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电影狂欢背后的怪圈和悖论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无论是票房、观影人次,还是其他各种数据,都在不断创新高,可以说这一年中国电影是在兴奋乃至亢奋中度过的。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2015年影院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31627块。全国影院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已基本实现。

中国电影票房的高速乃至超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种支持电影的若干政策所发挥的综合效应。特别是国家支持影院建设的政策措施,使得银幕数较长时期保持了每天十多块乃至二十多块的增长。从观众层面而言,观影人次、特别是忠诚度较高的群体观影频次的增加,首先与中国社会中产阶层的稳定增长相吻合,中国稳定而又迅速增长的中产阶层为中国电影票房增长准备了最大的观众群体;其次,三四线城市多厅影院的建设,使得“小镇青年”对中国电影票房的贡献不断扩大,有效拓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空间和容量;第三,中国经济艰难转型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电影需求、电影消费的“口红效应”。笔者预计,中国电影市场由于起点较低,城镇化不断拓展,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电影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同质化、单一化,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性需求,中国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依旧不足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喜剧片成为了最卖座的类型片,表现极其抢眼,不管是票房还是平均观影人次,已经连续多年在主要类型片中拔得头筹,市场热度持续性升温。2015年《澳门风云2》《煎饼侠》《港囧》《夏洛特烦恼》都是“十亿级”票房的喜剧片,包括迄今为止国产影片票房冠军的《捉妖记》也是具有强烈喜剧元素的影片。然而,青春片的热门及其式微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前两年,因青春片票房火爆,不少电影公司不顾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和资源而大干快上青春片,希冀能够尽快在火热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于是乎,“出国”“车祸”“堕胎”的老三样情节,从《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再到《既然青春留不住》《年少轻狂》,观众们逐渐开始有了审美疲劳乃至审美反感。如果喜剧片创作和生产不能深入对现实人生、人性有所观察、思考和表达,不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而是简单地按照娱乐需求进行“配方式生产”,那么就有可能重蹈青春片的覆辙。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超速度发展,主要还是依靠电影投资及其规模的增长。而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现代电影市场体系、现代电影产业体系、现代电影传播体系所需要的电影专业化公司及其配套,电影创意及其创意的实现手段,电影项目开发及其深加工能力,电影衍生品、后产品运营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无法回避的短板。中国电影不仅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反而应该有更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和反复思考:为什么中国电影如此高速发展,但却面临着来越激烈的批评乃至指责?一言以蔽之,就是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电影市场层面,同质化、单一化,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性需求,过度追求票房指标和经济效益。尽管中国电影国内市场规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是,美国电影海外市场规模及其传播力、影响力,依然是目前中国电影无法企及的。

中国电影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一直伴随着与好莱坞电影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关系。尽管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的份额情况比较乐观,但即将到来的2017仍然是中国电影的大考乃至大限。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迅速做大做强电影市场,特别是迅速增强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与好莱坞电影长期博弈的主动权。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着极其艰难的转型,需要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并且引领和推动经济转型。而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或许更应该发挥先导性、引领性、示范性作用。在国家战略层面,电影还担负着更多的对外文化传播责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或许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如何打破中国电影的怪圈和悖论

2003年以来,中国电影的产值以30%速度在增长,但是回顾梳理的时候,不难发现能在电影史上留存下来的,能够经得起人民、历史、艺术、美学检验的经典电影作品确实偏少。中国电影的类型单一,同质化以及跟风现象依然严重,反映现实、思考现实、追问现实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甚至成为了“不可见的电影”。中国电影发展如何一方面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并且能够有效保障观众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审美内涵,具有经典性品格,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电影要在内容品质上获得提升,真正成为电影生产大国乃至强国,还有很多的“短板”,而要补齐短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创作层面而言,一方面需要电影类型的多样化,例如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停留在中国电影观众所熟悉的那几个传统类型,而应该在科幻、灾难及其他类型上有所突破、有所拓展;另一方面,需要有效提升电影类型的精细化程度,也就是所谓“深加工”,实现每一个电影创作、电影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电影类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形成与观众的“契约”关系,而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准确把握与观众的关系问题。当下中国电影仿佛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和悖论之中:观众埋怨没有好电影,创作者埋怨没有好观众。当下中国电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看电影偏于社交娱乐而不是艺术审美,在最大程度上导致、助长了中国电影整体上的娱乐化倾向。不仅看中国电影是如此,看好莱坞电影也是如此。例如,笔者一直比较推崇和看好《头脑特工队》——一部一个父亲看到女儿成长的烦恼有感而发创作的电影,一部有情怀、有境界、有温度的电影。在美国各种十部最佳电影的评选中,《头脑特工队》都榜上有名,但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却非常低,显示出了中国观众的不屑一顾乃至冷漠。可以说,不改善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素质,不通过电影文化体系建设培养能够观赏不同类型电影的观众群体尤其是高端观众群体,期望中国电影质量、品质提升真的只能是镜花水月、缘木求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电影狂欢背后的怪圈和悖论  悖论  悖论词条  怪圈  怪圈词条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词条  狂欢  狂欢词条  背后  背后词条  
智库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的聚焦点

中国财政、金融的关系已发生系统性改变。中国财政和金融的关系过去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财政决定金融。财政(特别是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聚焦方向,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