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联盟是一个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入而组建的一个超国家联盟。联盟设计分四步走:第一步是在成员国之间首先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欧亚经济共同体,之后,在其框架内建立由各成员国组成的关税同盟,第三步是建立统一经济空间,再由统一经济空间发展为欧亚经济联盟,最终目标是建立欧亚联盟。欧亚联盟这个概念首次是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4年提出的,2011年10月,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再次提出,并开始着手推动实施,引发关注,被视为俄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战略方向。在俄罗斯构想的欧亚联盟战略中,欧洲部分除了俄罗斯西部与白俄罗斯之外,乌克兰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入欧亚联盟还是选择欧盟成为2013年乌克兰的一个两难选题,并引发了乌克兰危机。如今乌克兰局势稍有稳定,欧亚联盟的先前阶段——欧亚经济联盟也已运行,但是欧亚联盟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乌克兰局势如何发展仍难预测。
一、欧亚联盟战略的提出与具体实施
欧亚联盟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当代才出现,不过,作为一种地缘政治战略,却不是新出现的思想。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早就有过“欧亚主义”这一地缘政治主张。自19世纪中期以后征服中亚广大地区以及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主要从中国)获得大片土地,使得俄罗斯的“亚洲元素”越来越多,以至于近代以来的俄罗斯一直“在东西方之间摇摆”,对外政策的“向东”“向西”问题也时不时成为一种战略选择上的“纠结”。1991年苏联解体,使得沙皇俄国时代就拥有的欧洲部分和亚洲地区,尤其是中亚的大部分“属地”成为独立国家,俄罗斯的版图一夕之间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尽管由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松散的联盟,无法有效地将各个国家组织起来,也难以控制各国的离心倾向。尤其当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力量的竞争时,各个国家间内部明争暗斗,更使得独联体徒有虚名。由于苏联解体,其原来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在经济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的限制,使得独联体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活动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将大家凝聚在一起。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自1993年开始通过加强经济贸易关系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积极推动后苏联空间各国的合作。但实践证明,包括独联体在内,在后苏联空间建立的各种地区性或国家间组织,都难以承担将地区内各个国家“整合”到一起的重任。而欧盟的扩大,北约向东逼近,又使得俄罗斯面临越来越大的军事、经济压力。因此,当俄罗斯的国力提升时,组建一种新型跨国家组织,有效地将后苏联空间整合到一起,就成为他的一个战略选择。
当然,作为一个国际政治中的专业用语,欧亚联盟一词最早不是由俄罗斯领导人提出的,不过,纳扎尔巴耶夫的这个倡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头十年间,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反响,直到普京正式提出,才引起广泛关注。这也说明,只有俄罗斯才有能力推动这个跨国家组织的建立与实施。当然,还在普京正式提出前,有关这个覆盖欧亚大陆中心区的联盟构想与理论论证,实际上就已经在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学者中间展开。
苏联解体之初,在俄罗斯,对有关独联体国家的“后苏联空间”一体化研究就有一些讨论,进入新世纪后,各种讨论更加热烈。在俄罗斯的《经济问题》、《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中的俄罗斯》等杂志以及哈萨克斯坦的俄语杂志《俄罗斯与新欧亚国家》、《欧亚经济一体化》杂志上,都有学者对后苏联空间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在俄罗斯科学院所属的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以及莫斯科大学、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等研究机构和大学中,都有专门研究后苏联空间一体化的机构或者部门。1996年在莫斯科还成立了一个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独联体国家研究所,专门从事一系列政治预测与经济分析。这些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后苏联空间内一体化的经济研究;后苏联一体化空间内各国的协调发展,在关税以及货币同盟等方面吸取欧盟经验并加以仿效,争取形成一个具有欧亚特色的超国家机构。在具体研究成果上,既有论述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欧亚经济一体化关系的理论成果,也有对后苏联空间存在的区位主义与国家间差异的分析以及对独联体地区与国家间贸易经济关系、后苏联空间内各国经济政策的研究等成果。当然,在早期,这些成果多以独联体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在对策建议上多以整合地区经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要方向,并且在后来逐渐形成一个新思路,即建立一个新的“联盟”形式的超国家组织。这些论证为普京系统地提出欧亚联盟主张并推动实施这一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不止于“纸上谈兵”,在实践上,后苏联空间内的合作早已展开。苏联时代建立起来的国内各地区经济分工以及原有的相互补充的经济关系,使得原苏联加盟共和国间的经济来往并没能因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而割断。尤其是作为苏联时代几个大的加盟共和国,如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之间,始终因能源供应、地区经济分工与合作等存在紧密的经济关系。正因如此,俄白哈等国在苏联解体不久就开始倡导独联体自由贸易区,以期通过自由贸易区加强各国间经济关系,包括货币自由兑换,建立共同能源市场,实现商品和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2007年10月俄白哈三国签署了《关税同盟条约》,两年后签署了《关税同盟海关法典》,2010年1月1日,俄白哈三国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建立关税同盟,同年7月三国实现对外关税统一,各国实行统一关税税率、关税限额使用机制、优惠和特惠体系以及统一的对第三国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的商品清单。在此基础上,自2011年7月1日起,俄白哈三国正式取消相互之间的海关检查,实行统一关税、统一税法。三国关税同盟的建立,开启了独联体内国家间局部经济统一时代。
2010年12月,俄白哈三国在莫斯科宣布,要致力于建立欧亚经济空间。2011年11月1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欧亚经济一体化宣言》和《欧亚经济委员会工作条例》,从组织形式、工作细则等方面对欧亚经济一体化做了具体规定,标志着俄罗斯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实施阶段。2012年1月1日,三国启动统一经济空间,俄白哈三国由关税同盟正式过渡到统一经济空间。负责三国一体化进程的超国家机构——欧亚经济委员会也开始投入运行。欧亚经济委员会是欧亚经济空间的一个“超国家机构”,是仿照欧盟委员会建立的,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运作,总部设在莫斯科。三国各派出一位副总理负责领导委员会。此外,每个国家还将派出3人以上的代表处理日常事务。委员会由多个部门组成,有制定关税政策、竞争规则、能源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领域的决策权。此外,委员会也涉及政府招标和移民控制领域。至此,俄罗斯主导的原苏联地区“统一经济空间”已具雏形,它对该地区日后建立共同市场和统一货币空间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2012年12月5日,在土库曼斯坦举行的独联体首脑峰会上,11位与会首脑签署了“货币一体化”协议。不过,这只是为了使相互之间的贸易更快捷,“这次货币一体化,在操作上虽然只是本币结算,并不是发行类似欧元的单一货币,但会让独联体国家内部的贸易结算更加方便”,俄罗斯独联体研究所副所长扎拉欣说。2013年是独联体国家“生态文化和环境保护年”。随着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摩尔多瓦等国家对独联体自贸区协议的陆续批准,2013年,独联体自贸区协议正式生效。在此之前,独联体内部国家签署的多是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
2014年5月29日,负责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一体化进程的欧亚经济委员会最高理事会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根据条约,欧亚经济联盟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到2025年俄白哈三国将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终极目标是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经济联盟,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欧亚统一市场。2014年10月10日亚美尼亚加入,2015年吉尔吉斯斯坦加入。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已按照原有计划设想正常运转。不过,“乌克兰危机”增加了欧亚经济联盟面临的困难。
二、乌克兰的艰难选择
在前述欧亚联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少有乌克兰的正式介入:乌克兰既没有加入关税同盟,也没有正式加入独联体统一经济空间。至少在目前,无论是理论提出还是具体实施,欧亚联盟与乌克兰的关系看起来都很远。在经历“乌克兰危机”的情况下,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因此,以后乌克兰加入欧亚联盟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过,无论是在独联体中,还是在俄罗斯研究者的理论探讨中,乌克兰对于欧亚联盟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分工以及地缘政治战略上,乌克兰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苏联时代,作为联盟成立时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乌克兰在联盟中始终具有特殊地位。如果把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以及经济实力综合起来考虑,乌克兰在各加盟共和国中位居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其领土有几次变更:1939年西乌克兰并入,1940年北布哥维纳并入,1945年外喀尔巴阡州并入,1954年,为庆祝乌克兰“并入”俄罗斯300周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作为俄罗斯人民的礼物赠给了乌克兰人民,至此,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面积达到60.37万平方千米,按照地域面积,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位列第三(在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之后);到1986年1月1日,乌克兰人口有5100万,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位列第二。苏联解体时乌克兰人口达到5200万。在可耕地面积、森林资源、水资源、煤矿、有色金属的储存量上,乌克兰都有一定的优势。在电能、钢材、铁矿石、化纤、机床、大型交通运输工具、造纸、皮革以及制糖等重要工业生产指标上,乌克兰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的排名都比较靠前。在农业方面,乌克兰更被称为苏联的“粮仓”,其粮食生产与加工、肉类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各加盟共和国中都处于前列。乌克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普及程度虽然不如波罗的海三国,但与其他加盟共和国相比还是较高的。可以说,由于地理环境上的优势,加上乌克兰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苏联解体前,乌克兰的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当然,由于自身资源条件所限以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分工,乌克兰与其他加盟共和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也需要互补,如在石油、天然气方面对俄罗斯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在金属加工、大型运输设备、飞机制造等领域与俄罗斯的生产企业需要分工合作,而联盟中其他共和国对乌克兰的农产品、机械设备等也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苏联解体前在别洛韦日白、俄、乌三国领导人经过密谋“文明离婚”,和平分割了苏联遗产,但是,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早已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人文关系却不可能一下子分割开来。
乌克兰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其在欧洲中心的地缘战略地位,使得欧亚联盟战略不可能忽略他的存在。还在欧亚联盟战略正式提出之前,俄罗斯与乌克兰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乌克兰加入欧亚联盟的可能性以及加入欧亚联盟给乌克兰经济可能带来的“好处”。一个由俄罗斯、乌克兰以及欧亚发展银行三方学者组成的研究队伍在2012年曾对乌克兰与欧亚联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乌克兰在加入欧亚联盟情况下,到2030年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尽管其中的一些情况因乌克兰危机而改变,甚至有些情形几乎完全不可能出现了,但是,其中对乌克兰在后苏联经济空间中的地位以及其经济条件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乌克兰又是在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之一,他原本就比较西化。乌克兰之所以与欧亚联盟战略保持距离,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他有更好的选择——加入欧盟。尽管客观上对独联体其他国家在经济关系上有一定依赖,但是加入欧盟可能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还可以摆脱俄罗斯的制约,实现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面临选择,乌克兰出现了“亲俄派”与“亲西方派”在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上的巨大分歧,乌克兰始终不能对加入欧盟与加入欧亚联盟做出明确决断。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论证欧亚联盟的可行性时,乌克兰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单独的”话题。还在2012年,学者们对乌克兰与欧亚联盟的关系就提出了几种可能情形的预测:第一种情形是俄白哈组建关税同盟和共同经济空间,乌克兰不加入,也不加入独联体自由贸易区;第二种情形是乌克兰得到豁免,在个别领域加入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如能源、农业和冶金;第三种情形是乌克兰加入欧洲自由贸易区,同时在独联体自由贸易区被各国采取贸易保护限制;第四种情形是乌克兰像俄、白、哈一样,加入独联体统一经济空间。第四种情形有时间限定,就是乌克兰在2013年底前要对是否加入欧盟做出明确答复。实际上,在这之前,乌克兰基本上是处于第二种情形中,即在能源、农业和冶金等领域对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其他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但同时又在申请加入欧盟。对他来说,最好的情形或许是既加入欧盟,享受欧盟的一些优惠待遇,同时又保持与独联体自贸区的经济关系。这样,乌克兰就既可以保证自己在农产品、冶金领域的出口优势,又能得到低价的俄罗斯能源。而当这两个选项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亚努科维奇政府艰难地做出了暂缓加入欧盟进程的决策,结果引发了大规模民众抗议,进而演变成一场引发全球关注的政治危机。
有俄罗斯研究者曾分析指出,在早期(2013年12月1日以前)乌克兰的抗议者中,人数比较多的群体是青年人,并且是大学生,他们之所以参加抗议活动,就是因为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到其他欧盟国家工作,因为,在乌克兰工作机会很少,个人很难发展。确切地说,他们是因为对失业不满而参加抗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乌克兰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民众的情绪。2014年2月22日,亚努科维奇被赶下政坛,局势似乎已经毫无疑问转向由“亲西方派”来主导。不过,随后因克里米亚地区以及东乌克兰地区的“独立”,在乌克兰引发了一场更大的危机,那就是国家会不会分裂,乌克兰的“内战”会不会引发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国家间军事对抗,还有美国与欧盟的介入,会不会引起欧洲的地区战争,甚至于还有人预言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战争,等等。这一切使得乌克兰陷入了持续一年多的危机状态。最终,克里米亚独立,东部的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州组成共和国,乌克兰实际上被分裂了。
三、欧亚联盟的未来发展趋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时好时坏。总体来说,在库奇马担任总统时期,双方的矛盾处于“隐性”状态,而在尤先科担任总统时,双方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在2009年上半年时还有所激化,俄罗斯甚至宣布对乌克兰“断气”。不过,后来在双方努力下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2010年上台的亚努科维奇作为“亲俄派”的总统,对俄罗斯的政策基本上以让步为主。正是在他任职时期,乌于2013年8月9日完成独联体国家自由贸易区协议的国内审批程序。俄罗斯也开始正式提出欧亚联盟战略并大力推进。不过,当乌克兰在面临两难选择时,局势发生了重大逆转。2014年是苏联解体以来俄乌关系急剧恶化的一年,也是俄美之间因乌克兰问题几乎再次进入“冷战”状态的一年。而2015年2月初美国开始考虑给乌克兰提供武器,更令人担忧在欧洲中心地区会不会发生一场“代理人的战争”。经过德法领导人的努力,德法俄乌四国领导人在明斯克展开谈判,达成新的《明斯克协议》,乌克兰危机得以暂时化解,用法国总统奥朗德的话说“欧洲可以松一口气了!”根据2015年2月12日达成的新《明斯克协议》,在乌克兰政府军与东部地区民间武装停战后,乌克兰可以从西方获得几百亿美元的贷款,这笔钱最重要的用途,或许就是为那些能耗高的产业“更新换代”,改变乌克兰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自从1991年独立后,乌克兰的经济形势一直不是很好,最近一年多的危机给地区生产带来巨大破坏,加之东部重要工业区顿巴斯煤矿的独立,让本已经十分脆弱的乌克兰经济雪上加霜,乌克兰的经济恢复与生产设备更新和改造都将面临重重困难。有学者曾在2012年预计,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乌克兰的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将由2010—2015年的4.4%降低到2025—2030年的3.6%,这主要是由于乌克兰需要降低能耗,更新设备。同时,农业产值将从4%—5%提高到大约7.4%。不过,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以及持续发酵,已经严重影响了这一本不算很高的产值指标。在失去克里米亚之后,乌克兰又失去了顿巴斯这个重要工业区,即便真正实现了和平,其经济恢复之路也是十分艰难的。
乌克兰与欧盟在2014年6月底签署了联系国协定的经济部分,规定乌克兰将被吸纳入欧盟和自由贸易区。但当年9月12日,欧盟、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在布鲁塞尔达成一致,将乌欧自贸协定的实施日期推迟至2015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2014年12月15日在俄《独立报》上撰文表示,乌克兰通过加入欧盟的联系国协定将严重恶化与俄的关系,俄将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生产者和市场,乌克兰经济将每年遭受至少300亿美元损失。没有乌克兰,欧亚联盟无疑缺少了欧洲元素,所以俄罗斯是一定要努力争取乌克兰的。因此,乌克兰要加入欧盟或者加入北约,都有可能激怒俄罗斯,这是两国关系中一条十分敏感的底线。但如果不能加入欧盟,乌克兰也不可能加入欧亚联盟,至少在当前情况下,乌克兰的领导人不可能选择“东向”。由于历史“积怨”而对苏联形成的“憎恨”或者敌视,加上西方的压力,使得乌克兰始终不能接受欧亚联盟;同时,在经济与军事选择上,他也更倾向于欧盟和北约。目前来看,乌克兰“西去”似乎已经铁心。不过,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存在的经济关系,在能源、农业与机械加工等行业上的互补性,以及俄罗斯石油管道通往欧洲也需要借道乌克兰等问题,双方还需要通过不断协商来加以解决。
目前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自身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尽管欧亚经济联盟在2015年已经宣布开始运行,但是其内部原有问题以及外部消极影响因素不会让它的运行顺利展开。还在普京刚刚提出欧亚联盟战略之初,就有美国政论家评价说,普京是要恢复“苏联帝国”。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一些西方政要以此指责普京的野心,当然,其中也有挑唆俄罗斯与白、哈以及独联体其他国家关系之用意。对此,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有过响应,他表示,成立欧亚经济联盟并非试图恢复苏联,这只是一个经济联盟,不涉及政治。普京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这不是在恢复苏联。
从目前欧亚经济联盟的结构看,各国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是主流。俄、白、哈间在能源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经贸合作,对于后苏联空间来说,可谓“强强联合”,各国间的经济贸易互补,可以在后苏联空间内起到示范作用。当然,由于国力与经济实力所限,各国在金融和投资领域的合作还不是很多,还不具备内部相互投资的力量,投资基本上是从外部吸引。同时,尽管有个别国家提出了统一货币问题,各国间货币已经可以相互流通,但合作并没有上升到统一货币的程度。在2014年4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哈萨克斯坦第一副总理萨金塔耶夫就明确表示,欧亚经济联盟不会采用统一货币,有关各方也没有就统一货币做任何讨论。他还说,欧亚经济联盟是经济联盟,并非政治联盟。在经济联盟内部,每个国家的独立性和主权将得到保护,经济联盟的重要决定将由成员国投票做出。这番话可以视为对欧亚经济联盟“定位”比较准确的表述。
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也有自己的考虑。与乌克兰的情况有些相近的是,白俄罗斯对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能源有很强的依赖,并且,该国的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统一经济空间,有研究者在2012年计算,对统一经济空间(CES)国家的出口占白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同时,白俄罗斯对其他经济体也有一定的依赖。因此,当克里姆林宫2014年8月宣布禁止从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进口肉、鱼、水果、蔬菜和乳制品的时候,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并没有跟进。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这是我们的内部事务。我们需要波兰的苹果……我们需要一些德国美食。”
在政治领域,各国没有结成政治性联盟的表述。纳扎尔巴耶夫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甚至说:“哈萨克斯坦有权退出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不会加入危及本国独立的组织。”也就是说,如果欧亚联盟的活动超出经济范畴,影响到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独立,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出。尽管在遇到国际问题以及地区问题时,俄白哈三国领导人都会相互沟通,通常还会相互配合,比如在乌克兰问题上,两次签署停战协议都在明斯克,由白俄罗斯领导人卢卡申科作为协调者,以至于有人将2015年2月12日的《明斯克协议》称为2014年9月达成协议的“2.0版”。明斯克方面在协调俄罗斯与乌克兰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人所共见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莫斯科与明斯克两方在立场上完全一致。同哈萨克斯坦一样,如果俄罗斯对一些涉及领土、国家利益原则的问题所做出的表述合乎白俄罗斯的立场,卢卡申科会欢迎,如果不符合本国的利益原则,卢卡申科也会像纳扎尔巴耶夫一样站出来表态。
2014年8月,在俄罗斯召开的一次公开会议上,有人问普京总统:拥有大量俄罗斯族裔的哈萨克斯坦以后是否会面临“乌克兰情景”?普京首先赞扬哈萨克斯坦总统非常聪明,然后说,在1991年前“哈萨克斯坦国从未存在过”。他还宣称,自己认为哈萨克斯坦将会留在欧亚经济联盟,因为其民众认识到,“留在所谓的大俄罗斯世界的势力范围内是有利的,大俄罗斯世界是全球文明的一部分”。普京的回答在哈萨克斯坦引起了一定恐慌。实际上,这种担忧从独立之初就存在,随着俄罗斯国力增强、对外政策日趋强硬,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忧虑越来越强烈。近些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改革,以期通过吸引西方投资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哈萨克斯坦与欧盟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并希望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哈萨克斯坦放宽了签证要求,削减了官僚程序,并向外国大型投资者提供补贴。哈萨克斯坦在经济上的多向努力说明,其在尽力避免对俄罗斯过多依赖。这也反映出,各方在政治性结盟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
不过,普京推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这是由普京对苏联大国地位的怀念决定的。普京曾将独联体称作“原苏联地区讨论各种问题的重要平台”,他力图通过这个平台,建立起新的超国家联盟——欧亚联盟,并将其作为横贯欧亚两洲的一个由经济一体化转向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承载机构,在后苏联空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合作秩序。苏联时期的疆土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广大的,如果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能够恢复苏联疆域,那么他堪称大帝,可以与彼得大帝以及俄国历史上其他开疆拓土的大帝并称。不过,要在苏联解体不到30年后、在俄罗斯经济实力与国力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恢复苏联帝国,无疑是不可能的,普京也有过这样的表述:“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毕竟“帝国”时代的俄罗斯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从地缘战略上讲,建立一个可以与欧盟并驾齐驱的欧亚联盟,对于俄罗斯巩固其国际地位,巩固地缘优势,无疑都是有好处的。因此,无论乌克兰是否加入,只要有可能,俄罗斯一定会将欧亚联盟战略向前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