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向可持续城市发展转型应该基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原编者按:

近日,雾霾围绕。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意外地陷入十面“霾”伏。可是,城市的发展真的要让我们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吗?究竟怎样的城市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任远教授分析了摩拜单车等创新型产业模式,认为其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模式的成功案例,它在理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成功地对居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再构造。从而提出,向可持续城市转型应该基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构成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但是与此同时,具有新技术新产业特点的创新型经济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

在北京、杭州和深圳等地,都出现了富有朝气的创新型经济。例如,摩拜单车、OFO等依托互联网的自行车公共租赁模式,在阿里巴巴、滴滴打车等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产业模式以后,成为当前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具有分享经济性质的典型案例。

这些成长着的新经济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向可持续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模式发展转型的探索。

这些成绩也反映出在互联网、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兴产业经济领域,中国已经具有能力和世界领先国家开展同步竞争,并有着创新和超越的能力。具有创新性的新经济、新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和生长起来,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国家未来发展转型的真正潜力。

如果有一大批这样的创新性企业的发展,中国就有希望逐步突破低成本劳动力的“世界工厂”瓶颈。在推进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的当下关口,这是令人乐观和期待的。

六度创新

如果我们以“摩拜单车”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自行车公共租赁经济为例,这种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经济产业体不仅仅有赖于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了不断生长的综合创新模式,我将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为“六度创新”:

第一,可持续城市的经济产业需要生活方式的创新,例如摩拜单车取得成功,首先就是基于“让骑行重新回归城市”。

第二是技术创新,成功的经济产业需要建立在GPS、物联网等技术支持至上。

三是空间规划的创新,需要推动城市建设适合骑行环境、以及自行车友好的公共空间。

四是规则创新,例如自行车停在哪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机动车、助动车如何合理分配路权?如何在交通便利和城市秩序中寻求平衡?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的保障。

五是产业创新,“摩拜单车”不单纯是互联网服务,我们可以看到其自行车的外形就不同于其他自行车,其作为产业创新本身也构成了“互联网+制造业”的创新,摩拜单车也是服务业创新,包括产品的服务运营体系创新。

六是社会创新,摩拜单车同时引发了俱乐部性的公共活动,对于自行车违规也能够自发演化出市民的自我管理行为,等等。

这六方面的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创新机制就是这样膨胀性地成长起来。

在创新驱动和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城市需要构造出能够促进综合创新的外部环境。实际上促进综合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在企业自身和企业家精神的内在驱动、乃至“野蛮生长”中,产业力量会推动上述“六度空间”的整体改革,并因此构造出了富有活力的综合创新体系。

因此通过扩展经济活动的空间,促进大量创新企业的共同努力,激发大众创新,才能够有助于形成创新型城市。产业力量会自发地构建出创新城市,政府部门应该适应企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来建设综合创新体系,而不是先验性地建设出一个创新型城市,从而来孵化出创新性企业的成长。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类似摩拜单车的自行车公共租赁服务产业的成功,其强调“让自行车回归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模式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的基础在于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再构造。

实际上,自行车出行在我国各个城市生活方式中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鼓励自行车出行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活方式的响应和建构。

摩拜单车的实践,是将中国自行车社会的社会基础和实现低碳社会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整合在一起。从生活方式出发来进行需求整合和消费构造,来团结和发展使用者群体,从而构造出产业的基础。同时,摩拜单车通过引领低碳的生活方式,并将这种生活方式产业化,并将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契合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运行体系中去。

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离不开作为消费者的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活动,需要从生活方式着手来理解和建设可持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新产业需要基于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需要通过引导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转化,构造出相应的产业模式和社会模式。

引导生活方式的可持续性转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该基于人们生活的具体实践,依托于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关于塑造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由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机制。

第一是知识(Knowledge),要形成可持续生活方式,首先需要知道怎么样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影响,例如如果更清楚地了解机动车交通对于雾霾形成的贡献、以及由于雾霾会对健康发生怎样的损害、以及健康促进对于个体健康和城市可持续性的作用,这些可持续发展知识构成人类理解和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基础。

第二是态度(Awareness),居民对于各种“可持续”或者“不可持续”的行为,具有“接受”或者“排斥”的态度,例如对于抽烟,人们具有从“厌恶”到“喜爱”不同的态度。

第三是行为(Behavior),这包括人们是否愿意具体实施可持续的行为,例如人们在生活方式上是更多地采用私家车通勤,还是更多地采用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

第四是扩散(Spread),只有将少数人的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行为扩散到其他人群和社会公众,才能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形态。

对于引导向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转化,在知识、意识、行为和扩散四个方面应该构成良好的循环。例如通过可持续性的知识形成意识和态度,并促进正确的行为,以及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扩散。这四方面的要素形成整体的循环,并且相互支持,有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这四方面的要素可能是相互断裂的。知识未必一定就会促进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意识和态度,例如我们往往认为是机动交通带来了污染,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可能是交通拥堵、城市职住分离是污染的主要原因,那么对于反对机动车的意识可能还会弱化了。因此寻找正确的知识是重要的。

因此,对于自行车出行,我们其实更看重的是其避免了交通拥挤、提高了出行效率,而不是见得自行车交通比汽车交通更为优越。

有了可持续消费的意识,也未必就一定改变人们的行为。例如肯定有不少人认识到机动车交通的能耗以及拥挤的交通会增加城市的碳排放,但是他们却并不愿意放弃自身的机动车出行。人们可能会更加具有低碳意识和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但他们也不一定会去购买新能源汽车。城市居民可能会在意识上觉得更多地自行车交通有利于城市可持续性,但是他们并不会真的选择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因此,对于改造社会生活方式,让自行车回归城市生活,需要关注影响人们采取自行车交通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考虑影响人们不采取自行车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才能找到塑造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有效杠杆。

同样,单个个体或者小群体的生活方式也未必就一定会扩散到公众。在此相对于政府的引导,如何建设出社会的机制来传播和扩散成为公众共识显得更加有效和必要。

因此,以摩拜单车等自行车网络租赁的企业强调“让骑行重新回归城市”为例,如何塑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会如何能够形成,需要思考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和变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对如何来引导可持续生活方式转化的知识的深层研究,会有利于一个创新型的企业不断改革和丰富自身的产业模式,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基于互联网的科技进步和大数据积累,提供了充分研究人类行为差异和人类行为影响因素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一次看到科技进步的伟大力量。

对于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城市发展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改变生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破土而出,前面应该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词条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词条  转型  转型词条  基于  基于词条  持续  持续词条  
智库

 小康社会的能源环境与政策选择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是,目前人们对这一小康社会的认知有限,从能源与环境的角度看,难以回答那时的...(展开)

智库

 五中全会传递了哪些重要信号?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展开)

智库

 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政策适时调整

原编者按产业政策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产业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功与过”经常被各界讨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形势、战略目标、主要任务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