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绿色GDP核算、规划环评的实施,仍在举步唯艰的时候,建立“圆桌对话制度”,有利于公众行使监督权,促进相关部门和企业履行其职责,让4万个亿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不以牺牲环境的利益为代价。
3月11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吴晓青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中央出台关于扩内需促增长政策以来,环保部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严把关,对存在环境隐患的总投资1040亿的14个化工、石化、钢铁、火电、造纸等项目实行了暂缓审批或者是不予审批。(3月12日《新京报》)
国家将投资4万亿,用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这4万亿怎么花?“期待4万亿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是代表委员的关注点之一。
两会代表热议包括:4万亿的投资,对我们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吗?还有,在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中,环境保护将如何得以重视并实施呢?会不会有些地方急着刺激增长,就大上投资快、见效快的项目而忽视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呢?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特事特办”,结果伤害了大自然,也伤害了我们自己。
2007年1月至5月,环保总局(现更名环保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14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幅8%。其中,群众来访197件,比2006年增长27%。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如何化解环保纠纷?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三方: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代表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包括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市场机制;公众,包括非政府组织等。虽然政府、企业等工作人员下班回家后都是社区居民,但是,社区的环境治理往往是目前的薄弱环节。
世界银行高级环境经济学家王华近年来也一直在中国各地推行“圆桌对话制度”,这不同于我国传统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通过各级环保部门对造成污染的单位下达关停、限期整改的通知和意见,而是采用公众参与社区环境圆桌对话,来自环保局、企业、街道和社区居民等代表坐在一起。
其实,唯GDP发展观的背后已经不是地方官员执政思路或者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和追求暴利的企业结合起来,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发展能源为由,跑马圈水,无序开发水电,然后又以用电为名,乱上化工和高耗能企业,如此恶性循环。
因此,当绿色GDP核算、规划环评的实施,仍举步唯艰的时候,建立“圆桌对话制度”,有利于公众行使监督权,促进相关部门和企业履行其职责,让4万个亿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不以牺牲环境的利益为代价。
4万个亿,不是一个小数目,怎么花,关系民生,也关系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