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面对新矛盾,破解新难题,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创新变革,重点是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把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为发展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其中,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正处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基础。比如,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估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提高到50%左右。但问题在于,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消费需求向高品质升级,但主要的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这些结构性矛盾,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其二,结构性矛盾主要是体制问题。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制度变革尚未跟上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现有供给体系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集中表现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性矛盾与问题。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定时期,如果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优,过剩的资本往往会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从而可能导致经济发展中的“脱实向虚”。
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实体经济是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根基所在。我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需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释放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终的成果需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比如,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就需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当前,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需要在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体制环境上破题发力。
以激励创新为重点推动企业制度变革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赖于良好的企业制度。振兴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需要从企业制度变革入手,形成既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又有利于激励创新型企业的体制安排。
第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恒产者有恒心”,重点是形成法治化的产权保护制度。一方面,要严格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同等受法律保护,同样不受侵害,给民间投资吃上“定心丸”;一方面,还要适应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扩大产权保护的范围,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并形成鼓励科研人才凭借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的制度安排。
第二,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突破。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骨干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向创新型企业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就需要在去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把发展创新型企业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注重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并为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更大的体制空间。
第三,形成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安排。市场的活力、创业创新的动力来自企业家精神。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站位高远、立足当下、推进现代管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这就需要:以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家队伍为目标,营造良好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形成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的相关制度安排。
以打破垄断为重点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也有利于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当前,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需求,而且成为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所在。
一是创新市场准入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这表明,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实现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已经成为当前市场化改革攻坚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破除垄断,关键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重点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新动能,有利于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做大现代服务业“蛋糕”,需要把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摆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出位置。这就需要在加强配套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实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反垄断方式,从而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利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三是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不仅成为容纳就业的主体部分,也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要加快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通过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形成并维护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四是以税制改革为重点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成本,是优化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减税越来越成为各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政策导向。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也需要在税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从现实看,我国制造业企业税负成本并不低,未来几年,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不仅有利于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成本,还有利于发挥税收的再分配调节作用。
以监管变革为重点推进简政放权
过去5年,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在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因素增大的新形势,以监管变革为重点深化简政放权,有利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以监管变革为重点纵深推进简政放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经济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积聚,与我国监管体制变革滞后、监管不到位有着较大关系。为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需要加快推进监管转型与变革。比如,可考虑建立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导向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以及实现金融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型;推动以破除服务业领域行政垄断为重点的监管转型,建立行政垄断审查机制,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标准体系,实现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以适应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等。
第二,切实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质量。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不仅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尽快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在确保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最终责任的同时,放开非基本的公共服务市场;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加快事业机构去行政化改革,调动市场、社会组织的力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