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走出去,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在世界的影响,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根据《中国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卷》,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幅增加,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哲学社科领域论文和书籍在海外发表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各类媒体海外布局加快,汉语在海外传播势头迅猛。此外,一些企业如大连万达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凤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量收购海外文化资产,一些高校也开始在海外合作办学。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世界上文化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据文化部数据显示,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我国仅为4%,位列第五。虽然文化市场份额不能完全和准确地反映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但多少说明我国文化影响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很不匹配,离国人的期待还相差甚远。
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有5000年文化底蕴的大国,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文化影响力上却只能同韩国这样一个中等国家比肩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我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二是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时,对调动民间积极性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措施还有待跟上。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文化走出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文化走出去主要是政府的事,只要政府重视并有所作为就行了;二是认为文化走出去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投入,只要钱投够了文化就走出去了;三是认为文化走出去是单向的,就是对外输出文化。
之所以说它们是误区,是因为:首先,尽管政府是否重视很重要,但政府的资源和人力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不少国家的人对他国政府在本国推动的事情抱有戒心,常常是政府推动的力度越大,反弹也越大。最近几年一些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遭遇就是例子。较政府而言,民间有资源也有人,而且容易为他国人所接受。所以,文化走出去调动民间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其次,投入的确很重要,没有钱很多事情办不成,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在文化走出去问题上,如果没有好的文化产品和传播能力,就无法产生期待的效果。这些年,我们在对外传播方面投入巨大,但效果与期待差距似乎也越来越大。
最后,文化走出去要想产生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所以,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活动。
总之,我认为,有效推动文化走出去需要我们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
其次,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对调动民间积极性和发挥民间作用做得还很不够。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媒体在海外发展,无论是友好年活动还是并购海外文化资产,很多都是政府部门直接操办。这种做法不仅成本高,而且不利于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甚至还会挫伤民间的积极性。
以孔子学院为例,汉语教学是其重要工作内容,为此每年需投入大量经费。但据海外华人反映,孔子学院这样做只是替代了当地华人一直在做的事情,使得他们长期经营的汉语学校难以维系!如果孔子学院自己不教汉语,而是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帮助这些华人办的汉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必然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最后,现在的一些规定和做法不利于文化走出去。比如说,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老师出国交流,包括孔子学院的老师出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如必需用因公护照、每次出国都要报批、要提前几个月申请等。据说有的单位甚至规定老师一年最多出国几次,每次最多几天,把老师当官员一样管理。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既不利于科技创新,也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首先人要能方便地走出去,如果人都难出去,我们怎么能确保把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
基于上述情况,我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重视调动和发挥民间的积极性,重视打造文化产品和改进传播方式,重视中外交流和互动。
二、采取具体和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从事文化走出去的活动,民间能办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再办了,把有限的资源用来鼓励和支持那些符合国家政策需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上。
三、改革现有的出国管理规定,使之方便国人走出去。允许广大教育、科技和文化工作者使用因私护照出国(工作性质特殊的人除外),简化审批程序,同时下放权力,让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出国问题。
相信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我们文化走出去一定能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注:本文系作者在2016年全国政协民盟、农工组联组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