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当“低碳”照进生活

  Kassie是来自哥本哈根本地的NGO组织——“哥本哈根气候网络”的一名成员。她是一名幼儿教师,清瘦、热情。

 

  她和同事们制定了一个小册子,告诉大家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能够帮助抑制气候变暖的。只要有空,她都会来到市立图书馆附近散发。

 

  她说:“我身边很多人都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哥本哈根、丹麦甚至全球发生,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去补救。”

 

  Kassie现在坚持按照册子上的指南生活,她说:“我感觉很快乐,低碳的生活方式可以很优雅、风趣、帮助大家节省钱,还有我们的地球!”

 

  左君宜,今年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一个北京女孩,她的生活像极了Kassie书中记载的那种低碳要求。她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上楼时尽量爬楼梯,平时节水节电,办公室用纸坚持双面打印,每年新买的衣服不会超过十套。

  左君宜觉得,其实“低碳”的核心与“环保节能”的概念并未有太大的不同。“没有人会每天拿起碳足迹计算器计算,其实我觉得咱们中国人的节俭生活习惯已经是一种挺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长期在华从事低碳生活推广活动的WWF中国办公室战略总监李琳博士同意这种看法。

 

  “有意思的是,如果看看父母这一代人,没有人谈低碳的,但是没有人生活是高碳的”,李琳说。

 

  作为首批将低碳概念引入中国的国际NGO组织,WWF向民众组织了包括“地球一小时”、“选择地球”在内的许多大型活动。

 

  “在我的印象当中,2008年之前的活动,我们主要宣扬的概念是 ‘节能’,而之后,低碳开始成为一个时尚名词,并出现了‘低碳族’,”低碳经济“等概念”,李琳说。

 

  在中国广州,有一个女孩子正做着与KASSIE同样的事情——宣扬“低碳生活方式”。

 

  2008年夏天的时候,当还在上大学三年纪的陈倩雯关注到中国绿色NGO的26度空调活动,在国内的社交网站 “豆瓣”上成立了一个呼吁小组。没有想到,活动开始不久,就吸引了200多人加入。

 

  但当夏天过去,空调不再是一个主要的讨论热点时,陈倩雯觉得小组的人气正在散去,于是决定寻找新的环保热点。

 

  直到有一天,她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介绍“低碳生活”的文章,觉得很具体,有操作性,就把小组改名成“低碳生活”了。

 

  在小组的首页上,她认真地写道——

 

  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我们每天消耗的碳足迹:洗热水澡0.42KG;看电视一小时0.096KG;用笔记本电脑一小时0.013KG吃一公斤牛肉36.4KG;买一件T恤4KG……

 

  现在,已经有近400人加入了这个小组,他们在网站上不定期地分享着自己关于低碳生活的资料。

 

  生活在北京的苏秦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关注的重点有点儿不同。

 

  如果你开车去首都国际机场,也许在路边不远处,会看到一处小的农庄,不到6亩的土地上,种满了各种花草,水果与蔬菜,还饲养了母鸡、兔子等小动物。

 

  这是苏秦自己的小农庄。

 

  2005年,苏秦从国外留学回国。在国外吃惯了有机蔬菜的她却发现,北京的超市当中难觅绿色食材的踪影。

  “当时,总感觉国内的蔬菜样子都长得很漂亮,但没有那种自然的味道,也担心食用安全。即使有些超市当中卖有机蔬菜,一般也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不符合低碳的概念。”苏秦说。

 

  于是,在父母的支持这下,这个25岁的女孩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顺义区买下了一个农场,专门种植有机蔬菜。

 

  “现在每到春夏时,我都会邀请朋友们来我的庄园采摘蔬菜,享受烹调,那时真的好开心。我想低碳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一种对自然感恩,与朋友分享的心情。”

 

  “低碳生活不是要你成为一个苦行僧,要放弃很多乐趣,或者是要做一番事业那么复杂。它就是举手之劳,一种意识,体现在每个人生活的细节当中。”苏秦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当“低碳”照进生活  生活  生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