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及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实行的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种族、民族的多元化及文化的多样性方面的矛盾在二战之后的移民风潮下加剧。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内部均有其背景、政策内容、实施策略,但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试图构建一个民主、公正、平等的社会。近年来,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种族结构的不断变化,美国当前的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并面临困境,这是由美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决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还要走很长的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强调全球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从培养全球公民的理念出发,在尊重民族平等和尊严的基础之上,培养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合格公民,淡化文化与身份差异,强化全球公民的共同性。全球化时代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理念为探寻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这一点对于多民族国家有效解决民族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当代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及困境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移民国家。“在过去的三百年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接受了文化背景十分复杂的、人口众多的外来移民。”[1]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移民的多源性决定了种族与族裔结构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决定了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1965年新的移民法和国籍法通过后,改变了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性移民政策,大量的拉美裔与亚裔移民涌入美国,对美国整体人口的结构产生重大影响。1990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人口数量为2.5亿,其中白人占总数80.3%,黑人、拉丁裔、亚裔、印第安民族仅占总人口的1/5。[2]进入21世纪以来,移民浪潮有增无减。据美国人口普查(2006)估算数据显示,2000年移民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8%,2025年将达到38%,2050年移民人口将占据美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移民人口中学生的数量将和白人学生的数量相当甚至超出。[3]日益增长的移民人口数量给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困境。

(一)贫困移民子女的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重点

随着美国移民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贫困也不断加剧。据统计,美国市中心有学龄儿童的低收入家庭中,有17.8%的家庭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其中有多一半的儿童是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人。[4]这些贫困儿童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学习成绩差、辍学、甚至参与反社会的非法活动。21世纪的世界公民要为参与全球经济事务而具备知识、态度和技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至上的高尚品质。詹姆斯·班克斯教授认为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有色人种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态度和技能,能真正参与到主流社会生产与活动中去。[5]因此,移民人口的贫困问题以及贫困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全球公民教育的重点。

(二)消除种族偏见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

美国的种族问题是美国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依然存在,少数族裔人权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执法司法领域普遍存在对少数族裔的歧视;教育领域存在种族歧视;公共场所频繁发生种族歧视事件;部分主流媒体、社会组织和政客宣扬种族主义言论;侵犯原住民的权利的现象大量存在。《华盛顿邮报》的统计显示,在美国警察遭击毙的人当中,白人和少数族裔各占半数。未携武器的受害者当中,2/3是黑人或西班牙裔。2014年8月9日,美国弗格森的18岁非洲裔青年被白人警察连击六枪身亡。随后,陪审团对白人警察作出无罪的判决,此决议立即引发了遍及全国的抗议和暴乱。[6]1991年美国教育协会对444所两年制、四年制及其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调查表明,有36%的学校在前一年发生过涉及种族、性别与性取向方面的歧视事件;在少数族裔学生与教员比例较大的学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种族紧张关系。[7]

可见,当今全球时代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美国正面临着移民人口的贫困与种族歧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关美国的民主与稳定,是美国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问题之一。传统的多元文化主义及其教育政策的实施使美国社会转变固有的观念,承认少数民族对美国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反思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客观上对少数族群造成的歧视和伤害,这从某种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美国的民族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有效地解决多种族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矛盾,需要有新的思路。进入21世纪以来,从理论与实践上,美国都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多元文化公民教育模式,试图通过强化共性来消除差异性所带来的分歧与矛盾。詹姆斯·班克斯教授提出在美国应重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通过改善各族群关系,消除民族偏见与歧视,让所有学生,不分性别、种族、民族及语言背景都有权利获取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参与到跨文化的个人、社会、公民活动中去,构建公平、公正的民主社会。[8]重构公民教育既要满足国家对不同种族、民族、阶层等成员成为国家公民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公民教育问题。

二、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重构

(一)美国传统多元文化教育的矛盾分析

1.受教育对象的范围界定模糊

美国民主社会的座右铭是“众人戮力,只为一心”,即“合众为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需要解决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包括:谁参与构建“合众为一”的社会?它属于谁?谁受益?谁界定它?谁决定构建和重构它?谁来决定何时构建和重构它?建国以来,国父们起草的美国《宪法》中定义的“我们的人民”只是指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男性有产者。[9]虽然“合众为一”的理念和目标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将各族群聚集在一起,但却因概念限定的局限性导致除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男性有产者以外的边缘人群和非主流族群遭遇生活贫困和种族歧视等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美国公民教育的理念也致力于教育学生成为神秘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好公民”,帮助学生养成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盎格鲁式“好公民”成为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一。这种同化政策使非主流群体丧失了民族身份。非主流群体虽然获得了盎格鲁式的语言和文化,但由于自身的种族特征而被边缘化,排斥在本土文化和主流国家文化之外。

随着美国《宪法》中突出强调的民主、自由、公正和平等理念合法化了,有色人种与移民的权利逐渐进入了公民教育的范围。由此一来,通过公民自身的行动,民主权利就会延伸至妇女、有色人种及工人阶级。美国公民教育理念也是将这些有色人种与边缘群体纳入国家公民的范畴,并对其开展公民教育。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理念很美好,但实践指导却只停留在宽容、尊重、平等这些美好的诉求上和表达上。种族歧视问题在年轻人身上正在逐渐退去,好像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但在社会现实中,有色人种和边缘群体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上学、就业、选择等方面的机会仍然不均等。

2.学校教学理念陈旧

学校为移民和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儿童设置特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学校看来,非主流社会的这些孩子不需要习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自立的国家公民。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大量移民涌入工厂从事重体力工作。学校培养公民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很少关注移民学生对本族群文化和原始家园的认同需要。学校大都认为,主流文化的同化政策是建立公民资格与国家归属感所必需的,少数民族的学生应当放弃他们自身的共同体和文化认同。[10]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帮助有色人种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成为有效公民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一。

很显然,“合众一心”的理念和目标并没有实现人人平等、民主和谐的公平社会,多元文化公民教育也没有实现平等、民主、尊重和理解的理念。公民教育的“应然”目标和“实然”状态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重构“合众为一”的民主社会和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成为当下解决民族矛盾和种族歧视的关键。

(二)重构美国公民教育的体系

当今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早已超越国家层面,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不仅要求主流社会扩大平等性、开放性和多元主体的参与性,也同时挑战弱小的族群和文化生态。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族群文化都必须面对多样性和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也要求未来公民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而且需要他们发展从社区到国家到全球所有层次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詹姆斯·班克斯教授认为,要创立和维持一个公平、正义的公民社会,民主社会的教育就应当帮助学生获得采取公民行动所必备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这种公民行为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加平等和公正;[11]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还需要公民掌握一种多元文化素养,包括掌握基本的读写技能,探究假设性知识,从多民族和异文化的视角批判性地看待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校还应当采取一种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承认少数族群学生的权利和需要,树立他们对族群文化、国家文化以及全球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一种世界各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还应当让学生发展一种多元身份认同观,以一种有助于促进族群、国家、区域、世界的民主、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全球认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全球认同

(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平衡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全球认同三者的关系)

(原图引自James A.Banks(2007).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2nd ed.)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P25.)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当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全球认同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的。这些认同绝非此消彼长,而是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进行互动。一方面,只有当个体相信他们是民族国家具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并且他们的文化价值获得尊重和承认时,个体才会产生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对国家文化的归属感;反之,最终将阻碍国家认同的形成。只有建立现实的、反思的和积极的国家认同,才可以培养出个体反思性的和积极的全球化认同观。

三、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一)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内容

詹姆斯·班克斯教授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三件事:(1)构建一种思想或观念;(2)进行一场教育改革运动;(3)坚持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12]他把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看作是“一场旨在深度不安定和极端民族化的国家和世界里使所有学生成为有知识的、富有同情心的积极的公民的活动。”[13]变革公民教育,培养全球化的世界公民,学校要做到:首先,帮助学生获得能与所在群体、国家以及世界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挑战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其次,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观,使他们能养成对不同族群文化及语言的认同;再次,培养学生的世界主义价值观,树立为创建公平民主的多元文化社会而行动的信念,具备应对社会问题的社会行动技能和决策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14]因此,学校教育应在四个方面着手塑造理想的世界公民:一是知识,涉及社会公正与平等、多样性、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性、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冲突等;二是技能,包括批判思考、有效争论、欣赏差异、挑战不平等、调节分歧与冲突、选取合适行动方案等能力;三是价值观与态度,包括自尊、同情、忠于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多样性、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四是行动,为个人行为对世界的影响负责,愿意在本地及世界层面做出行动,为建设更公平且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15]美国公民教育学者麦柯菲指出,公民教育要想成功,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适当的课程(指学科课程),在班级与学校运行中的民主过程和民主参与模式,校内外可供学生实习民主行为与责任的机会。[16]

(二)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途径

1.在理论上开展多学科研究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世界公民教育就表现的丰富多样了,并以综合形式在美国各地开展起来。到了70年代,“世界公民”的概念才开始被人们应用并倡导。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公民教育逐渐发展成一场运动,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在美国,世界公民教育进入政治主流中,并已获得了牢固的基础,且对全球公民教育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也已经出现。”[17]美国的教育家大卫·克尔明确指出:“公民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应该是广泛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部分,跨学科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公民教育应该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18]

2.在实践中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学校尽管是公民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但美国在进行公民教育时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家庭、博物馆、政府以及其他大量的公共机构也可以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主体。学校通常会鼓励学生参观游览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多种文化场所,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倾向于将公民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美国的社区和社团是开展公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领域,“强调社区联系的观点要求把好公民视为积极参与公民事务及地方、州和国家层面的社区活动。”[19]《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要把社区变成大课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融入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等公民教育内容,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道德感和服务意识。“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对政治体系有所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上和理论上去开展工作,养成参与公民生活的技巧,增进公民能力,奉行民主制度原则的道德标准,同时要有能力分析这些道德标准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养成自重的习惯,而且所有参与公民生活的人,都能感觉由于其自身的参与而有所区别。”[20]

尽管美国政府的政策倾向于倡导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各州的情况差异较大,多数地区缺乏具体的措施,实施较为薄弱。实施不力的一些问题在不断的凸现出来,例如,很多州都制定了培养世界公民的相关政策,但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安排中缺乏具体的内容,使全球公民教育成为纸上谈兵的闹剧。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队伍,在教师的培养培训中,又不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四、美国多元文化公民教育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

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在尝试探索并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教育方面基本形成了美国模式,对于其他多元文化国家的公民教育有启发意义。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中美虽然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但在公民教育政策上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我国的公民教育目前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理念”之维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公民身份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每个公民要转变以往的民族公民、国家公民身份,继而转化为全球公民身份,做一个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公民教育的初级阶段目标在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着眼于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强调本民族文化历史的优越性。所以,国家从意识形态方面引导各少数民族和主流民族一样成为国家中的一员,成为国家的公民,而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素养由教育来完成,因为公民是需要教育来培养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一个世界贸易金融大国,未来的主要利益将遍布全球。“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投行”的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都标志着中国正在迈向世界性大国。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的那样:“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行动和责任。”[21]有学者指出:“世界性大国的利益和为其服务的世界主义像是‘开大卖场’,维持秩序,保证公平,以吸引更多的中小国家来设摊位并从卖场的整体繁荣中获利。而民族主义是争取自己‘摆个最大的摊位’,并和其他摊位竞争。同样道理,当中国准备领导世界时,必须有为其他国家接受的世界主义。”[22]作为世界主义的公民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是世界公民,其基本素养与国家主义的公民素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一点上,美国已经走在前列,其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所培养的世界公民美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和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奠基作用。所以,中国作为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国家,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上,也要扩大公民教育的内涵,从民族成员到国家公民再到全球公民,中国的教育也要从目标、内容与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需求。我国民族教育转向全球公民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背离了民族立场和国家立场,而是用世界公民的基本理念去引导、规范少数民族发展,培养出具有真正的他人意识和博大的人类意识的世界公民

(二)“权利与义务”之维

世界公民是能够参与全球公共事务、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因此,作为世界公民,应该认识到,在享受国家赋予权利的同时,也要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国家和全球的各项事务中去,为国家公正、世界和平作出贡献。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Oxfam GB)所提出的世界公民形象是:胸怀天下,认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尊重并珍视多样性;理解世界如何运作;敢于对世界种种非正义之事“生气”;参与本土及全球事务;愿意为促进世界和平、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为自己的行为主动承担责任。[23]可见,世界公民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已不仅仅局限在民族和国家范围之内。全球公民教育家玛莎·纳斯鲍姆指出:“我们必须将民族的、国家的标签视为次要的,那只是人‘意外地在某地出生’的结果,我们必须从全世界的高度和全人类的高度,对国家身份、民族身份所导致的狭隘心态和排他行为进行检讨。”[24]所以,全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只是应对全球一体化的需要,更是矫正狭隘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有力武器。我国的少数民族成员,作为国家公民、世界公民中的一员,也应该有世界公民的素养,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解决现存的民族问题。国家公民教育就要消除民族身份的差异,消除文化形态的差异,去异求同,美美与共,以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素养的身份打破传统、惯例、信仰等对于公民的思想束缚以及对于公民“全球性思维”形成的不利影响。

(三)学校“实践”之维

我国的公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生的生活特点而照本宣科,使公民教育的相关政策落空。全球化的公民教育要在注重公民教育理论和课程教育的基础上,要重建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锻炼自己,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我国的公民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民汉合校”的试验点,探索多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教育方法,首先打破民族身份的界限,只有了解才有可能理解,才有可能消除误解和偏见。在国内“内高班”“内初班”“内职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校的交流交往交融,以多种方式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学习、访问交流,让他们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扩大见识,增长知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也要多组织内地学生到民族地区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形成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要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活动,只有这样,立足于民族教育和国家教育的公民教育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实践,比如,校内可以采取主题活动、专家讲座、讨论会等,校外可以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受到世界公民教育理念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到知识和责任。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公民的身份角色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以激发公民意识。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各大城市的学生利用假期去国外游学者越来越多,高中毕业后去国外上大学者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率先走向世界,受到不同文化的教育,率先发展了全球公民的理念。但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广大农村的学生,因为条件所限,去国外学习的机会较少,国家应该在这方面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率先走向世界到其他国家了解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形成全球公民意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教育的超前性决定了今天这么做的意义。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不同民族的文化的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形成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发展能力,这是多元社会中的公民应当具有的能力,应该是公民公共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25]可以说,中国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再到世界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史阶段,同样,中国的公民教育从民族主义教育到国家主义教育再到世界主义教育,也会任重道远,但作为对国际社会有所贡献的大国崛起之后,中国会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1]

参考文献:

[1]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

[2]U.S.Bureau of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99 (119th ed.).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9:19.

[3]U.S Bureau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06(125th ed.).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

[4]Mishel,L.,Bernstein,J.,&Allegretto,S.The State of Working America James A.Banks.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M].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7:12.

[5]张学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66-67.

[6]《纽约时报》网站(cn.nytimes.com),2014年11月25日.2006/2007.Washington,DC: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7]James A.Banks.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M].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7:Viii.

[8]Franklin,J.H.Race and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In J.H.Franklin&G.R.McNeil(eds.),African Americans and the Living Constitution.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995:21-32.

[9]Banks,J.A.,et al.Democracy and Diversity:Principles and Concepts for Educating Citizens in a Global Age[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Center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2005:307.

[10][11]Banks,J.A.Multicultural Education:For Freedom""""""""s Sake[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2,(1):32-38.

[12]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18.

[13]Banks,J.Multicultural Education:Development Dimensions,and Challenges[J].Phi Delta Kappan,1993,75 (1):22-28.

[14]万明钢,安静.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张力下的公民教育变革——班克斯公民教育思想述评[J].教育科学,2010,(5).

[15][23]高振宇.全球视野下的世界公民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16]张秀雄.美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分析[J].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台湾),1991,(1).

[17][19]Kerr,David.Citizenship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Comparison[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rame Works,1999.

[18]孔锴.美国公民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0]Thomas Ambrosio.Bring Ethnic Conflict into the Classroom:A Student-centered Simulation of Multiethnic Politics[J].PS: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2004,(2).

[21]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6新年贺词[N].光明日报,2016-01-01.

[22]王维嘉.民族主义:一件不再合身的西服[N].环球时报,2015-04-10.

[24]玛莎·纳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M].李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10.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公民  公民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美国  美国词条  多元  多元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智库

 对外开放新形势新战略

过去40年,中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中国从一个比较封闭的经贸小国变成一个经贸大国,从依靠初级产品参与全球分工变成依靠制成品参与全球分工,这是历史性的跨...(展开)

智库

 我们可能处于新冷战的前夜

特朗普总统和美国政府对多国发起贸易战,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对华也有类似行为,那是个案,是战术行为。这一次是系统性的战略行为。对中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