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日前以“在中国,慈善作为一种新的衡量标杆”为题,对中国的这个民间慈善业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报道。
报道以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最近对公司员工的讲话为开端,讲述了这位电子商务时代成功者新的关注领域:慈善事业。马云对他那些手握数百万美元股票的员工说:“金钱和财富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如果你有钱,但却没有将这些钱转化成提升你自己或他人幸福程度的经历,那么你只不过拥有许多符号和一堆彩纸而已。”
马云用行动支撑自己的诺言。在纽约“克林顿全球倡议”年会上,马云与孟加拉国格莱岷银行缔造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共同公布了“中国格莱岷”计划。阿里巴巴集团计划投入500万美元,为四川和内蒙古农民和小生意人提供小额贷款。
阿里巴巴的捐款是中国企业对慈善事业态度发生转变的最新例证。“过去两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对慈善事业和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向慈善事业的投入更多,他们在努力寻找回报社会的新方法”,北京一家媒体和营销咨询公司里的人士称。
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亚太区总裁范德伦说,地震引发的捐赠高潮与中国的另外两个进步遥相呼应。一是2007年,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每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二是中国政府提倡的“和谐社会”理念,减少贫富差距、解决教育卫生医疗不平等问题,以及阻止环境退化和极力缓解灾情等。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如何捐赠他们的钱还不太容易。中国的慈善捐赠主要依靠3个渠道。一是“政府筹组的非政府组织”鼓励更广泛的社会捐助;其次是国际和当地非政府组织依靠政府部门赞助;第三个渠道是依靠30万个草根组织。由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渠道缺乏透明性,第三种不具有权威性,所以中国企业开始倾向于建立私人基金会的形式。现在,许多企业巨头开始努力学习美国和欧洲私人基金会的模式,设置私人基金,以期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这些学习西方商业模式而获得成功的企业领袖,同时也正在获得一种新的价值目光。他们所追寻的慈善事业,尽管刚刚起步且微弱不堪,但与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那就是新社会、新人和新的文明,只不过他们的作为没有那么激越高昂。不久前笔者在国内网络论坛“猫眼看人”上,看到由网络公司和网友联合捐助的凯迪小学落成。也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然而,这种寻求渐进改变的方式,或许能够更有效地达到目标。因为社会丰富,人性复杂,以春风化雨一样的手段予以逐步渗透,才会达到真正的改变。而曾经的急风骤雨,留下的仅是鲜血淋漓的惨痛历程和难以平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