些浮夸的媒体和政界人士则是新供给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是新公共财政理论的创始人,他一直主张减税,还担任过里根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外界把他视为最大牌的供给经济学家,他写这篇文章或许是为了告诉大家你们不要把我跟万尼兹基等人弄混了,有切割之意。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供给经济学的抨击就更加辛辣了。1981年的诺奖得主托宾曾抨击里根采用的经济政策是一帮打着反凯恩斯旗号的医生开出的一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刺激补药,却非要伪装成供给经济学的狗皮膏药。克鲁格曼则认为供给经济学是对费尔德斯坦等人创立的新公共财政理论的部分观点的不负责任的引申和扩展。他在其著作《兜售繁荣》中讲到,万尼兹基写的供给经济学奠基性著作《世界运行之道》,基本上是拿费尔德斯坦学术论文中的一些观点来炒现饭,却取了一个响当当的书名来吸引眼球,直斥供给学派厚颜无耻。

有一本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史著作很权威,名字叫《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与现状》,作者是斯诺登和文。此书讲述了二战后兴起的所有宏观经济学理论,但就是没有供给经济学的位置。文中偶尔提到了供给经济学,也只有寥寥数笔,而且还引用的是费尔德斯坦的二分法,把卢卡斯等人提到的供给侧改革纳入到费尔德斯坦说的那种传统强调生产面的理论里面去,跟万尼兹基等创立的供给经济学区分开来。

三、美国“供给经济学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2015年11月份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供给侧改革的热潮。总结美国“供给经济学革命”发生的背景及其政策实践效果,对我们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有何启示呢?

或许最重要的启示是:以减少扭曲、改进激励进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供给侧改革举措,会有着比较长的政策时滞期,见效比较缓慢,我们不宜高估其应对短期宏观经济周期问题的能力。美国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从改善微观效率的角度看是站得住脚的,能够提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但供给学派强调其短期效应,高调宣传减税会推动总供给曲线迅速右移从而轻易解决“滞涨”问题,被事实无情地否证。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制造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内需严重不足。提倡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避免单纯依赖凯恩斯主义需求刺激办法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谨慎地平衡长期和短期之间的关系。许多供给侧改革举措有利于潜在增长速度的提升和长远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予以推进,但对其创造内需从而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能力则不宜期望过高。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人的需求欲望是无穷尽的,决定人们有效需求能力的,从长远看则是供给能力。因而经济学大部分研究领域针对的是供给侧或者生产面,这也是萨缪尔森和费尔德斯坦讲主流经济学其实就是供给经济学的原因。由于供给侧涉及面太广,把几乎所有影响供给侧或生产面的改革都放在一起,安上一个供给侧改革的名义,字面上说得通,但这不是理论创新应有的做法,而且也无助于推进改革。美国的供给学派且不论其成败,它至少还是提出了具有明确差异性的主张的,这也是它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之一。我们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要有长远声音,它相对于不同的具体研究领域真正差异性的主张是什么,这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从美国“供给经济学革命”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

基于上述启示,中国要有效地推进供给侧改革,当务之急是提高供给侧改革的针对性。既要全面布局,整体推进,在一般意义上改善微观经济效率,同时还要加强聚焦,重点研究有助于扩大内需的供给侧改革举措。这样的供给侧改革从美国的经验中是找不到的,我们应借鉴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改革的经验,对准国民经济中有效需求旺盛但由于各种供给抑制政策从而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领域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供给抑制政策。只有这样的供给侧改革才能快速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把重在提高潜在增长速度、着眼于长远的供给侧改革,跟短期的稳增长目标有效结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美国  美国词条  供给  供给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经济学  经济学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