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总理伦齐力推的宪法改革公投以失败而告终,他也随之兑现承诺辞职。意大利再次陷入政治僵局和动荡之中。作为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公投的失败立即对处于艰因状态的欧盟产生强烈的冲击。一年三起黑天鹅事件,西方实在是承受不了。
应该说,假如公投成功,对意大利还是有益的。最起码政局会稳定,改革也会进行。而且伦齐的改革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改革奇特而僵硬的政治体制。尽管如此,以我在意大利四天实地的观察来看,即使这次公投过了,意大利的困境仍然不会解决。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
研究一个国家的政治,一是要知道它的历史。比如为什么意大利有这样独特的制度设计?过于强调制衡而使得体制丧失了活力和效率?这主要是和墨索里尼有关,意大利实在是想避免同样的悲剧发生。二是它的文化,尤其是国民性。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的作用更为关键和核心。
凡是去过巴黎的中国人,第一感觉是这里浓厚的生活气息,简直就是成都的翻版。而来到意大利的第一感觉,则是这里居然比巴黎还巴黎,比成都还成都。
我向生活在意大利三十多年的华侨、以及在此地游学6年到8年的中国学生问了同样的问题:法国是浪漫,德国是严谨,可否用一个词来形容意大利?
结果华侨脱口而出:“懒”,两位留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享受”。这才是意大利今日危机的真正深层根源。
意大利生活节奏究竟如何,可以举我一个亲身的经历。意大利有不少中资机构,它们也不得不按当地的规则生活。我曾给某个机构打过电话,是录音,说他们下午三点至六点工作。这已是冬季,却依然有如此长的午休时间。中资机构尚且如此,更何况意大利本土的公司。
听生活在这里的华人们控诉起来意大利人的工作成效,简直是痛心疾首:政府部门效率极低,每年换居留的时间由于过长,办下来后常常很快就又要到期了。到任何一个公共部门办事,邮局、银行诸如此类,慢得出奇。经常工作人员办着办着,就去接电话或者和其他人聊天,甚至会把一干顾客晾在一边喝咖啡去了,而且往往一喝就是半小时。
据老华侨讲,意大利的不少部门一周只上四天班,还有数不尽的假期。在意大利修一条路至少十年。这期间要付出多么大的成本?浪费多少汽油费、平添多少污染?他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国家资源再丰富,只要懒就没有办法了。
确实,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一个国家发展要三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有前两项,但人懒,那么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一位留学生说,刚来意大利时,所在城市的超市有的下午四点才开门,关门的时间也很早。午休已经成为意大利的文化。而当和同事们谈起意大利面临的问题,他们总是拿意大利的名言“生活在意大利,享受意大利”来回应。这个国家除了吃喝享受是认认真真的,其他都是马马虎虎、凑合的态度。包括对政治也是一样。所以普通百姓并不在乎这场公投,也不在乎伦齐的命运:总理换来换去他们早习惯了。一位留学生总结道:当年来到意大利的感觉就像当年西方来到清朝时的中国:明明已经落后,但却自我感觉良好,照样醉生梦死。
至于为什么意大利有这样的国民性,成因当然是复杂的,与地理、历史、文化等等都有关。不过既然有些人喜欢把当今西方世界事事都攀上古希腊、古罗马,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也建议意大利人让古罗马背锅。罗马帝国时期奢侈之风盛行,意大利做为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受罗马文化的影响既大且深,而且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显然,享受、懒是意大利衰落的最重要原因。我从机场到市中心,一路上的感觉就是破败。英国《金融时报》说意大利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银行如此,政府如此,基础设施也如此,一切都如此。到了这就可以理解,何以意大利作为非洲、中东难民进入欧洲的唯一通道,却几乎没有难民愿意留下来,非要长途跋涉去法国、德国和英国。这居然成为连难民都不愿意待的地方。
留学生讲到一个例子。前两年英国一位经济学家来意大利考察,之后他说完全看不到意大利的出路和未来,意大利的年轻人大白天就在教堂前的广场台阶上坐着晒太阳,抽着手卷的烟,甚至不会去酒吧里喝一欧一杯的咖啡。他们的老年人拿着丰厚的退休金,中年人有稳定的工作,而年轻人却没有工作或者说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这位经济学家还说,完全找不到意大利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今年6月份的统计,意大利年轻人(15至24周岁)的失业率在36.5%,这一比例是自2012年10月起最低的一次。
两位留学生都是在意大利最有名的大学读博士,他们告诉我许多精英都在移民,去了瑞士,几乎要走光了。不错,中国也有精英移民,但这和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时期,往往会有大量的对外移民现象。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如此。当然也不排除第一桶金有问题,出于安全而移民。中国可以说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这和意大利精英看不到未来而移民不同。
第二个原因应该是意大利的保守和封闭。留学生说2008年来的时候,意大利人还会问“中国有汽车吗?”诸如此类可笑之极的问题(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体)。这可是全球化、信息时代啊。他们不知道中国的进步,自然也不会想想自己何以落后,应该如何向其他国家学习。在一个号称民主和新闻自由的地方,却信息严重封闭,意大利并不是第一个。我常去的台湾也同样是如此。至少从实证的角度,
这种保守和封闭还体现在对传统的坚守上。确实从文化的角度,坚守传统是值得肯定的。但这需要和时代发展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坚守变成顽固不化,停滞和倒退,便走向极端,最终传统也会坚守不下去。意大利有许多手工业独步世界,但却坚持自己手工作坊的经营方式,拒绝产业化、工厂化。曾经有一个留学生参观造船领域的一个手工作坊。当他赞叹这是一个工厂时,对方却很不高兴的说这不是工厂,是手工作坊。
第三个原因则是意大利的国民性,它虽然有许多优质名牌和产业——当然主要是在奢侈品消费行业,但却无法走向世界。意大利人经常抱怨,是他们发明了葡萄酒,却被法国拿去成了他们的品牌;他们发明了咖啡,却成了其他国家的特色;他们发明了披萨,却被美国发扬广大。总之,他们在自己的强项消费领域热衷于发明,却从不擅长或者不屑于市场化,全球化。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意大利的名牌都被其他国家收购,甚至他们引以为傲的足球队也被他国收购——AC米兰和国际米兰都被中国收入囊中。仅2014年,就有多起大型收购。7月,意大利知名家电制造商意黛喜被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收购;6月,老牌意大利面条制造商卢西奥·加罗法洛被西班牙埃布罗食品集团收购;2月,时尚品牌范思哲向美国私人股权投资集团黑石售出了20%的股份。
2013年7月,意大利国宝级面料、成衣企业诺悠翩雅80%的股份,被法国奢侈品与酒业制造集团路威酩轩以20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当时有关报道连续数天占据了意大利多家主流报纸的多个版面,并追忆古奇、葆蝶家等品牌也流入他国手中的事件,担心意大利制造将来会徒有虚名。但只不过议论几天就又恢复享乐的常态。这个国家似乎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危机感。
类似的名单很多,杜卡迪(Ducati)1926 年起就开始生产摩托车了,现在它的老板是德国汽车公司奥迪(Audi)。2003 年,佩罗尼这个 1846 年创立的啤酒品牌卖给了南非饮料巨头米勒酿酒公司(SABMiller)。Pernigotti 是个 1868 年诞生的巧克力品牌,现在属于土耳其 Toksoz 集团。1925 年创立的时尚潮牌芬迪(Fendi)则早在 1999 年就转投了法国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的怀抱。
不仅如此,现在甚至许多在意大利境外没那么知名的品牌也不再是意大利品牌了。亨氏(Heinz)收购了自 1902 年起就向意大利妈妈出售婴儿食品的 Plasmon;Algida 牌冰激凌现在隶属于英荷合资的联合利华(Unilever)集团;而几十年来每个意大利家庭厨房里的必备意大利面酱的生产商 Star 则被西班牙食品集团真宝(Gallina Blanca)买下了。
据研究机构Eurispes的调查显示,2008年至2012年,意大利共有437家企业被国外收购,收购总额约550亿欧元。当然这里自然少不了中国人的影子:60年前由Mariuccia Mandelli创立的祈丽诗雅(Krizia)品牌。它被中国深圳玛丝菲尔服装有限公司收购。双方在共同声明中表示将祈丽诗雅(Krizia)品牌转让给深圳公司。这家深圳公司不过是1993年成立的!
或许世人很奇怪,这样一个如此耽于享乐、毫无危机感的国家,怎么还能维持下去。
据华侨和留学生们解释,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个自然是意大利还是有家底的,能卖出这么多企业就是明证。再加上意大利旅游资源丰厚,尤其是十几亿天主教信徒的教皇就在罗马,每年游客带来的收入不菲。至于百姓,则还有房子可以出租,仍然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再一个,意大利的家庭观念和中国比较接近。即使子孙失业也可以和上一辈甚至上两辈的人生活在一起。今天的意大利,退休老人有着丰厚的退休金——这都是当年经济起飞时期打下的基础,中年人一般也会有一份工作,只有年轻人失业在家。这种家庭保障体系也成了社会的稳定器。
第三个因素则是政府努力收税。当然许多中小企业也就由此倒闭。但短期内还能让政府维持不倒。过去华人办居留只收65欧的费用,现在则上涨到160欧。后来我上网搜了一下,信息简直是五花八门,交的税目实在太多,打印一份电子居留也要交30欧元。
据华侨介绍,过去华人街也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但现在已经相当冷清,房租也是大幅下降。
那么意大利还有希望吗?这位老华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八十年代的意大利人还是很勤奋,只不过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好享受的基因就完全发作。现在他们还能撑的下去,就依然不会觉悟。不过,再过一代人,当他们再也混不下去的时候,或许就又重新勤奋起来。只不过一个国家衰退起来容易,要想再起来,没有一个二三十年是很难。也就是说,即使意大利还能复兴,也至少是五十年之后。只是那个时候,在全球化时代的速度下,中国早就一骑绝尘了。
做个总结,意大利的问题是国民性和制度的叠加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消极效果。意大利的民主制度赋与了民众极大的权力,但不幸的是,这个民族的特点恰好是耽于享乐。如果对比一下瑞士,他们搞的都是直接民主,权力更大于意大利的民众,但瑞士百姓以理性、勤劳著称,他们可以公投否决提高福利的政策,也可公投赞同政府为了反恐加强监控的措施。这种国民性和制度的组合,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正面效应。
所以对于今天的意大利,即使公投过了,制度改革成功了,意大利的境况也会有好转,但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更起决定性作用的国民性不改,其他都不过是隔靴搔痒。意大利还将长期拥有“欧洲病夫”的光荣称号。至于它会象当年的罗马帝国一样崩溃,还是凤凰再生,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