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当前职业院校的定位困惑与政策建议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的大方向和主旋律。学制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中职、高职职教本科是三级学制体系中的职业院校,它们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准确与否,对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为此,课题组对2014-2015年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的中职、高职和地方本科院校的校级领导进行调研,对各级院校定位和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一、定位中的困惑与原因分析

1.中职困惑:升学与就业,哪个是主导?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初衷之一,是解决职教学生的“升学”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对于“升学与就业”这一问题,目前中职校长存在3个观点:一是以升学为主,二是以就业为主,三是强调就业,兼顾升学。坚持前两个观点的所占比例较少,绝大部分校长持第三个观点。持升学为主的中职校长认为,国家鼓励中职与高职衔接,中职与本科衔接;学生和家长又有升学需求,学校不能限制。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员工学历要求提升,中职文凭难以满足需求。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生升学比例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为迎合家长学生的升学愿望,不得不将“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金字招牌”。持就业为主的校长认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在于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从技能学习特点来看,技能学习越早越好,越用越熟,如果毕业后升学,中断技能的使用与练习,已习得的技能就逐渐荒疏。中职学校是要培养适合工业化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强调就业,兼顾升学”的校长认为,就业导向是国家利益需求,升学是百姓利益诉求,既要满足集体、大局的利益,也不能忽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高职困惑:升格与升级,哪个更实际?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规定,“原则上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这一规定让不少高职院校长感到失望,引起了他们对升级和升格的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办得好的高职可以或更应该升格为本科院校;另一种认为,高职应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升级而不是升格,即实现内涵式发展,创特色与品牌。“升格论”认为,社会对文凭的“高消费”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很多单位招人以本科学历为最低门槛;近年来,我国高职发展迅速,特别是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项目启动后,一批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骄人成绩,获得家长、社会、行业、企业和政府的认可。这样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是高职被社会认可和大显身手的有效手段。“升级论”认为,“高职原则上不升本”是国家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角度,所做出的具有全国教育布局战略意义的决策。高职院校必须服从国家发展大局,但是不升本不代表不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素质。高职院校应为地方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3.地方高校困惑:转学校类型与转培养模式,哪个更确切?

第一期高校转型发展培训班的调查显示,有86.7%的院校长认为地方高校应“转型发展”。有的校长认为,“转型发展犹如箭在弦上,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但是,已经定位于“应用型、行业性”的地方高校校长认为,转型对他们而言就是“回归”或“定型”,是“深化改革”的过程。转向应用技术大学还是职业教育本科,是最敏感的话题。调查表明,98%的校长希望转为应用技术大学,仅有2%的校长愿意转为职业教育本科。尽管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逐年提升,社会认可度逐年增高,但我国社会长久积淀下来的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文化偏见,仍使校长们担心纳入现代职教体系会降低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影响生源数量与质量。谈“职”色变,并非是个别现象。

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政策建议

笔者从学员反馈和地方经验得到启示,各级院校要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准确定位,以全局观和系统观为指导,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教育类型结构调整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准自身位置。

1.确保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在毕业生待遇和经费投入上平等对待

要使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地位平等,必须树立多元人才观,营造能工巧匠与知识精英同等社会地位的舆论氛围。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资格考核、待遇、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享有与普通院校毕业生同等待遇。在投入上,由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本较高,公办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应高于同类型普通院校;职业院校欠账较多,建议政府在基础能力建设上设立高于普通院校的专项经费;为促进校企合作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设立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和聘用兼职教师的专项经费等。

2.对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目标任务进行合理分类

我国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措施。欧洲国家的高等院校一般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大类,每一种类型的院校具有不同任务。在引导一部分地方本科转型的同时,还应就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目标和任务做具体划分: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术类高校培养学术性人才,非学术类或称为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学术类高校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应用类高校以教学为主;在科研上,学术类高校侧重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类高校侧重应用研究,主要解决实际问题等。

3.确定职教体系内部不同层级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职教体系内,不同层级职业院校应有不同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职教育是为生产领域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为技术生产领域,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职教本科是为技术生产领域,培养能够解决生产现场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生产现场管理和监督等工作的创造性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学校功能上,三者的共同功能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社区和终身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其主要区别在于科研服务,中职不强调科研服务,高职要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职教本科应服务于所有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

4.加快职业教育各层次评价标准的建设

类型和层次明确之后,标准的建立必须跟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需要对中职、高职职教本科3个层次分别设置不同评价标准,按照“投入—过程—产出”的过程要素,分别对学校的目标定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等要素设立不同层级的标准。建立专业认证制度,允许中职开设高职专业课程、高职开设职教本科专业课程,并承认相应的专业学位。专业认证和标准评估应由第三方机构承担,评估结果须向社会公布。

5.继续打通升学渠道的同时,确定合理的升学比例

要坚持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原则,防止以升学为目标的偏向。从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统计比例来看,大部分在10%左右。一方面,各地还应继续打通升学渠道,但也要对合理的升学比例做出规定,特别是对中职升学比例要设定上限,上限的标准需要进行多方调研,根据各地中职生的升学比例,在其中位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情况,建议上限标准的确定一般在30%以下,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地方政府自主权。

6.注重总结地方实践并形成有效机制

近年来,各地交出了多样化的答卷,涌现出一些创新实践。例如,浙江5所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办”专业,自2015年中职和普高学生可互相转学;山东省实行职普学分互认,促进学生在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转换学习;许多地方实施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中本“3+4”分段培养、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本科联合培养、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专本贯通等各种模式。建议教育部加大关注各地在全国职教工作会后的动向,形成自下而上的倒逼机制,将成熟的模式上升为制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多样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邢晖.职业教育要突出体现“现代性”[N].人民政协报,2013-1-16.

[2]任君庆,王琪.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历史考察、现状分析和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3,(4).

[3]沈海东,任君庆.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重点课题“哥本哈根进程中意大利职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JA114010)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佛朝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词条  困惑  困惑词条  定位  定位词条  当前  当前词条  建议  建议词条  
智库

 政治正确助长了暴恐袭击吗?

本期文章要点:1. 政治不是思辨,思辨不会对任何人有损害,但政治却会决定谁是统治者、谁是被维治者,谁拥有权利或更多权利、谁不应该拥有权利或只能拥有更少权利,谁应...(展开)

智库

 管专车切忌与消费者为敌

本文根据张维迎教授在10月1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政策研讨会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