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 年初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目前严重旱情已导致642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绝收面积11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46亿多元。西南地区抗旱救灾情况牵动着广大网友的心。在这次西南五省区的大旱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大家都纷纷解囊捐款捐物来帮助灾区。但有人也有疑问,我的钱捐了,水也送了,那钱捐给谁了?水有没有到我们的灾区同胞家中?为更好地了解当前抗旱救灾的最新情况,新华网特别推出“抗旱保民生”系列访谈,今天是第三场,我们为您邀请到的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人大公共管理学院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康晓光表示,要举全社会之力一起抗灾救灾。
康晓光介绍,中国是地域非常辽阔的大国,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大的灾害,水、旱、地震、火灾等每年都会有。所以应对这些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不能完全依靠灾区灾民自己去自力更生。但完全依靠政府也不行。要举全社会之力一起抗灾救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动员,企业要捐物资、捐钱等。整个社会的民间组织、社会组织也是非常强有力的主体,充分动员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比如要求或者动员大家为灾区捐款捐物的时候,企业出面显然不合适,政府有时候出面也不太合适,那非盈利组织或者非政府组织是非常适合做这件事情。像中国扶贫基金会是一种类似于专业的资金筹集机关,它自己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到灾区开展活动,它也可以把这个资金资助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这些有一定专业背景和本土背景的组织,再去把物资或者服务送到当地,这种作用非常大。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救灾还是扶贫都有这样的问题。要想保证这些组织的运行,包括善款、救灾物资的运行能够透明,不但是透明,而且是高效,首先一点,项目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募捐,为灾区的灾民提供饮水,他可以说好,假设北京市民,每个人拿一瓶水送到基金会来,基金会这边空运、陆运或者水运,把水送到云南去,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大家把钱捐了,我在当地组织商业或者物流系统,把水送过去,这就涉及到效率问题。可能我们捐一瓶水是三块钱、五块钱,但是要把这瓶水运到云南灾区的话,成本可能是几百块钱,这就涉及到你要达到同样的目的效率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刚才说的项目管理,它是有人名的,比如灾民到底是谁,我要给他什么样的帮助,这个帮助他能不能得到,这边是有一个非常及时的、准确的了解。所以第一,项目设计要科学合理。第二,内部管理执行要非常有力。不但要内部管理好,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外部问责、外部监督,这一点一定要做到。
要做到外部对你有效的监督和问责的话,第一要透明,不透明别人怎么监督你,要干什么人家不知道,干的怎么样人家也不知道。所以外部的监督和问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很重要的就是公示,募集到多少钱,谁捐的,多少钱给了什么地方干什么用了,都有一套公示的办法,然后是公众、媒体、专门的审计机构都可以来查,这样才保证你的善款真正的用到路上。现在就相当于我们要修一条渠送到灾民口中,那一路不能跑冒滴漏,所以你能不能准确地把资源投放到需要的地区、需要的人那里去,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救灾还是扶贫中,都是非常大的,我们一般叫“瞄准”问题,就是瞄准率,你那儿急需,我给你空投一个物资,结果没空投到你那儿,结果空投到我朋友那儿或者领导的亲戚那,那这个问题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