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价值、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信息传递公开、透明、快捷、影响广泛等独特优势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网络不仅对我国公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崭新平台。目前,我国网民的数量迅速增长,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利用微博、博客、论坛等平台参与反腐败斗争,成为我国反腐败斗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一、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实践价值及其意义

网络反腐是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2]。伴随着中国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互联网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影响日益深远,我国网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

(一)网络反腐成为国家廉政建设的新常态

网络信息化为公民参与带来了新的平台,使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新的景象。《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统计显示,我国近年网络反腐逐渐起步且效果显著,网络反腐成功案例逐年增加。有研究指出,2004-2007年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但从2008年开始逐年增长,当年为5起,2009-2011年分别为9起、6起和8起,2012年迅速攀升至22起[3]。而《京华时报》记者则梳理分析了2008-2012年的39个网络反腐典型案例,“其中2008年2例,2009年3例,2010年7例,2011年8例,2012年19例。数据显示,利用网络手段反映官员腐败的现象逐年递增”[4]。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民利用网络参与反腐败斗争,主要是通过官方网络和民间网络的举报来曝光一系列腐败案件。

(二)官方网络举报平台是公民参与反腐的主渠道

与传统的信访反腐相比,网络反腐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优势,公民不仅可以匿名举报,而且能迅速形成“舆论围观”,对腐败分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震慑。在网络反腐败的斗争中,官方网站承担了主渠道的角色,其深层原因是为举报人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现有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公民利用网络反腐存在种种不安和忧虑。网络举报“是否能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否能有相关部门的迅速介入、是否会受到被举报者的打击报复”,这是网民心中最普遍的“纠结”。可以说,举报平台的安全性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是公民参与网络反腐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官方网站由党和政府统一管理,具有公开性、规范化和法治化的特征,因而最大限度地消解了公民参与反腐的担忧和疑虑。新华社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网上举报案件数量年均已超过3万件,中纪委网上举报中心仅开通半年,就受理举报32

500件,月均2 700件。这充分说明了正式的官方网络举报平台已经成为了公民参与反腐的主渠道。

(三)民间网络反腐亦是公众参与反腐的有效形式

虽然正式的官方网络举报平台具有权威性,但调查显示,以微博、博客和论坛为平台的民间网络反腐则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2013年人民网进行了“反腐倡廉分项调查”,结果显示最愿意以网络曝光方式参与反腐的网民数量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8%[5]。由于微博、博客信息发布门槛低、信息获取及时以及信息分享互动性强,而且可引起轰动性效应,因而,“在非正式的民间网络反腐参与方式的具体选择上,绝大部分的公民倾向于选择网络论坛发帖、博客以及微博爆料等方式,微博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民间网络反腐参与方式结构中占33%[3]。党的十八大之后落马的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等,都是网民先行通过微博披露而形成舆论压力,进而受到查处的。自媒体时代使每个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在微博、博客、网络论坛等平台上成为新闻记者,这为公民直接参与网络反腐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可以说,非正式的民间网络曝光平台正逐步成为公民反腐败的重要载体。

二、制约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诸多挑战

网络的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政治参与往往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网民利用虚拟的身份在没有制度制约的网络环境进行政治参与,必然会导致网络平台各种声音的鱼龙混杂,从而影响网络反腐的质量。目前,公民网络反腐中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制度不规范”“网络立法缺失”等方面。正确认识公民参与的瓶颈,有助于我们构建良好的网络反腐体系。

(一)网民素质和认知能力影响反腐的有效性

面对网络世界的负面信息,不少网民难以辨别是非,往往陷入网络反腐的认知困境。一方面,网络环境的不实信息影响了网民的认知能力。由于我国的信息化网络技术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网上运行的法律规范还不健全,因而网络环境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的网站为了吸引网民的眼球,故意制造轰动性的虚假新闻;有些网民为了个人利益恶意造谣、诽谤他人,侵害他人的声誉。面对网络的“污染”环境,一些网民是非莫辨,失去了客观的评判能力。另一方面,网民的自身素质也导致信息认知能力的低下。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高达6.32亿,其中城镇人口为71.8%,农村人口为28.2%;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10.7%,大专学历为10%,而高中及以下学历人群高达79.3%[2]。我国网民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使网民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受到了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民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出现了言论偏激情绪进而制造极端言论。可以说,网络环境和网民自身素质的双重影响催生了虚假新闻和极端言论的双重冲击,从而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干扰了网络反腐的正常运行。

(二)网络的技术瓶颈影响公民网络反腐的积极参与

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微博、论坛、博客曝光并得到处罚的腐败事件极其常见,说明网络反腐在一定程度上极大推进了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我们注意到,网络反腐虽然有传统信访举报难以企及的优势,但也会受信息技术瓶颈的制约。事实上,目前的网络反腐已经出现了许多短期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无限增长的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网络信息真实性的甄别与选择的技术;网络反腐信息系统和技术平台的构建等[6]。由于网络本身是开放性的,网民在网络中享有几乎不受约束的自由话语权。因而他们既有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能发布虚假信息或不健康言论,而现有的网络技术对这些不当言论难以及时甄别和屏蔽。同时,由于互联网上信息量巨大、传递迅速、往往导致绝大部分网民在网上发的举报线索被淹没或被屏蔽。从实际情况看,只有少数能够引爆新闻舆论的事件才会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并形成舆论压力,而一些重大反腐事件则常常会被忽略。毫无疑问,网络的技术瓶颈势必影响网络反腐的效率,严重挫伤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三)网络反腐的法律和制度缺失导致公民良序参与困难重重

民间的网络反腐已经得到我们党和各级政府的普遍认可,但关于网络反腐的制度与法律建设却显滞后。如果没有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对公民的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就容易出现网络造谣、诽谤等多发性违法行为,甚至出现举报低级官员不能得到关注、举报高层官员却被屏蔽甚至被打击报复等现象。由于公民的网络参与没有步入法治化轨道,因而,网络监督的强大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例如,云南白恩培案就是典型案例。白恩培是由曾任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的杨维骏实名举报才被查处的。杨维骏不仅在网上公开发举报信,90多岁高龄还亲自去中纪委向高层领导反映问题,到信访室面对面递交举报材料。杨维骏在13年举报期间,多次被围攻、电话被监听、出行被限制,举报可谓困难重重。副省级老干部举报都如此困难,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四)网络反腐制度不规范可能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网络反腐的兴起与发展开辟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激发了公民参与反腐的政治热情。但其中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网民在举报腐败案件的同时,也披露出大量的私人隐私。2012年以来,不断有“表哥”“房叔”等腐败官员在网上被曝光,遭到了纪检部门的严肃查处。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网络反腐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网络在暴露腐败案件的同时也存在发表极端言论、晒不雅照、曝光情妇等低俗化丑闻趋势。举报贪官的私人隐私确实能引起网民的大量围观,但其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如何规范网民的举报行为成为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既要保护网民的举报积极性,又要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和社会伦理,这是当前网络反腐制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健全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依法治国置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高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推动网络反腐,要求我们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要求,注重思想领域、制度领域、法律领域以及技术领域的综合治理,把网络反腐中的公民力量激发出来,真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注重舆论导向,为公民参与网络反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伴随着阳光政府、微博问政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网民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网络民主日益渗入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由于缺乏社会舆论的引导,不少网民还缺乏网络反腐的意识,也不知道该如何参与以及怎样利用网络参与反腐败斗争。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就要注重对公民思想领域的积极引导,在全社会培育廉洁公正的文化氛围,鼓励公民利用互联网参与反腐败行动。

首先,要开展廉洁政治的宣传。针对部分公民对网络反腐参与不足的问题,要开展廉洁政治的宣传,弘扬廉洁政府的理念,培养广大网民的政治责任感并激发他们参与网络反腐的热情。

其次,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应及时在网上发布网络反腐的正面舆论和成功案例,并做好释疑解惑和跟踪报道的工作,使正面舆论在网民思想中先入为主,从而有效地防止网民被误导。

再次,要纠正错误言论。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导致网民言论纷繁复杂,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甚至是损害、诋毁网络反腐的言论。党和政府的宣传部门要及时辨析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对于偏激和负面舆论要予以及时而坚决的引导、驳斥和批判,以此来减少负面影响。

(二)注重制度规范,为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提供系统的行为准则

制度具有权威性、长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反腐败需要制度建设,同样,公民参与网络反腐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实践表明,制度的有效执行在于制度的透明。只有通过构建一套透明的网络防腐反腐制度体系,才能有力规范网民的参与行为,保证网民权利的正当使用。

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官方网站,加大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的力度。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网络反腐亦是如此。事实上,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才能为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为此,政府部门要稳步推动信息公开,及时把政务公开的内容在官方网站上亮相,为公民参与反腐提供制度的宽阔空间。

其次,要健全网络实名制,实行实名举报“低门槛”。《财经》杂志原副主编罗昌平利用个人实名认证的微博举报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贪污腐败,这是十八大之后网络实名举报的成功案例。网络实名制是举报人身份的透明。普及网络实名制可以更好地规范网民言行,降低网络造谣和诽谤的可能性,有利于塑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积极推广网民实名举报,也有利于实名举报者的问题得到及时答复和解决。

其三,要健全举报人的保护制度,为实名举报撑起“保护伞”。网络实名制可能会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一定的风险,也可能会引发网络攻击。学者何增科认为“有必要制定和实施《举报人和证人保护法》,对于泄露举报人身份的行为和打击报复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在举报人和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时提供安全保护。”因此,纪检监察机关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对网民的实名举报予以全方位保护,并坚决查处打击报复等违法行为。

其四,立法规范网络服务部门的权利和义务。网络服务部门在网络信息传送时处于枢纽地位,在实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沟通功能。为保证公民网络反腐败的政治参与,应当立法规定网络服务部门对于信息发布者在网络上发表的信息有审查的义务,防止侵权行为。

其五,建立诚信制度规范网民的言行。2011年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网络社会征信网”,在该网站输入网站域名或网民ID就可查到要搜索的网站或网民的诚信度。广泛普及“网络社会征信网”,将网民的网络行为放到其个人的征信记录中,形成网上诚信档案,有助于规范网民的行为。

最后,对网络造谣、诽谤等违法行为加大依法惩处力度。网络造谣及诽谤行为具有炒作性、攻击性、宣泄性等不良特性,不仅会损害公民权益,而且直接危及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必要制定反网络犯罪法,对网上造谣、诽谤等多发性违法行为予以及时的处罚。

(三)注重技术创新,为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提供有力的物资支持

从“表哥”“房叔”到刘铁男、李春城等一系列大案要案的查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这一新的反腐工具,反腐败斗争中的公民参与热情也重新被激发出来。网络反腐可以弥补法制建设和道德规范方面的缺失,但自身的技术瓶颈则需要大胆推进技术创新。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激发网络的正能量。事物有正面效应,也必然存在负面影响。推动网络反腐,我们既要不断拓展网络反腐技术的形式和范围,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同时又要预防网络反腐败带来的负面效应。激发网络反腐败的正能量,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创新,来遏制网络的负面效应。

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开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与管理的技术系统,深入发掘网络信息的内容和价值,对众多的信息去伪存真,为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再次,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官民之间的互动关系。互联网理应是官民沟通的畅通平台。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普遍开设领导信箱、网上信访等专门的信访举报信箱,也可以构建网上直接受理公民举报、投诉、建言的网络体系。这样,党员干部与网民就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为公民参与反腐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渠道保障。

参考文献:

[1]叶笃初.中共党建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3]李传军.公民参与视角下的网络反腐研究[J].电子政务,2014(1).

[4]李显峰.网络反腐5年曝39案 三成涉性丑闻微博成前沿阵地[N].京华时报,2012-12-12.

[5]罗旭.近七成网民希望通过网络参与反腐,多数选择匿名[EB/OL].http://npc.people.com.cn/n/2013/0220/c14576-20538291.html.

[6]胡杨.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路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1).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13-11-12.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反腐  反腐词条  对策  对策词条  公民  公民词条  参与  参与词条  及其  及其词条  
智库

 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探析

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 “互联网金融”尚未成为一个有着明确内涵与外延的正式概念,而是泛指各种以互联网为手段或平台并在形态结构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有别于网下现实环境中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