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经济形势谨慎乐观 减税降费最受期待 ——百名学者前瞻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为了准确研判和把握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近期,中国经济时报30多位记者围绕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及对于“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建议等问题,采访了目前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百余名经济学者。共回收有效问卷124份。

对于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速预判最集中的区间是6.0%—6.5%。近七成受访者我国经济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对于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或挑战,受访者最为担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实体经济下滑”。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造成的直接影响有限可控,但对情绪的负面影响较大。“大规模减税降费”成绝大多数受访者今年最期待的改革。

一、近七成受访者我国经济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

对于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有66.7%的学者选择“谨慎乐观”,13.8%的学者选择“乐观”,18.7%的学者表示悲观,没有学者选择“非常乐观”或“非常悲观”(见图1)。

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今年持乐观态度的学者比例有所下降,“谨慎乐观”和“乐观”两项的选择率合计为80.5%,而去年这一数据高达95.5%。同时,悲观者的比例在上升,由去年的4.2%升到今年的18.7%。这表明,悲观情绪在增加,学者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有所减弱。

1.持乐观态度的学者们认为,我国仍然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推动经济走稳的积极因素主要有:服务业稳定增长,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居民消费持续升级,经济稳定器功能总体不减;价格水平温和可控,为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了有利环境;中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新动能的良好发展势头有望持续。

2.谨慎乐观或悲观者则担忧,今年我国将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不可控的消极因素增多。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势减弱,美国经济增速有可能“见顶回调”,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震荡;国际经贸规则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全球供应链调整,以及部分地区地缘政治动荡,也增大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从国内看,居民消费稳中趋缓,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出口增速受到全球经济放缓、贸易摩擦和去年高基数的影响有可能回调,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避险情绪上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隐患尚存。

二、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集中在6.0%—6.5%的区间内

对于今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79%的学者预测在6.0%—6.5%之间,共识度较高,而去年这一区间仅有三成受访者选择。此外,有12.1%的受访者选择5.5%—6.0%区间;3.2%的受访者选择5.0%—5.5%区间。仅有5.6%的受访者选择6.5%—7.0%区间,而去年这一区间的选择率高达64.2%。5.0%以下区间和7.0%以上区间均无人选择(见图2)。

今年学者对经济增速区间的预测主要集中在6.0%—6.5%区间内,与去年的调查结果(去年主要集中在6.5%—7.0%区间)相比,下调了0.5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因为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这也是各项政策作用的结果,是符合预期的,比如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实施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控风险和治理环境污染等政策,都难免会在短期内导致生产的下降。此外,适当降低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既是“降压”,避免过度调控和资源浪费,也是为调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适当“加压”。

三、对于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或挑战,受访者最为担忧“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实体经济下滑”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们对于“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或挑战”的看法相对集中,“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实体经济下滑”和“民营经济萎缩”位列前三,选择率分别为50.0%、47.6%和40.3%。紧随其后,选择率超过三成的选项有“就业压力增大”(34.7%)、“金融风险加大”(33.9%)。此外,还有受访者担忧“地方债务风险”(19.4%)、“房地产泡沫风险”(16.9%)、“外需乏力”(12.1%)、“国际局势动荡”(8.9%)、“逆全球化浪潮”(6.5%)、“贫富差距拉大”(6.5%)、“汇率波动风险”(3.2%)、“资本外流”(3.2%),等等(见图3)。

相比去年的调查结果,“金融风险加大”的选择率大幅下滑,从去年的67.8%下降到今年的33.9%,排序也由去年的榜首跌落到今年的第五位。“地方债务风险”选择率的下降幅度也很大,从去年的五成多(52.9%)下降到今年的不足两成(19.4%),排序由去年的第二位下滑到今年的第六位。这表明,在大部分受访者看来,金融风险以及地方债务风险已有所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实体经济下滑”的选择率大幅攀升,由去年的不足三成(28.9%)上升到今年的近五成(47.6%),排序也由第五升到第二。这表明,受访者对“实体经济下滑”的担忧加剧。而“民营经济萎缩”在这两年的调查结果中都位列前三,可见受访者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担忧延续。

1.“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五成的选择率排在诸多风险或挑战的第一位。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有缓和的迹象,但不确定性犹存,对我国经济的挑战将是常态化的。虽然短期来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有限可控,但不利影响可能会通过改变预期向多个领域扩散。

2.近五成受访者担忧“实体经济下滑”。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前困扰实体经济发展的难题仍存,比如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重,劳动力、土地、物流等成本攀升,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的冲击,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四、六成多受访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情绪面影响较大,经济信心下滑”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多方面影响中,更多受访者倾向于“情绪面影响较大,经济信心下滑”,选择率为63.7%,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对GDP增速产生负面冲击”,选择率为40.3%;“倒逼我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和“外贸出口增速下滑”以39.5%的选择率并列第三。

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将“加速在华外企向境外产业转移”(29.8%)、导致“对美出口订单大幅减少”(21.8%)、对就业造成一定冲击(16.1%)、“倒逼我国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16.1%)、“对就业造成一定冲击”(16.1%)、“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12.9%)以及“对美投资大幅下滑”(6.5%),等等(见图4)。

综合来看,受访者普遍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出口、GDP增速等方面造成负面冲击,但影响有限且可控。不过中美贸易摩擦对情绪面的负面影响较大,易导致市场预期改变,经济信心下滑,从而牵扯到更多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特别是会倒逼我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及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中美贸易摩擦使我国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进一步暴露,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安全受到威胁,迫切需要加快优化提升,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面对外部挑战增多,只要我们保持定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优化改革推进的方式方法,切实加快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就一定能在国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把坏事转变为好事。

五、“大规模减税降费”成绝大多数受访者今年最期待的改革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我国最值得期待的改革举措,学者们具有较高共识度,“大规模减税降费”的选择率高达76.6%,位列榜首。呼声较高的还有“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发展”,选择率为42.7%,位列第二。“国资国企改革”以37.1%的选择率排在第三位(见图5)。

1.“大规模减税降费”被寄予厚望。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的综合税费负担偏高,推动更大规模的实质性减税降费,不仅可以带动实体企业收益率好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还可以增加消费潜力,改善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助推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增长。

对于减税,学者们建议,不仅要普遍性地减轻社会税负、降低微观主体成本,而且要注意引导预期,延缓政策效力衰减。可以考虑将更大规模减税纳入稳定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减税要兼顾供给与需求两端;面向企业或个人的减税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减税与税改并重,将更大规模的减税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对于降费,学者们认为,一方面要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另一方面要继续清理规范地方政府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

2.对于“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发展”,学者们认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长久稳定的基础,更是就业稳定的最大保障。要打破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间的政策壁垒;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稳定、协调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多渠道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大程度地减税降费,切实帮助民企和小微企业降成本、减负担。

此外,学者们认为,今年我国最值得期待的改革举措还有“财税金融改革”(26.6%)、“市场准入管理体系改革”(24.2%)、“进一步简政放权”(21.8%)、“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16.9%)、“土地制度改革”(16.9%)、“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1.3%)、“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6.5%)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6.5%),等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2019年要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如何看待“六稳”?对于2019年有效推进“六稳”有哪些建议?中国经济时报刚刚完成的“百名学者前瞻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多受访者认为,“为企业减负,稳定企业发展”和“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是2019年“稳就业”的关键;对于今年“稳金融”的重点,受访者建议“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并且“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超七成受访者认为,“推进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是今年我国“稳外贸”的关键;对于今年我国“稳外资”的着力点,更多受访者青睐于“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受访者普遍认为,促进民间投资和基建投资是今年我国“稳投资”的主要着力点;近八成受访者认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稳预期”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八成多受访者认为,“为企业减负,稳定企业发展”和“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是2019年我国“稳就业”的关键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们对今年“稳就业”的关键举措具有较高共识度,“为企业减负,稳定企业发展”和“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以82.3%的高选择率并列第一,远高于位列第二的选项“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40.3%)(见图1)。

调查结果表明,学者们更倾向于“稳就业”首先要稳企业,特别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中小微企业。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稳就业与稳增长密不可分,只有企业稳定发展,就业的基础才能稳固。当前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融资等负担,促进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其中,中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最重要载体,要着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形成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中小微企业对新增就业的吸纳能力。

此外,学者们认为,今年我国“稳就业”的关键举措还有“加大稳岗支持力度”(28.2%)、“优化培训服务”(16.9%)和“扩大就业见习补贴范围”(10.5%),等等。

二、对于今年“稳金融”的重点,受访者更倾向于“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们对于今年“稳金融”重点的看法相对集中,“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选择率最高,位列前二,选择率分别为51.6%和49.2%。紧随其后,有三到四成的受访者选择“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41.9%)、“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韧性的资本市场”(33.1%)以及“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31.5%)(见图2)。

1.“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五成多的选择率位列今年我国“稳金融”重点的榜首。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仅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重要风险领域要盯紧,比如房地产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等。受访者建议,要尽快建立房地产、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有效联动监管和预警体系;全面动态监测地方政府债务;加强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协作等。

2.学者们广泛呼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理由是金融的本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对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受访者建议,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领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优化融资结构,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间接融资结构。

此外,学者们认为今年“稳金融”还要做好以下工作:“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8.2%)、“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2%)、“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13.7%)、“提高金融创新水平”(6.5%)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4.8%),等等。

三、超七成受访者认为,“推进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是今年我国“稳外贸”的关键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我国“稳外贸”的关键点,学者们的共识度较高,“推进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这一项的选择率高达74.2%,位列榜首。另有51.6%的受访者选择“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超过三成受访者选择“加速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37.9%)和“推动制度型开放”(32.3%)(见图3)。

1.超七成受访者认为“推进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是今年我国“稳外贸”的关键。作此判断的理由是,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部分外向型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对市场预期和经济信心的影响较大。如果今年中美经贸磋商取得积极进展,将改变市场预期,提振信心,有利于我国外贸稳定发展。

2.“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被五成多受访者看好。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市场多元化是我国优化出口结构的长远大计,也是短期“稳出口”的有效举措。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快,对我国产品需求旺,出口潜力巨大。学者们建议,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出口的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并降低服务成本;加大对中小出口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支持力度,如支持中小企业到海外参展,发现新客户,开拓新市场。

3.“加速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也获得了相当数量受访者的认可。受访者表示,要用创新增强出口竞争力。高度重视、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对扩大出口的作用;支持出口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持之以恒实现出口结构的升级;支持工业机器人应用,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继续支持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市场采购型出口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鼓励出口商业模式的创新。

此外,学者们认为今年“稳外贸”的关键点还有“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等”(26.6%)、“主动扩大进口”(25.0%)、“推动共建‘一带一路’”(14.5%)、“完善进出口企业金融服务”(11.3%)、深化汇率和关税改革(10.5%),等等。

四、对于今年我国“稳外资”的着力点,更多受访者青睐于“持续优化投资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学者们对于今年我国“稳外资”着力点的看法相对集中,选择率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为“持续优化投资环境”(68.5%)、“放宽外资市场准入”(54.0%)和“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51.6%)(见图4)。

综合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认为,过去我国吸引外资的传统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也不可持续,现在要更多依靠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这是与国际经贸投资规则进行衔接的必然要求。打造一个更加符合国际规范、更稳定、更透明、可预期的外资投资环境,是当前我国“稳外资”的关键。建议推动外商投资法尽快出台;持续推进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

此外,学者们认为,“稳外资”的着力点还包括“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46.8%)、“推进外商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29.0%)、“允许更多领域外商独资经营”(21.8%)和“放松外资战略投资上市公司规定”(5.6%),等等。

五、受访者普遍认为,促进民间投资和基建投资是今年我国“稳投资”的主要着力点

对于今年我国“稳投资”的着力点,学者们的共识度较高,就是要促进民间投资和基建投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受访者最多,占比达69.4%;紧随其后的两项则是“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和“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选择率分别为60.5%和55.6%。还有四成多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42.7%)(见图5)。

1.近七成受访者认为,“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是今年我国“稳投资”的主要着力点。作此判断的依据是,民间投资的稳增长效应更明显、投资效率更高,是我国“稳投资”的关键。但当前我国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比如部分领域对民间投资进入仍存在隐性门槛,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负担重等。学者们建议,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等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受访者普遍对“基建投资”寄予厚望。其中,六成多受访者倾向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五成多受访者青睐于“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学者们认为,基建投资对经济和就业有明显的支撑作用,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大基建投资的力度。但要注意基建投资不能过度偏倚“铁公基”,要注重经济投资效率和效益,可强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的投资,以及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真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注意,在促进基建投资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堵住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的渠道,完善地方债的发行体制,促进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市场化、规范化。

此外,学者们认为,“稳投资”的着力点还有“加强文化、教育等投资,加强重大项目储备”(16.9%)、“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16.1%)和“保障在建项目的后续融资”(14.5%),等等。

六、近八成受访者认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稳预期”取得成效的关键

对于“稳预期”的有效措施,学者们的观点较为集中,“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79.0%的选择率位居榜首;另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择“妥善管控中美贸易摩擦,减少不确定性”(58.9%)和“做好对民营经济的政策、资源支持”(51.6%)(见图6)。

近八成受访者对“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稳预期”效果寄予厚望。他们认为,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要加快对“稳预期”有重要影响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并让改革举措真正落地。比如,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平等保护非公经济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改进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做大国内市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开放政策体系,实施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各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治理应对机制,保持社会的稳定性等。

此外,学者们认为,“稳预期”的有效措施还有“全面落实其他‘五稳’举措”(35.5%)、“准确解读政策和宏观形势形成共识”(25.8%),“做好舆论引导,增强各界信心”(23.4%),等等。

中国经济时报“百名学者前瞻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课题组

顾问:余斌

组长:王忠宏王辉

执行组长:李慧莲

副组长:王彧

协调人:赵海娟

课题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 婧 陈姝含 段树军 范 媛 胡 畔 李海楠 李晓红刘 慧 吕红星 毛晶慧 潘英丽 石 岩 孙 兆 唐福勇童 彤 王 南 王彩娜 王晶晶 王静宇 王丽娟 徐蔚冰张丽敏 张 娜 张 炜 张一鸣 赵海娟 赵 姗 周雪松 周子勋

报告执笔:李慧莲 赵海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减税  减税词条  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词条  百名  百名词条  前瞻  前瞻词条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词条  
智库

 中国政权合法性对世界的启迪

西方社会一般认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多党制和一人一票的选举,但这种认知面临两个挑战:其一,这种多党制下的普选制度历史很短,比方说,美国黑人是到了1965年才...(展开)

智库

 2019年宏观年度报告:财政发力...

一、2019年宏观经济:财政发力稳增长,改革提速强信心即将过去的2018年是颇为不平静的一年。美联储加息叠加强势美元,导致部分基本面脆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