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我国教育事业将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着眼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增强。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三步走”的历史进程。第一步,世纪之交,总体小康顺利实现;第二步,2020年,建党百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第三步,2050年,建国百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大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2020年前教育改革发展勾画了基本方向,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三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五大导向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办学方向问题、发展动力问题、结构优化问题、发展平衡性问题、基础条件问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以促进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与三中全会的总目标一致,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综观改革与法治,就像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在此背景下,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也将开拓新的局面。
站在“十三五”时期开端,回顾“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面,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坚定地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据2014年统计,全国幼儿园儿童数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前六年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创92.6%新高,只要“控辍保学”工作到位,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应可如期达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6.5%,超过基本普及水平的基线,2020年超过90%应无大的问题。高等教育宽口径在学规模3559万人,提前六年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40%毛入学率目标可望提前实现。学历继续教育稳定性相对较好,非学历继续教育还不够稳定。民办教育占比呈现新的格局,总计17%,每5个大学生中有1个在民办高校念书,中小学占7%-10%,幼儿园占53%。同期,教育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全面展开,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有了突破。教育开放不断扩大。总的来看,过去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为“十三五”时期迈上新的台阶打下了较好基础。
(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要求,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统领“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对未来五年提高教育质量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我体会到,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总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亮点。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着眼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增强。
这是在明确“培养什么人”的办学方向基础上,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定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已经纳入2015年底新修订的《教育法》第六条。按照《建议》的要求,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将其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连接到一起,同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方面紧密结合。这应是每一所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担当,不仅大中小学不同学段需要纵向衔接,学校教育也要与家庭教育、职场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等横向沟通,尽快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
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把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放在突出位置。
根据《建议》的部署,多措并举促进教育公平仍是重中之重,重点是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这就要求我们要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仗,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力配合国家脱贫攻坚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到普通高中渐进式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办好特殊教育;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到每个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当然,促进教育公平,还有非公共资源配置规则的公平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社会多样化教育服务需求不可能由政府完全直接提供,而是需要坚持政府确保公共教育公平、多方筹措非公共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不择校,给民办校留出择校空间,非义务教育多样化发展。在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多样化上还有很大潜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如何形成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尚存在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
提高教育质量,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侧重点,越来越具有混搭的特征,目的在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建议》强调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三个层面都涉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比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全球教育界共同的规律性认识,若没有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性、专业性、技能型、应用型等人才培养,很难想象,关在校园内的职教高教能办成什么样子。其实,不同职业院校都有条件创建国际国内一流,即使是学术研究型大学也要开展与企业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重新审视新中国的教育结构体系框架,可以发现一个重大变化: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新学制图,1995年《教育法》作了文字描述性的规定,始终没有再发官方的学制图。2014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资社保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委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公布一张新的教育体系示意图,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勾连起来,重点是义务教育后分流,既有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和中职,也有对普通本科、专科层次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确认,再往上的研究生阶段,分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各条渠道之间还可以双向衔接,而且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培训、进修、深造与之也有连接。实际上,拓宽学习者成长成才的通道,就是要办让人民群众感觉有用的教育,这对民办教育而言,也是可以精耕细作的田地。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增强制度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建议》首次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也就是类似“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制度。这一制度建设,前有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打基础、作铺垫,后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依托,旨在面向国民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客观需求,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进入教育培训领域,我们越来越感到出现了两个“三角形”叠加,“正三角形”是大家熟悉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学历教育体系,“倒三角形”是非正规、非学历教育乃至非正式学习,多以社会化、市场化机制运作。在“互联网+”时代,正规学校制度中的考招制度改革,肯定要同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学习发生关系;相应地,多种学习成果的累计认定转换也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探索形成覆盖全民、伴随终身,记录所有学历和非学历信息,衔接学籍信息和学分银行的个人学习档案,统一纳入公民基本身份信息管理,今后教育与学习必将“面目全非”。
提高教育质量,必然面对社会需求类型与资源供给方式之间的关系调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最重要理念创新,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四中全会文件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是行政权责法定、行为边界清晰、守法诚信的政府。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多样化教育服务,意味着教育服务将从纯公益到纯营利之间存在一个“光谱”,准公益、半公益、非营利、微营利等分散其间,逐渐具备合法性,成为教育服务业的新常态。因为教育服务需求属性已经分化,世界银行长期就是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两分法”,中国在新世纪以来采取的是“三分法”,在非公共服务之外,把公共服务再切分为基本与非基本,由此牵引教育供给方式的创新,关键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此,《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是强化政府依法担负的责任,同时,还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关键是精准锁定用户需求。民办教育可以有提供慈善性教育服务、基本或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非公共教育服务的多条路径,公共财政有区别地选择购买、资助和补贴。其中,非义务教育是多种服务并存、融合、竞争的平台,用户需求将成为一切服务供给模式生存发展的基石。
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周年纪念活动的视频贺词,“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为此,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与学习,应该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将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法治为保障,深度融入国家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力资本配置优化,不断推动国民素质显著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