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竞赛与创新潜力是个大问题。我认为,在短期内——未来10到20年内,中国将继续赶超美国;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生更多的孩子,而美国需要继续保持开放。
我们可以从诸多方面来梳理中美之间的竞争。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在这场竞争上,从高科技、体育、人民币投资等方面来看,双方已经很接近了。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
通过汇总Web of Science等科技网络和媒体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美在科技类成果的发布、报道和媒体创办领域,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国家。中国从非常低的水平快速上升,追赶势头十分明显,现在几乎和美国持平了。
其次是研发资金占GDP的比例。
从世界银行的数据可以看到,1998年到2016年,美国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比一直稳定在2%~3%之间,2009年之后稍有回落。与之相比,中国则保持着强劲的势头,研发资金占比越来越接近美国。
但是就研究人员的数量而言,中国已经领先于美国。因为在中国,工程师、研究人员的成本仍然是在美国同等职业收入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所以在研发资金总量接近的情况下,中国具备更多的研发人员。并且,中国目前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比美国多。从这个角度看,还在快速增长的研发人员数量,将是中美科技竞争过程中,中国最显著的优势。
当然,我们谈论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你可能会问,如何与美国比较研究的质量?有一个粗略的分类方法,就是只看大学毕业生的质量,看美国顶尖的教学机构有多少来自不同国家的博士生。
我们假设最好的毕业生都想去斯坦福或其他美国顶尖大学的研究项目,获得博士学位。那么,美国大学的博士中有多少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就可以告诉你该国的大学教育有多大的进步。
我们可以看到,早在2010年,在美国本土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群中,非美国公民的比例也非常高,40%获得科学和工程学博士学位的非美国公民,是中国国籍。印度大约是这个数字的一半,西欧大约是15%到20%。
如果把这个比例的数字除以人口数量,就能得到那个国家每百万人拥有的人均博士学位。
按照这个算法,中国实际上是世界第一:中国每百万人中拥有美国博士的数量居世界首位。然后是西欧、印度、英国。印度和巴西也相当不错。所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比其他国家好得多。
在高精移民及留学生情况这部分,中国拥有更高的数量和更好的前景,这是个好消息。坏消息是中国存在人口问题。
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相比,中国的婴儿数量越来越少。中国是世界上出生率较低的国家,平均每个妇女生育1.3、1.2个孩子。因此,中国的年轻人数量在下降。
年轻人数量下降的结果是,未来,中国总劳动力会略有下降。
年龄在45到64之间的老年组比较稳定,在25岁至44岁之间的年轻组则不容乐观,其数量在未来20年会迅速减少,从4亿下降到3亿,下跌30%,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历史上其他国家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因此,它可能对中国的整体经济、人口和创新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老龄化会影响中国未来10年的创新。
在高等教育人群方面,中国仍有巨大的潜力来升级过剩的人力资源。中国在过去10年、15年进行了大学扩招,让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尽管中国年轻劳动力数量会减少,但是从中国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数量来看,这一数字在未来10-20年还会显著增加。而美国未来10到20年里,大学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仅排在第三。
所以,如果把获得大学学位、高中学历的人数计算在内,中国这个数字仍然会比美国同等教育层次的人数大得多。
但是,美国有能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人才,这是它最大的优势。
怎么发现的呢?
依然可以参考美国大学里的外国留学博士生人数。在美国大学里的外国留学博士生的比例,从50%到20%、30%不等。但是,在最具创新性的领域,比如工程学、神经科学,留学生这个比例达到了50%。
同时,美国高科技公司中,非美国公民的职员比例为40%,差不多是一半。所以,美国以及美国公司在通过移民吸引世界各地的其他人才,将其人才库规模扩大一倍。
所以,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的整个年轻毕业生人群,美国不仅有自己的公民,还有外国人才,而中国属于人才输出国。
因此,中美两国的高等人才竞争实际上是非常激烈的。10年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人群会超过美国,但20年后,它会开始下降。可以说,中国在近期和短期内都将获胜,但如果美国继续吸引移民的话,从长远来看,美国仍将领先,尤其是如果美国能够放宽签证,对世界各地的人才吸引力将进一步提高。
当然,我仍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理由是中国目前的创新能力已然足够,并且中国在短期内依然可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际上,中国目前在资本层面的创新程度,要高于西班牙或意大利等一些创新程度较低的发达国家。因此,即使在目前的创新能力下,中国仍有很大的潜力。
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在未来10到20年内将继续赶超和超过美国;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生更多的孩子,美国需要更加开放。
作者为携程集团执行董事长。本文根据作者在2019年斯坦福中国经济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附:问答环节
问:我的朋友在一书中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可能不知道在未来二十年机器人能做些什么,但我们可以知道在未来二十年中国将会有多少40岁的人口。”因此,在所有这些未知的情况下,我们确确实实面临着人口挑战,James(梁建章)通过演讲非常清晰地呈现给了我们。还想请您详细阐述一下,人口挑战对创新意味着什么?这类创新需要在中美两国同时进行吗?
梁建章:正如幻灯片所示,年轻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20年后,你会看到年轻人的总数,以及年轻科研人员的数量都在迅速下降。而且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我们赡养老人将会有很大的负担。这会限制年轻人在其他新技术上的投资和投入,大量的资金会涌入养老金体系。我们将会面临更高的税收体系,日本的税收体系更为保守,他们尝试新技术的意愿更低。但目前没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日本可以作为参考国家之一。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在多个行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技术创新的先锋。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日本年轻人锐减,创业和创新活力大大缺失,在与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中败下阵来。所以这对20年后的中国来说并不乐观。
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解决医疗保健问题,但对老一辈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他们的经济基础。其次,老一辈没有那么多孩子,年轻人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看护,也是养老保健问题所在。
问:我曾遇到了一个由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实际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合作。我的问题是,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比较中美两国的认知竞争力?几天前我刚到中国,遇到一位应届毕业生,我问她“你刚毕业就开始挣钱了,你的新工作怎么样呢?”,她回答我说“我学到了一些新东西,用一些新的技能来赚钱”,我很好奇地问她“你大学刚毕业,就已经从大学里学到了所有的技能吗?”,她却说“不,这还不够,我想学更多技能,挣更多的钱。”我记得她的月薪大概是500美元。所以,我想知道中美教育体系的一些考量。
梁建章:这很难下结论。中国学生沟通技巧可能因为其文化而比较内敛,而他们的语言技巧都是非常不错的。我认为,总的来说,中国学生非常努力,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所以,我认为教育质量并不是中国的劣势所在,人口数量的快速上升和下降,才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