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软实力的局限和潜力

  盘点中国实力

  中国惊人的崛起实质上是经济崛起。1979~2007年间中国的GDP实际增长率达9.8%,明年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底,中国的出口额(12,180亿美元)超过美国(11,62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达19,0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经济的巨量增长使人们普遍预测,中国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某一年度超越美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鉴于中国今天的经济规模已达美国的四分之一,上述看法将能反映中国未来的实际发展趋势。在此意义上,虽然中国经济持续向好通常被认为是硬实力,但对这一趋势的普遍认同已经构成了中国的软实力。随着中国利用各地强劲的外国直接投资建立起多层次的出口生产网络,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的发动机并将成为亚洲经济的中心。中国的邻国日益视北京为亚洲的领导者,中国的外交也更加自信、全方位和积极主动。而且,中国还能利用其良好的经济表现增加外交影响。Rotberg(2008)撰文指出,由于中国已成为很多重要非洲国家的最大的投资国、贸易伙伴、买主和援助国,它在撒哈拉以南很多国家已经取代了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外交软实力。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华盛顿和欧洲各国政府丧失了在全球事务中维系其角色所需的资源和信誉,相形之下,中国强劲的经济实力近来更显突出。

  但仅有这些正面信息和潜力对中国的软实力来说还是不够的,因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强迫和金援实现目标"的综合能力。虽然金援是一种运用国家资源实力的主要途径,但若受援国认为其目的不是致力于营造互利关系,金援就不可能产生软实力。Kurlantzick (2007a)将中国的公共外交称之为"魅力攻势",即将其籍由贸易、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驱动的资源实力输送给受援国以获取软实力。然而这种"攻势"的效用究竟如何,还没有得到受援国意见的经验验证。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模式更能体现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模式以社会主义的政府指导并辅以灵活的市场适应为特征,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更甚于西方倡导的激进的新自由主义市场改革。"北京共识"注重政治稳定性和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灵活性,这对希望在保持政治控制的同时推动脆弱的经济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极富有吸引力然而北京共识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还不足以全面支撑这种共识。Brautigam (2008)估计中国的年度外援预算从大约4亿5千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4亿美元,这个数值仍然远远小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开发援助委员会成员国的平均援助额,即2007年47亿美元,2008年增至54亿美元。日本同年对外援助77亿美元(2008年97亿美元),美国218亿美元(2008年260亿美元)。北京共识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对独裁国家不加区别的援助减损了在民主国家的软实力。虽然有这些问题,但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龙头地位仍是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中国实力的另一个体现是其在多边论坛中的国家召集能力日益增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优先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自从开始重视多边关系后,中国就一直活跃于各个多边区域论坛,如亚洲区域论坛--东盟+3--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还在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和中非合作论坛(FOCAC)发挥其号召力。2006年,为纪念中非建交五十周年而举办了中国"非洲年",作为这项活动的一部分还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会议倡呼吁双方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双赢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国的多边外交并不局限于区域或跨区域论坛,还走向世界。除法国外,中国向世界各地派遣的维和人员数量超过任何其他一个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在联合国维和使命的旗帜下,中国尤其积极向非洲派遣维和人员:向47个非洲国家派遣了大约15,000名医生,医治了18000万非洲患者(Zheng 2009)。通过扩大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票权,中国在世界金融治理方面也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承认中国是国际金融系统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的恰恰是美国,因为美国的金融稳定依赖于中国在持有美国国债上的合作态度。虽然美国有许多理由钳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但囿于资源缺乏所限,只好转而怂恿中国承担更多的全球金融责任。不可避免地的是,美国游说中国扮演这个角色无意中增强了中国而不是其传统盟友--比如日本--的软实力。简而言之,世界效仿当今世界的实际霸主美国承认中国不断上升的软实力

  对中国实力的挑战主要来自其国内政治。中国对部分少数民族(如西藏)独立诉求给予压制招致发达国家人权激进分子的攻击,同样严厉对待对中国政府持批评态度的国民也引起国际上的批评。虽然这些对软实力的损害被积极的多边政治外交所抵消,但如果这种外交仅针对外国的精英和政府官员的话,那么受负面报道的影响,外国普通公民仍会认为中国政府处理国内问题表现不佳。中国需要防止藉由外交努力获得的软实力被国内的政治镇压所释解。

  中国增加软实力的另一个方式是文化交流。政府有意识地推进学术培训和文化交流项目。中国在全球70多个国家开办了260个孔子学院(目前已增至282个--译者注)--仅美国就开办了40个(目前已有60个--译者注),第一个是2004年在马里兰大学创建的--计划到2010年在全球建立500多个。非洲的第一个孔子学院在内罗毕大学创办,目前已遍及肯尼亚、尼日利亚、津巴布韦和南非(参Li A. 2008)。到2006年,在中国大陆各大学学习的留学生也已增加到14万人,而这些学生常常由中国政府资助。中国还为非洲和南亚的外交使团举行高层领导会议和培训。作为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的一部分,中国教育部还资助了一些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参Li A. 2008)。然而,向外国传播孔子文化是否增加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值得怀疑。没有证据证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亚洲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只是亚洲其他国家生产的流行文化和信息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参Shambaugh 2005;Kurlantzick 2007b)。

  总之,公允地说,认为中国的软实力主要来自其作为贸易伙伴和投资国的经济影响力有些言过其实。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发展龙头地位似乎有望通过提供替代发展模式和不断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增强软实力。在政治方面,中国偶尔的不民主行为减弱了其软实力,不过,中国越来越积极的多边外交和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可预见的显著作用有助于中国增强软实力。虽然作为软实力来源的中国文化的吸引力还难以评估,但可以肯定,在利用流行文化整合东亚这方面,中国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受援国的认同增进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是能否成功利用软实力抵消"中国威胁论"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这特别是因为尚不知晓中国实力的影响程度。尽管有许多关于中国实力的文章,但直到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CGA)和新加坡东亚研究所(EAI)进行了一项旨在评测东亚国家软实力的跨国调查之后,中国的软实力才得以实证检验。尽管所获数据仅限于美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亚洲五国,但仍有助于实证检视中国的软实力。表1描述了六国如何看待相互之间的软实力。总的结论是在亚洲,中国的软实力仍落后于美国,而在美国和日本,韩国的软实力强于中国

  图一也表明其他五国各自对中国的软实力给出的平均分。用于评估软实力的调查问卷附于文后。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这两个发展中国家看来,中国的软实力是强大的。而美国、日本和韩国这些发达国家却给中国较低的分数。韩国人比美国人和日本人倾向于认为中国在文化之外的所有领域都比较有吸引力。可以理解,美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在"尊重人权和法治"和"国家政治制度服务人民的需要"这两个政治软实力问题上给予了中国否定回答。同样对中国外交软实力的认知暴露出三个发达国家和其他两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认知差距。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倾向于认为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在东亚的发展发展领头羊地位及其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更友善。韩国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外交软实力比美国和日本更友善。虽然所有受调查国家都承认中国将成为亚洲的领导者,但除印度尼西亚人之外的所有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对这一前景感到不安。

  正如预想的那样,中国的软实力与对中国的好感呈正相关。如果五国公众认为中国有吸引力或做的不错,他们就对中国有好感。另一方面,软实力与军事威胁呈负相关。对一个比较直接的问题--中国是否会成为一个受调查国家的军事威胁--的回答表明, "中国威胁论"在美日韩三国比较盛行(70%的美国人,74%的日本人和74.2%的韩国人认为他们对中国威胁感到"有点担心"或"非常担心")。但只有46.9%的印度尼西亚人把中国看作是一种军事威胁。虽然很难在军事威胁和软实力之间建立单向因果关系,但比较明智的看法是,军事威胁越强,软实力或对软实力的感知越弱,而不是与此相反。果如此,似乎可以认为中国运用庞大的"资源攻势"来降低中国威胁意识的软实力战略可能只对周边国家有效。对中国来说,如何"软平衡"公认的强国,比如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是一个挑战。尽管如此,后经济危机可能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改善外界对自己看法的好机会。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在行使更高的权力时需要更柔,更有耐心。

  你也许会认为如果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CGA)和东亚研究所(EAI)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结束后进行这项民意调查的话,中国的软实力有望被拔高。不过,皮尤全球态度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提供了更多信息。根据皮尤2008和2009年的民意调查显示,两年中,20个受调查的国家中有14个增加了对中国的好感,但有17个国家增加了对美国的好感。人们广泛认为备受全球欢迎的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导致2009年民意调查中对美国的好感增加了。并且,尽管美国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但仍然增强了美国对中国的好感优势。在2008年的民意调查中,24个受调查的国家中有11个国家认为中国比美国友好,其他13个国家则认为美国比中国友好。到2009年受调查国家增至25个,美国对中国的民意优势由13:11扩大到16:9。在2008和2009的民意调查中,除了几近视奥巴马为同胞的印度尼西亚之外,所有的国家-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埃及、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认为中国比美国更友善。而其他认为美国比中国更友善的国家继续保持既往态度。通过这一调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全球形象的影响是相对中性的。尽管对一国之好感同其软实力密切相关,但似乎并不支持这一预测: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美国的软实力释解给了中国

  尽管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但似乎可以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是通过受援国的认同促成的。相关比较仍将是外国公众对中国的集体感知的一个主要来源(Abdelalet al. 2006)。只要中国还代表着与其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体和多元公民社会等自我认同相冲突的"另类"群体,中国的软实力在发达民主国家往往就会打折。但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易接受中国的软实力,因为他们需要中国的物质援助和替代发展模式。如果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获得成功,他们也不大会陶醉于中国的"魅力攻势"。另外,不管发展阶段和政体为何,地缘政治竞争可能在评价中国实力方面占上风,比如在日本和韩国。

  结论

  公允地说,最近外界有关中国实力的争论有些言过其实,因为这种软实力主要是作为贸易国和投资国所具有的经济影响力。中国的软实力外交一直在中国资源需求比较强烈的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当前,由于不像欧美国家受经济危机的钳制,中国能够利用这个时机将其资源投入到发展中国家来获取软实力。诚然如此,只有当外国公众认为中国的资源输入作为一种互利投资或公共产品而不是一种逐利主义的冒险,资源外交向软实力外交的转型才可能实现。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软实力被认为是一充满民族主义的"魅力攻势"或者榨取资源的外交,那么中国领导层利用软实力作为一种强国战略的努力就将失败。随着美国模式和IMF市场路线的声誉扫地,中国发展模式可以被用以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只要其他国家相信中国的做法是友善和公正的。

  但发达国家往往对中国在国内外宣传的政治价值的质疑更加谨慎。没有迹象表明,发达国家会认为有必要纠正市场模式以向中国经济模式靠拢。发达国家的公民通常认为软实力本质上就是政治和规范价值。中国越来越可能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如果中国能够明智地将增强的影响力转化为负责任的领导力,那么中国可能改变发达国家苛责的态度。正如G2所意蕴的那样,与美国合作和竞争,中国赢得了参与复杂的国际事务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国家荣耀,更是要求检验中国是否有将国际议程置于国内议程之上的政治意愿。

【作者简介】

李淑钟(Sook-Jong Lee),韩国东亚研究所(East Asia Institute)所长,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韩国和日本的公民社会和民主,以及韩日的政治经济分析和政策意见。她曾任韩国世宗研究所研究员(韩国私人非营利性智囊机构,主要致力于韩国国家安全、南北统一等议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霍普金斯大学讲座教授。

【智库简介】

韩国东亚研究所(http://www.eai.or.kr/)是韩国独立思想库,成立于2002年5月。其宗旨是推动东亚成为一个基于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开放社会与和平的国家共同体;提倡自由价值理念,主张多元化、宽容、问责和透明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软实力的局限和潜力  中国  中国词条  局限  局限词条  潜力  潜力词条  实力  实力词条  
智库

 从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反思当前疫...

短期内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程度远超出一场大规模自然灾害的冲击,而考虑到疫情在欧美国家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疫苗从研发到应用也需要时间,可以预期,全球经济负增长将持续一...(展开)

智库

 北京农村承包地流转:启示与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北京市农村承包地的流转已比较普遍。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