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校参与高新区文化建设路径

全球最早设立和最有影响的高新区当属硅谷,它早期是斯坦福大学工业园,以后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电子工业集聚地,在促进斯坦福大学发展和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促使各界普遍关注高校高新区的合作关系,认为高新区必须邻近高等教育设施,而科学厂商与高校间的互动关系也被视为高新区的首要特征。我国在高新区建设中,一贯重视引进高校资源,不少高新区选址于大学周边或与大学城同步建设,从而为促进高校高新区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地理上的邻近却未必能促进创新文化的合作建设,而由于缺乏共同的创新文化理念,又常常阻碍了高水平的合作创新或创新成果产业化。因此,无论是为提升合作创新或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效率,高新区都有必要与高校合作推动创新文化的提升,从而成为创新的“粘滞区域”。

创新文化建设是高校高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

高新区高校的地理邻近,为高素质人才集聚和创新文化的培育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国内对高校高新区合作的研究,大多关注产学研一体化以及“三区联动”,较多考察技术创新绩效方面的指标,从而使合作目标聚焦于具体的、显性的、甚至是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较少关心更具深远影响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建设,合作成果的宣传也因此主要停留在显性化的政绩层面,很难深入人心。而国外不少成功的高新区,则更为强调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方式,从而成为特定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粘滞区域,这就更多显现出合作建设创新文化的独特价值。不少研究表明,创新文化是高新区促进知识溢出和增强创新根植性的重要基础,它有助于增进高新区(包括周边高校)内的非正式交流,从而比偶然的合作创新更有助于提升高新区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刺激大多数主体形成立足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价值追求,从而达成诚信合作的交往氛围,甚至独特的产业空气。这不仅能降低解决技术问题的信息成本,形成“信息的粘滞”和“组织内部的知识粘滞”,还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而高新区要形成这种氛围,就不仅要集聚高素质人才,更要激发他们立足高新区发展的自觉性,从而以普遍较强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知识吸收能力,提升高新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效率。高新区高校的地理邻近,则为高素质人才集聚和创新文化的培育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高校参与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

如果学生群体对高新区的认同水平较低,很可能就是高校高新区合作联系不足的表现,也说明高校文化对高新区文化的影响有限。

高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早在洪堡时期,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就被视为大学最精华的办学原则,科学研究已被视为培养完人“天然合适的材料”,而大学则要“尊重科学及其自由的生命力,以不受限制的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科学修养、独立思想、理智和道德的青年”,这就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教育原则。以后,克拉克·克尔又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强调现代大学需要在创新成果应用和实践人才培养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由此,高校求真求知和服务社会的文化传统以及人力资本集聚的优势都能为高新区的创新文化建设注入积极元素。

高校的文化传统看,不仅从洪堡时期开始,探索未知世界的理念便开始成为众多高校的办学目标,这有助于孕育创新文化的许多理念;同时,具有实用主义传统的高校也为科技创业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典型的,如斯坦福大学务实、创业的办学理念正是硅谷成长的文化土壤,其首任校长“不因袭任何传统……路标都是指向前方的”教诲,不仅包含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价值观,更有助于营造鼓励创新、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这都成为以后硅谷文化的重要源泉。北京中关村海淀园的发展也受益于周边大学深厚的文化传统。正是由于学者对科学、民主、自由的坚守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中关村才能克服起步阶段思想和体制方面的重重阻碍;而与国外大学的紧密联系也为以后中关村的发展注入了许多国际化的元素;而同学、校友之间的信誉和非正式承诺,更成为中关村诚信文化塑造的基石。由此可见,大学长期积累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很可能成为高新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在要素优势方面,高校不仅是高层次人才比例很高的地方,更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因此,可以为高新区的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本的支持。高校教师作为现代知识的重要传承者和创造者,高校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素养的未来知识精英,不仅能以其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分享人类创造的知识成果,更分享着追求真理、合作求知的价值理念,并由此构建起对创新文化的深度认同。如果能通过有效的合作,推动高校师生活跃于高新区研发创业的各类平台,就能使高校师生的创新追求更好地植入高新区的价值系统。而由于高新区从业人员大多在高校有同学、校友,因此,促进高校高新区的人才交流并非难事,关键要突破高新区和校区之间的“围墙”。

事实上,周边高校的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本都应该成为高新区创新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但真正发挥高校高新区文化建设中的潜在价值关键还要以高校师生对高新区的认同感为基础。对高新区的认同是一种地方认同,也就是相关主体在与地方的长期交互作用中对特定地方产生的归属感。这会促使相关主体将自己描述为特定地方的人,不仅由此获得安全、舒适感,更能自觉为特定地方奉献、创造。我国不少高新区都与大学城毗邻或引入了相关高校,许多高校师生也因此学习、工作、生活在高新区及周边地区,完全有机会通过长期接触形成对高新区的深度认同。但另一方面,较强的地方认同还需要以利益和情感上的紧密联系为基础,如果只是寄居在特定的空间,并未与之建立复杂的社会联系,那么还是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地方认同。在邻近高新区高校中,学生群体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接触高新区的地理环境,同时,他们年轻、开放、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只要与高新区有利益和情感联系,就可能形成高水平的认同。而如果学生群体对高新区的认同水平较低,很可能就是高校高新区合作联系不足的表现,也说明高校文化对高新区文化的影响有限。

上海高新区周边高校学生对高新区的认同状况

受访高校学生虽然关心高新区发展,但对高新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明显较低。

上海是我国高校和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密集的地方,高校高新区的合作联系对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具有重要价值。上海的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周边都有高校资源。其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核心园(以下简称张江)自1992年开始建设以来,引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等高校资源;而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紫竹)则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二期和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同步规划建设。虽然两个高新区在建设历程和发展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已形成高校高新区的地理邻近关系,两个高新区与周边高校的合作也常见诸报端。为了解周边高校参与高新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我和我的研究生近期调研了相关高校学生对高新区的认同水平。调研采用问卷结合深度访谈的方法,问卷主要考察受访高校学生是否关心、了解所在高新区以及与高新区的情感联系,而访谈则通过开放性问答以了解受访者与高新区的接触渠道及优化建议。考虑到研究生对高新区的了解可能更多、更理性,调研在紫竹和张江的高校研究生公寓附近,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各完成100份问卷和20份访谈记录。

问卷统计显示,受访学生对所在高新区都有较多的了解。紫竹和张江分别有63%和52%的受访者感受到周边高科技企业集聚的氛围,而认为周边适合普通务工者就业的分别只有9%和6%;高科技、高端被两个高新区周边的半数受访者视为最能描述周边特点的词汇,接下来依次是年轻有朝气、人气不足和重视创新,可见受访者并不满意高新区的创新文化;但分别有53%和48%的紫竹和张江受访者认为高新区的文化建设很重要,不过了解高新区文化活动或文化设施的受访学生均不超过10%,同时,分别有22%和24%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高新区文化建设与创新文化无关。由此可见,受访高校学生虽然关心高新区发展,但对高新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明显较低。

问卷还显示,受访学生缺少对高新区的情感联系。在紫竹和张江分别有48%和52%的受访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是“高新区的一分子”,分别只有6%和24%的愿意将高新区视为“自己的家”。而听到外人对高新区的赞扬,紫竹和张江分别仅有9%和10%的受访者感到自豪,表示“与己无关”的分别有32%和50%;而听到对高新区的批评,表示“与己无关”的也分别占到48%和40%,分别只有27%和30%的表示会“纠正对方的误解”;表示愿意在周边长期发展的受访者比例在紫竹和张江分别为10%和12%。而从访谈记录看,虽然身处高新区,但大多数受访学生只愿意把校园当作“可能的家”。

总的看来,周边高校学生对上海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认同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尽管他们并不缺少对高新区的浅层次的认识,但却缺乏深度的情感依恋。访谈记录显示,周边高校学生能真正进入高新区参观实习的机会很少。例如,仅有12%的受访者有过在紫竹实习的经历,不少学生希望“高新区能更多地与学生互动、沟通,比如开一些创业类的讲座,或者开展一些宣讲会、招聘会等,而不只是与学校有大的合作项目”。这也表明高校高新区之间的合作并没有设计的那么完美,而鲜有学生打算在高新区长期发展则反映出高校高新区培养后备人才的作用不明显。

推动高校参与高新区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也可与高新区管委会或企业合作推动人才培训课程或项目,从而为高校高新区青年创造更多共同学习或者合作创新创业的机会。

高新区高校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创新文化建设也应成为高校高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但从对上海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周边高校学生的调研看,受访者普遍与高新区缺乏密切的利益关系,也缺乏对高新区的深度认同,这与他们少有机会参与高新区活动有关。而人员流动的不足,不仅使高校的优良文化传统难以渗入高新区,同时也抑制了高校高新区发展储备人才的功能。这也表明,形式上高校高新区的地理邻近并不能自发地促进两者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的合作。为此,建议高新区高新区企业经常组织面向周边高校师生的开放日活动,并在高新区公共空间建设面向员工和高校师生的休闲娱乐设施,从而鼓励和引导更多师生走进高新区、了解高新区、爱上高新区;而高校也可以主动和高新区管委会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交流,经常联合组织各类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教育活动,并向高新区员工逐步、有序地开放校园文化娱乐设施,欢迎他们实地感受校园文化,这将在促进双方人员日常生活互动的过程中增进高校师生对高新区的认同。在此基础上,高新区还要真正用好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参与合作研发和科研实习的机会,而高校也可与高新区管委会或企业合作推动人才培训课程或项目,从而为高校高新区青年创造更多共同学习或者合作创新创业的机会。在高校师生和高新区员工频繁、近距离和互信的交流过程中,高校的创新文化传统能更好地植入高新区人的价值理念,而由此培养的后备人才也能更好地适应高新区健康发展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增进高校科研与育人的深度融合,也能对高新区的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建设发挥更长远的积极影响。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170)阶段性成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高校参与高新区文化建设路径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词条  高新区  高新区词条  路径  路径词条  参与  参与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  
智库

 低生育率下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近日,由中国人口学会青年学者专业委员会、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和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低生育率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围...(展开)

智库

 专车管制:一个简政放权的反例

在民众该怎么出行的问题上,中国的政府主管部门开始用法规的方式表态。在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先后对“专车”发声之后,交通运输部也将对专车立规。据媒体报道,全国性的“约租...(展开)

智库

 中美应建立和平竞争的国际秩序

中美首脑会谈平稳结束,双方承诺要进行多种合作。这次峰会表明,中美共同建立一个和平竞争的国际秩序是可能的。国际秩序问题的核心是国际权力再分配,而国际权力的再分配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