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外国友人问我,中国未来更像西方,还是更像自己?“一带一路”是不是中国打造自己的世界秩序?
“一带一路”为何重视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赚钱,或短期内不赚钱,为何中国要投资外国的基础设施?这是国内外比较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牵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这是中国脱贫致富经验的鲜明总结。基础设施先行,通过搞开发区,产业链跟上,投资贸易便利化谈判,形成欧亚大市场,并延伸到非洲、拉美地区,就是“一带一路”所折射的中国发展模式形象总结。
麦肯锡公司估计,从现在到2030年间,为了赶上预测的全球增长步伐,全世界必须在道路、桥梁、港口、发电厂、供水及其他基础设施上投入57万亿美元。这比过去18年的投入高出近60%,而且超过了现有基础设施的估值。
在发展中的亚洲,快速城市化造成建设全新基础设施的巨大压力。据弗罗斯特-沙利文公司预测,在2011年至2030年间,电力需求将增加60%,新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需求增长68%,城市居民在交通拥堵中将多花50%的时间。
未来十年的四大关键技术——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增强与虚拟现实——将成为重要基石。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发展中国家目前每年基建投入约1万亿美元,但要想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速和满足未来的需求,估计到2020年每年至少还需增加1万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需要57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模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
美国战略家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未来40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人类过去4000年!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因此,“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并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使之朝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预测,如果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沿线国家能够成功,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将为全球带来80%的GDP增量和30亿新中产阶层。麦肯锡也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进行了估算,预计每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创造3万到8万个就业岗位,新增25亿美元的GDP。
美国人的事就是做生意(American business is business),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再好不过的说明。“一带一路”是全球最大的生意,美国怎能错过呢?
目前,已有124个国家(以及29个国际组织)与中国政府签署了172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算上近20个签署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国家,以及签署领域合作协议的国家(如英国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投资规则备忘录),“一带一路”几乎覆盖所有176个与中国建交国家。美国反而成为“孤独的超级大国”了!
美国人秉承“如果不能打败对方就加入之”理念,完全可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样看来,“一带一路”进入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地区,进入美国的中西部地区,通过中美省州合作,吸引美国参与,都是值得期待的。“一带一路”着眼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入,也可为美国带来出口,并创造就业机会。
许多人误将“一带一路”当作为了应对美国的印太战略,这其实是冷战思维作怪。“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并不局限于沿线国家,也包括相关国家。项目也许在沿线国家,但标准、规则、资金、技术、人才是全球性的,美国企业、美国人和美元已经大量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用的也是美元。因此,美国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事实上的参与国家。美国是世界所有国家的邻国。中国的智慧不会也无法排斥美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它将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激发新的全球市场,实现全球化从部分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的升级。这会给美国带来多少新机遇啊。
“一带一路”强调“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服务、国际标准”,为什么西方人感觉是中国政府工程?这是由“一带一路”初期阶段的沿线国家国情及基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沿线65国中,有8个最不发达国家,16个非WTO成员国,24个人类发展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如何能“一刀切”实行欧洲倡导的高标准市场原则?那就如同让小孩与运动健将一同赛跑,脱离实际。
中国主张,发展是解决所有难题的总钥匙。规则当然重要,但要不断成熟,循序渐进地形成。中国改革探索出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短板,为它们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桶金。通过养鸡生蛋而非杀鸡取卵,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培育新的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先在沿海地区试点,继而在内陆港口城市和内陆地区试点推广,形成经济增长极、城市群,带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一带一路”要让非洲市场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从基础设施(港区铁路贸五位一体)互联互通着手,帮助非洲获得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经济发展带,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脱贫致富。如果完全依赖市场,就好比把孩子直接扔到大海里,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通过开发区,先让孩子在游泳池里学会游泳,再畅游大海。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做法。
西方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输出模式,这是很大的误解。中国模式也可称为中国发展模式,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核心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既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和培育市场,最终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种方式给那些市场经济未充分发展起来的国家走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解决了市场失灵、市场失位、市场失真这些西方鼓吹的自由市场经济所解决不了甚至不想解决的难题。比如,要致富,先修路。发展中国家自己没钱修路,也无法从国际市场融资修路,无法实现工业化,恶性循环。中国通过开发性金融提供贷款,通过资产抵押和开发区建设帮助它们修路,中国企业长期经营,实现双赢。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普遍做法。如果市场规则真的那么灵,当今世界为什么11亿人没有用上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7亿人脱贫,占联合国脱贫贡献的七成以上,证明中国方案是有效的。脱贫致富,消除贫富差距尤其是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贫富差距,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就是“一带一路”所要做的。
“一带一路”才提出不到六年时间,前期工作中国多担当了点,因为国有企业在基建领域具有优势。西方企业参与不多,显得有些焦虑,这都可以理解。中国搞好八平一整,建设开发区,筑巢引凤,西方私人资本和私企一定会纷至沓来,共同开发“一带一路”大市场。中国第一次担当提出这么宏大的倡议,西方有些怀疑也属正常,但是希望汲取美国政府的亚投行教训,不要在怀疑中国意图、能力、做法的观望中失去合作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人类的大创新。美式节省劳动力型创新,欧式节省资源型创新,摧毁了南方国家的比较优势,形成创新陷阱,即以创新名义圈钱,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有增长无就业,人工智能驾驭不好的话,可能加剧这一趋势。“一带一路”着眼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引导美国投资实体经济而不再继续制造金融泡沫。“一带一路”推行包容性创新,超越传统大国博弈,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新文明。
中美合作建设“一带一路”,还关系到构建更具包容性国际体系、包容性全球化的大局。原来的国际体系主要是美国提供安全、金融公共产品,这已不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将新自由主义推动的资本导向的全球化转变为发展导向的全球化,让投资回归实体经济而不是制造越来越多的金融泡沫,这是应对民粹主义挑战,实现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全球化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