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将给人类带来什么?世界经济是否还能保持较快增长、持续复苏?关于这一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论。本文试对目前经济学界争论较多的八个问题进行分析、做出预测。本文的基本判断是全球经济已经走过拐点,走出危机后的调整期,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回到正常增长。2018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有望实现全面复苏。
一、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真实还是虚幻?
全球经济正在强劲复苏。目前的争议是,这是真实的复苏,还是虚幻的昙花一现?2018年复苏进程是否可以持续?本文认为,201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是真实的复苏,对于深受危机冲击的主要发达国家来说更是如此,2018年世界复苏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宏观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一是最近美国失业率从危机时的10.5%大幅下降至4.1%,创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非常接近4%左右的充分就业目标;美国通胀率2%,核心通胀率1.8%,基本实现2%左右的物价稳定目标;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3%,虽然低于特朗普3%的增长目标,但远远高于2016年1.5%的增幅。考虑到“特朗普新政”减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发展制造业、出口倍增计划和放松金融监管等政策相继实施,2018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加快。二是英国公投脱欧后,整个世界都对英国经济增长前景充满悲观情绪,然而,最近英国宏观经济表现出人预料,英国失业率大幅下降至4.6%,创四十二年历史新低,为1975年以来最好水平;通胀率为3%;2017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1.8%,根据英格兰银行预测,2018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1.7%。三是日本经济复苏明显好于预期,目前日本失业率2.7%,为二十四年历史新低,是世界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通货膨胀率0.6%;经济增长率1.7%,为近年最快增幅。四是欧元区平均通货膨胀率1.5%;失业率从危机时15.5%大幅下降至8.7%,为2009年以来最好水平;2017年欧元区经济平均增长率2.2%。
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次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平均增幅和大多数国家经济增幅的预测,将2017年和2018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上调至3.6%和3.5%,此为六年来首次上调。2018年元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上调对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估值至3.9%和3.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17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3.5%,2018年为3.4%,尽管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此为2011年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的最高预测值。本文认为,201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为2010年以来的真正恢复,为2011年以来的最快增长。2018年全球经济将会迎来危机后的全面复苏。
产业科技革命将带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互联网革命,曾经带动了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进入一个长达10年左右的增长周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本文认为,目前由信息革命、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药所驱动的科技创新、所带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之中。一旦这些领域出现突破,就会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动力,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危机后的新一轮增长周期。
二、国际贸易重回增长:是区域性还是全球性?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全球化推动下,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带来了整个世界制造业的繁荣。发生于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国际贸易,使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从2007年的7.1%下降到2016年的2.4%。造成国际贸易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二是全球总需求水平下降;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增长疲软实际上是对全球经济疲软的折射。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总需求水平快速提升。虽然“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思潮还在争论中、政策还在博弈中;虽然有人仍在质疑国际贸易恢复仅为地区性的而非全球性的,但是,2017年以来全球多项指标显示,国际贸易正在强劲恢复。2017年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一路上扬,最近突破1700 点,为2014 年以来最好水平。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是全球衡量国际海运情况的权威指数,也是反映国际贸易情况的领先指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17年全球贸易增幅可达4.6%。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17年上半年全球贸易进口增长9.6%,出口增速8.6%,其中,有87%的国家出口增速为正,90%的国家进口增速为正。这些数据表明,此次国际贸易恢复是全球性而非区域性的,2018年国际贸易重回增长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三、货币政策操作方向:趋同还是分化?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应对危机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快速趋同,各国中央银行相继采取了或扩张或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实施各种非常规政策工具应对危机和衰退。危机后,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复苏情况存在差异,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向开始分化。
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分化。一方面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通过加息实行货币政策紧缩。2015年12月美联储已经打开加息窗口,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已经连续五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1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0.25%提升至1.25%-1.5%。2017年11月英格兰银行宣布,提高中央银行基准利率25个基点,从0.25%提高到0.5%,此为2007年以来英格兰银行首次加息。另一方面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不仅通过连续降息实行货币政策扩张,而且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基础上,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相继推出了“负利率”政策。
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分化。一方面韩国、土耳其、智利和新西兰等国家在危机之后选择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持续降息,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巴西和俄罗斯等经济体却选择了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大幅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吸引国外资本流入,促进本国经济恢复。危机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最高曾达10.5%,巴西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最高曾达14.25%。不过,随着经济恢复,最近韩国中央银行和加拿大中央银行开始加息;俄罗斯中央银行和巴西中央银行则分别降息至9%和10.25%。
四、宏观政策组合:“松紧搭配”还是“紧松搭配”?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随后的经济衰退中,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选择了基本相同的宏观政策组合,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随着世界经济恢复,宏观政策组合出现分歧。本文认为,2018年各国宏观政策组合的分歧可能进一步扩大。从目前情况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组合是“宽财政、紧货币”,即“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欧元区的政策组合是“紧松组合”,即“财政政策小幅扩张+货币政策极度宽松”。日本政府的政策组合也是“紧松搭配”,不过与欧元区略有不同,日本财政紧缩力度更大一些,即“财政政策逐步紧缩+货币政策继续扩张”。英国政府的政策组合是“松紧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与美国政府的政策组合基本一致。
特朗普政府和英国政府在继续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相继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复苏情况相对较好;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通货膨胀率都出现了上升趋势,比如,英国一般通货膨胀率已上升至3%。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相继加息。对于经济恢复相对缓慢的欧洲国家来说,改变“松松搭配”的政策组合为“紧松组合”,开始缩减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主要是受《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趋同标准的约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趋同标准要求,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目前一些欧元区成员国的相关指标已经远远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趋同标准,比如,希腊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曾经高达135%。为此,当经济出现恢复时,欧元区国家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缩减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以维护欧元区19国的合法性。日本政府率先实行财政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4%,为世界各国最高。在紧缩财政政策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仍然坚持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目前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都在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政策。
五、美联储换帅会改变加息进程吗?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从危机酝酿到危机结束,美联储经历了三任主席,即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和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2008年当美国经济陷入危机时,伯南克动用了非常规操作,拉开了量化宽松政策的序幕。2015年当美国经济逐步恢复时,耶伦通过加息缩表启动了退出进程;随着复苏加快,鲍威尔将在其任内完成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伯南克时代已经远去,现在大家关注的是:从耶伦到鲍威尔,美联储换帅会改变加息进程吗?
2014年耶伦就任美联储主席时,她面对的是伯南克留下的极度宽松的零利率政策和规模巨大的资产负债表。如何结束非常规操作,如何从量货宽松政策中退出,是耶伦直接面对的考验。2015年12月耶伦率先打开加息窗口,结束了零利率政策。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已经连续五次加息。本文认为,从耶伦到鲍威尔,美联储换帅不会改变其加息进程。实际上,自2012年成为美联储理事以来,鲍威尔一直是耶伦的可靠盟友,鲍威尔在货币政策表决时从未投出过反对票,他的讲话内容也从未偏离过美联储理事会的共识。虽然耶伦和鲍威尔分属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阵营,但与鸽派的耶伦相比,鲍威尔更偏中性,有媒体将鲍威尔称为“共和党的耶伦”。2018年2月在其就职仪式上,鲍威尔承诺,他将竭尽所能实现美联储的两大“关键目标”,即促进充分就业和维护物价稳定,同时保持美联储的独立性和非党派性质。本文认为,鲍威尔将会延续耶伦时期的政策立场,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支持美联储继续谨慎、渐进地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2018年和2019年,美联储可能每年加息三次左右,到2019年年底将美联储基准利率提高到3%左右。
六、美联储缩表:内容、方式、操作和影响?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2009-2014年美联储连续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其主要内容,一是降息,二是扩表。即在大幅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同时,实施资产购买计划。2009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零后,开始实施资产购买计划,即通过大量购买中长期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其结果造成其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
为此,美联储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加息,二是缩表。目前市场关心的是,美联储缩表的内容、方式、操作和影响。2017年10月美联储正式开始缩减其资产负债表。缩表的内容是美联储卖出其持有的中长期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实现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缩表的方式是“以渐进的和可预见的方式进行”,以避免可能因货币政策调整力度过大而可能引发的市场恐慌。缩表的具体操作是:在开始缩表的第一个季度,每月卖出美联储持有的中长期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00亿美元。从缩表的第二个季度开始,缩表规模每个季度增加100亿美元,直至每月缩减500亿美元为止。然后,按照每月缩表500亿美元的节奏进行,一直到美联储认为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其合意水平为止。毫无疑问,美联储加息缩表会对美国经济、美国金融市场,甚至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就是美元指数的走势。
七、美元指数还将继续保持升值态势吗?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指数经历了三个完整的贬值周期和两个完整的升值周期。自2012起美元指数进入历史上第三个升值周期,造成此轮美元持续升值的主要原因是,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经济复苏情况较好,以及美联储率先实行货币政策正常化。也就是说,危机之后,由于美国经济相对较好的基本面,以及市场关于美联储加息的强烈预期,引致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发生逆转,大量国际资本回流美国金融市场,推升美元指数持续走高。
2017年以来,由于欧元汇率上升,美元相对走弱。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意味着美元升值周期由此结束,欧元将进入升值通道。本文认为,就目前情况看,这一观点还难以成立。因为美联储已经连续五次加息,同时开始缩减其资产负债表。在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的环境中,美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较为强劲增长。相比之下,欧洲中央银行一直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负利率”,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恢复。因此,最近欧洲经济出现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外部刺激实现的。本文认为,2017年以来国际外汇市场出现的波动,包括欧元升值和美元指数下行,是国际外汇市场的短期调整。由于美国经济基本面相对较好和美联储加息步伐相对较快,2018年美元指数将继续保持升值态势。
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低位徘徊还是大幅上行?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目前市场关心的是,201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将低位徘徊还是大幅上行?本文认为,如果2018美元指数仍然维持升值态势,或者说,如果2018年美元指数仍处在升值周期,那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保持低位。因为美元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计价货币,在美元指数的升值周期中,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上升或下降,但从整体上看,其上升空间有限。为此,本文认为,201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低位徘徊。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和判断,具有宏观意义和政策意义吗?本文认为,关于大宗商品价格走向的分析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宏观意义和政策意义。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中的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食品价格是会进入各国消费物价指数篮子的,并且占有较大比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水平,进而影响各国宏观政策调整。(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学术看法,与供职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