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拉中心偏安哥本哈根东南一隅。12月7日开始,这里作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举办场地,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全球环保NGO大舞台。
这里每天都有无数NGO身影:穿上几近枯萎的树干衣服游行,没入水箱里无声抗议,甚至冲进媒体中心向记者们“喊话”。随着超过110个国家领导的到来,这里的限制措施也逐渐升级;NGO人士获准进场的人数也一减再减,从最初始的3万人,到后来的7000人,到3000人,再到最后两天的仅仅90人。
“主办方就是担心NGO的活动会干扰到会场秩序。”一位国际NGO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但是即便如此,也阻止不了NGO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所起的重要作用。
尤其再放到气候谈判的15年、或是上溯到环保NGO诞生的约100年前,NGO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他们与各国代表团沟通、与大众接触,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信息传递者、公民的教育者、文明进程的推动者,成为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治理新力量。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巴厘岛会议就是NGO的大胜利。数百个NGO联合起来,立场鲜明的指出,美国是谈判的拦路石,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和美国是一伙的,大会必须采取行动。
最终NGO成功的孤立了美国,会议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将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时限定在此次的哥本哈根。
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本报专访了全球最大的环保NGO之一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詹姆士·李普(James Leape)和全球气候项目总监吉姆·卡斯坦森(Kim Carstensen),求解NGO角色图谱。
WWF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曾是WWF创始阶段的重要推动人物。至今WWF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20万支持者,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网络。
《21世纪》:国际NGO在气候变化谈判和环保进程中充当什么角色?
李普:WWF在20世纪90年代就介入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至今已有20年。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介入,我们做专业的研究帮助公众更好的理解气候变化,我们为公众和政策决定者提供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我们在全球不同的首都拥有团队和政府合作推进低碳道路。
卡斯坦森:我们不是任何宗教、政府或利益团体的代言人。NGO可以充当四种角色或作用。
比如不同国家集团的连接者,在两个集团之间提供指导。
例如,非洲国家集团和小岛国就在控制全球升温幅度上存在分歧。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小岛国希望将升温控制在1.5度以内,而非洲国家并不认同。小岛国历史不长,并不拥有充分的资源。WWF就要为两者搭起桥梁。
小岛国希望给欧盟施压,但是不知道应该跟哪个国家沟通。我们就告诉他们,可以不用找英国,而要去和德国或者瑞士说。
第二个角色是提供信息,发布各种研究报告是NGO的突出特点。站在科学研究的立场更容易说服谈判团体。
NGO并不植根于利益集团的特点,则超越了各种国家的单一立场。“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地球和人类都必须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一切的行动都可以归因于此。”
《21世纪》:国际环保NGO的大发展历史是怎样的?NGO拥有哪些政府不拥有的功能?
李普:NGO可以成为公众的直通车,来传达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声音。可以和政府、公司或其他合作伙伴,来发现不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帮助他们理解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NGO专注于特定的领域和主题来做出贡献。
比如,我们和中国政府合作,进行水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WWF赢得了这样的声誉:可以帮助他人获得改变。
卡斯坦森:欧洲最早的环保组织可以追溯到1900年左右。丹麦有两个环保NGO的成立时间分别在1904年和1911年。早期的NGO着眼点都在于自然保护,与工业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宣战:阻止因城市扩张和工厂建设而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侵占。
“二战”之后,随着国家阵营之间冲突的加剧,NGO更加显现出其超过国家主权的特点。而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通过,也直接促进了NGO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环保非政府组织也开始起步。
《21世纪》:获得资金的支持是不是NGO发展的最大动力?
李普:这不仅仅是钱,是支持。我们有5亿会员。是5亿相信我们理念的人,是支持我们的人。还有其他合作伙伴,政府和其他组织,加入我们的行动。最终衡量NGO的标准是他们的成就。用我们的资金,来推动关系重大的事情的发展。
《21世纪》:在某些领域的话题,NGO的观点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一个NGO内部的观点也有区别。比如针对美国气候立法的态度就不同。你如何理解NGO不同的观点对特定领域的作用?
李普:我们在这里,在哥本哈根有团队,在其他地方也有。他们一起合作,让全球为应对气候变化承担起责任。不同的观点也是为了全球能够共同承担责任。
WWF和个人、政府或者商业团体合作,着重为了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和解决办法。那么,我们和其他组织——比如SIERRA或者绿色和平——的风格是不同的。我们努力变得理性、建设性,我们努力提供解决方案。
《21世纪》:NGO可以取得很多成就,那么NGO是万能的吗,有没有自身的极限?
李普:没有一个NGO、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说,能做任何事情。NGO也有不同的角色,有的NGO专注于扶贫,有的则专注于自然保护。WWF专注于可以做出成绩的那些领域。
卡斯坦森:NGO是因为它的专业分工而有了“天花板”。不同的NGO针对不同的领域;在丹麦,自行车爱好者、汽车拥有者、房子拥有者都有NGO组织。因为它的专业领域不同,所以它也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