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推进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构想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正在突破人类自身局限与资源环境瓶颈,大大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量新的思想、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要素、设施、组织、模式、市场应运而生,不仅对各次产业、资源配置、生产流通、生活消费、工作学习、文化思维等带来重大影响,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改变着世界的格局。中国是世界性大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数量上的追赶,但远未实现质量、技术、效率、创新、竞争力和知识等追赶。中国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度参与甚至引领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当前,新工业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地交汇,如何牢牢把握时代之机,研究制定新工业革命战略,全面引领产业变革,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课题。

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一)战略定位

从新工业革命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定位看: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基石。从中国在全球新工业革命中的定位看,中国是全球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主要践行者、重大领域引领者。

(二)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强国,形成完善、发达、强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阶段性目标如下。

近中期目标(2018—2025年)。通过8年努力,到2025年,集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集约发展、质量发展、智慧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关键技术、装备与核心部件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基本消除。

中长期目标(2025—2035年)。通过10年努力,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各次产业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形成基于传统生产要素与新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新竞争优势。制造业整体步入世界强国行列,拥有一大批在新经济领域的世界级企业集团。新技术体系全面形成,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方式大规模应用与普及。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新生产要素供给充分。

远期目标(2035—2050年)。再通过15年的努力,到2050年,形成完善、强大、智能、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方式高效、集约、智慧、绿色、安全。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服务强国、全球最大的创新发源地、全球新经济的领跑者。各次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技术体系、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发达。新生产要素高质供给高效配置。

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思路

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紧紧扣住国情和实际,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国际分工与产业演化规律来明确发展方向,从现有基础和优劣势决定突破领域,从长远未来部署前沿技术、前沿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通过营造优质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进“质量革命、成本革命、数字革命、网络革命、智慧革命、制造革命、服务革命、能源革命、交通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绿色革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业革命道路。实施“一主多翼、统筹兼顾;创新引领、混合驱动;共利共享、跨界融合;安全可控、生态绿色;以我为主、包容并蓄”的发展战略(见图)。

“一主多翼、统筹兼顾”。这是新工业革命推进方向的战略。推进新工业革命要紧紧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一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生产与流通、技术与商业、生产与生活、经济与社会、产业与城市、产业与金融、海(洋经济)陆(地经济)空(天经济)、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新带旧,化旧为新。统筹不同企业发展,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做好配套。统筹不同地区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有效分工合作。

创新引领、混合驱动”。这是新工业革命动力方面的战略。新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在于“新”,要以新的理念、技术、产品、服务、模式来予以推进。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多种生产力水平与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的实际,须综合运用要素、投资、创新及结构调整等多种动力,实施“创新+要素+投资+结构调整”的混合驱动。需要创新驱动的一定要创新驱动,需要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实施高效的要素与投资驱动,需要结构调整的就进行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也要认真分析创新层次、类型和水平,找到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

“共利共享、跨界融合”。这是新工业革命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推动企业、资源、要素在共利基础上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物相联,服务相联,人、物、服务相联;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融合,推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推动要素、科学、知识的跨界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产业链、产业间的互联发展,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安全可控、生态绿色”。这是新工业革命推动中国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方面的战略。树立大安全理念,确保产业安全与供应链安全,确保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可控。确保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将生态和环境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性、约束性指标,并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

“以我为主、包容并蓄”。这是新工业革命从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现实角度考虑的战略。中国现在和将来仍会面临西方国家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遏制,推动新工业革命主要依靠中国自身,汇聚人民的智慧,但一定要在开放中进步和发展,虚心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与经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战略路径与推进步骤

(一)战略路径

推进新工业革命既非单一的技术路径,也非单一的创新路径或质量提升路径,而是综合组合“产业、效率、创新、质量、空间、支撑”等多条路径。

路径1:以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为导向的新产业发展路径。围绕着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需求,推动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发展。推动以平台化、共享化、供应链化、生态体系构建的新商业模式发展。

路径2: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的效率变革路径。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的要求,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对价值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推动产业效率变革、组织变革。

路径3:标准化、精益化与管理优化相结合的质量提升路径。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

路径4:不同类型、层级、领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创新路径。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未来方向等,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仿制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系统构建,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路径5:地区、国内、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空间优化路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思路,推动各地区找准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深化地区间分工合作,融入国内与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地区特色、中国特色。

路径6:新人才、新知识、下一代基础设施增加供给的支撑路径。围绕人才瓶颈、知识短板和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从教育体系、培训体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增强有效供给,为新工业革命夯实要素支撑基础。

(二)推进步骤

推进新工业革命要“因势利导、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因地因产因企制宜”。可按如下分三步走。

近中期(2018—2025年),中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迈向高收入国家。该阶段应着力弥补“产业链、创新链、质量链、人才链”方面的短板,夯实发展基础。集中优势要素,选择比较成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予以重点突破。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立促进新工业革命的长效机制。

中长期(2025—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更强。该阶段应全面推动创新,实现科技追赶,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自主,在多个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将经济实力全面转化为科技实力,将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有机契合,努力实现与发达国家全面并跑,部分领域实现超越。

远期(2035—2050年),是中国对发达国家从并跑向领跑转变、实现超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强国的决战期。该阶段应更加聚焦于创新引领、人力资本、知识资产、标准、软件等,实现“卓越质量、创新引领、全面超越”。

当前新工业革命的若干重要任务

(一)产业与技术方面的任务

大力发展新产业。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际前沿技术与关键领域,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技术(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核心通信信息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高端制造(如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天装备、民用航空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农业装备等)、新材料(如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新能源及储能、分布式能源、智慧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构建下一代工业技术体系。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智能服务技术、智能供应链技术等,构建下一代工业技术体系。

推动下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的交叉融合。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联网发展,推动电子商务、高效物流、供应链发展。推动制造业与设计、文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推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提高生产流通与服务效率,降低生产流通及服务成本,增强市场反应力。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针对多数制造企业数字化程度较低的状况,推动其完成数字化“补课”。推动“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流通”“互联网+交通”“互联网+物流”“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中小企业”等发展。针对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在继续削减过剩产能的同时,加强数字化改造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动其向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

(二)创新方面的任务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发展核心技术、高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攻关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对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成果转化等支持。实施大科学计划。建设一批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政府等形成更加紧密的创新网络。

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构建由“企业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等有机结合的高效、共享的国家创新系统。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在优势领域加速创新模式从跟随向并行、再向引领转变。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研发创新资源进行攻关,着力在未来全球技术创新和竞争焦点方面取得突破。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建成世界级科创中心,将国内其他一些发达城市建设成为区域科创中心。

(三)质量方面的任务

建设新型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引领,推动质量全面跃升。提高计量测试能力与质量溯源能力。以多元共治为基础,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治理体系。建立与新技术新产品相适应的检测与评定体系,提高对重要领域、产品、零部件性能检测能力及可靠性、安全性能评价能力。加强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的研究制定。针对重点行业,组织攻克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推动全社会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倡导“敬业、专注、坚持、精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从业人员甚至公众的行为准则。

(四)基础设施与要素方面的任务

建设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高速宽带、高铁网、磁悬浮铁路、下一代航空系统、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储能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电网等方面的建设。建设符合长远未来的现代化教育、知识和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独具匠心的工匠队伍。实施全球人才引进战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五)绿色发展方面的任务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产业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保养、使用等各环节,推动全寿命周期绿色化。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供应链流程,降低供应链能源消耗总量;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物流及绿色建筑,推进再制造工程,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促进能源消费清洁化与清洁能源生产方式,提升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供应比重。

(六)地区发展方面的任务

做好地区规划布局,深化地区间分工与协作。在发达地区布局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与中国的“硅谷”。中西部地区根据本地情况,布局重点特色高技术产业。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形成产业空间合理分布、地区协同、城乡互动、东中西联动的格局。培育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七)国际合作方面的任务

有效识别各国对中国新工业革命的作用,分类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战略。将中国与世界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知识网络、贸易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合理布局支撑新工业革命的全球网络,构建推进新工业革命的全球体系。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造就具有产品出口、服务出口、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及重大工程承包能力的大型综合型企业,加快培养国际细分市场领域竞争力强的“专精特”中小企业群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推进中国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构想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词条  构想  构想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推进  推进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