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中美贸易战事件,暴露了国内的一些问题。起因是中国的舆论太弱,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意上输赢的事情,从道理上来看,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可问题是在国际社会上基本听不到中国的声音,而在美国则大家都在讲中国人怎么赚了不该赚的钱。出现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与中国在英语世界的能力太差有极大关系。
中国的智库数量不少,但包括所谓国家级在内能够有英文网站的数量屈指可数,就是这少数英文网站,还有不少也仅仅是机构介绍的。承担向国际发声的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所谓“义愤填膺”的舆论反映真真正正就是“窝里横”,中国在英语世界上根本没影响力,根本没人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2017年的“两会”,参会的“两会”代表也为了这个英语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不同意见冲突。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宇华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光宇提案高考取消英语科目,把中小学生的英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之后,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直言“取消英语考试比较鲁莽”。
要说高考取消英语的说法,可能有点过于简单,全面的描述应该是英语考试不再绑定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之中,而是改为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来衡量考生英语水平。话虽如此,但这场争论给人的印象还是英语的重要性被降了级。
我希望指出的是,中国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本来就不高,中国有几所全英语授课的大学?有几所全英语授课的高中?没有这些,本来英语就是作为“一道考试的关”而存在的,本来这个教育体制就存在着一个数十年都没有弥补的重大缺陷。这在全球化的今天,非常被动,不是优势,而是明显的劣势。因为在我们今天的世界里,英语根本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人生最重要的开发工具。
印度为什么现在得到世界资本越来越高的重视?印度人在美国为什么财富水平比中国人还高?印度人为什么在世界跨国公司能够获得极多的高管职位。这一切,都跟印度人对英语的高度重视有关。
很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以为,印度人的英语好是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实际1947年印度独立把英国人轰走之后的人口仅仅是4亿人,现在的印度已经有12多亿的人,而印度能够讲比较好英语的人口,已经有将近2亿人,这也就是说大多数讲英语的印度人都是在印度独立之后,完全是基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学习的英语,与殖民根本没关系,要是硬扯有关系的话,也是应该不学英语才是。
印度人很清楚,在社会中生存,英语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还是强而有力的武器。他们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跟外国人交流,也是为了跟本国人沟通,因为印度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中国不包括方言,也有129种语言。英语被印度企业认为是基本沟通媒介,说的庸俗点就是,熟谙英语是在印度升官发财的必备条件。
其实全球化的今天,不仅仅是印度将英语作为生产力工具来对待,真正融入全球化的国家都差不多。如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产、迅销(优衣库母公司)早在2012年将英语定为公司官方语言,本田也宣布于2020年实行该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软银等日本大企业集团也将陆续跟进,这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
当中国人都在羡慕马云用一口流利英语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时候,我们似乎也该想一想,我们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们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中国何时才能在较大范围里出现全英语授课的大学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