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贾晓九莅临成都,对锦江区的社会组织创新改革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后贾晓九认为:锦江区对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由“出钱养人”到“出钱办事”具有开创意义,可系统总结、提炼,在全国作出示范榜样。
榻榻米上,一名患有脑瘫的9岁孩子正在艰难地爬行。“抬起脚!对,真聪明!”来自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医院的专业康复训练医生郑菲菲耐心地扶着他。这是锦江区春熙路街道市民中心“亲子园”儿童康复训练里的一幕。
锦江区在今年3月迈出“城市三大基础工程”第三步“大力培育社会组织”,5月春熙路街道成立了“春熙路街道市民中心”,实现了“民间组织管理服务民间组织,非盈利机构管理服务非盈利机构”的新模式。“亲子园”正是“市民中心”下辖的一个服务性民间社团。
社团多:“市民中心”活动忙
“每天我们的活动都排得满满的。”负责“市民中心”日常服务协调的余明惠指着服务台左侧贴着的工作安排表说道,上面列出了一周内每天各种社会组织的活动安排。书画社团、健身操队、太极训练、瑜伽训练……种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书画室里,几位老人和孩子在安静地练字;隔壁的活动室则在进行舞蹈排练。
余明惠说,因为“市民中心”只有400m2,而且二楼的空调等设施还在购置中,有些场地暂时无法使用,所以要把这些社团的活动在5天的时间里协调好还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有的社团临时取消活动,我还要通知其他社团来顶上,要不就浪费场地了。”
所谓“孵化器”,是指“市民中心”对社会组织的指导、扶持、带动,以服务者的身份,把社会组织放在“被服务者”的位置上,让社会组织在“孵化器”中成长壮大。“现在已经有20家社会组织在市民中心登记,还有6家在申请备案。”余明惠说,已经成功注册的社会组织包括舞蹈队、棋艺团、书画团、志愿者服务队等,它们今后都可以在社区、“市民中心”的推动下进行运作。余明惠透露,“市民中心”正在策划进一步的方案,让居家养老等服务可以通过“市民中心”管辖的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市民中心实际上就是我们为社会组织的‘孵化’开放的一个平台。”余明惠说,“市民中心”会给春熙路街道辖区内的社会组织提供所有力所能及的帮助。
平台好:实现“民间服务民间”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主要是为了促进社区服务与社会组织的对接,实现“民间服务民间”,更好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因此,很多社团都具有较强的服务性。余明惠说,以书画爱好者协会为例,他们所用的笔墨纸砚都是由社区免费提供的,只要在活动室的开放期间,书画爱好者都可以来这里练习。“非常感谢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书画爱好者协会会长罗芹说,这样可以把周围喜欢书画的人集中起来,交流心得,还可以教有兴趣的小孩子学书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市民中心”内的墙上,写着十几个社会组织的服务事项,包括儿童电脑培训、早教、太极培训等。可以看到,“市民中心”下辖的社会组织,主要以无偿服务为主,只有太极社、瑜伽社等专业性较强的组织是低偿服务。
门槛低:申办或加入社团都方便
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的契机下,市民要申办社会组织的门槛也降低了。“现在只需要申办人填好申请表,带好证件,就可以到市民中心进行初步备案。”“市民中心”的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徐宇说,此后再经过街道和区民政局审核和注册,一个合法的民间社会组织就可以开展活动了。“从我们提交成立‘书画爱好者协会’的申请,到最后批下来,只用了20多天时间。”罗芹说,没有想到申请会这么顺利。
在“市民中心”内可以免费取阅的《服务指南》上,市民可以看到“市民中心”及下属社会组织的简介,以及普通市民加入组织成为会员的流程。其中,市民加入社会组织的流程只有5步,包括领表、填表、审核、发放会员卡、领取会员卡。“简化了加入社会组织的流程,市民们踊跃多了。”余明惠说,这两天自己已经经手20多名市民的申请。
当一个社会组织在“市民中心”的扶持之下逐渐走上正轨,积累了一定独立运作的基础,“市民中心”作为“孵化器”的任务即告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促进这些社会组织发展“自身造血”的能力,真正能够做到经济独立。“自身造血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社会组织在市民中心、社区的低偿服务获得资金,我们经常有商业演出。”总府艺术团舞蹈队队长杨敏说,演出获得的收入就可以用来补贴服装费、化妆费等。市民如果要在“春晓太极社”学太极,3个月的学费仅800元,而且包学包会。这样既可以让市民享受到物超所值的服务,也可以让社会组织形成“自力更生”的意识。
徐宇说,社会组织能够完全“自力更生”之后,仍然可以向“市民中心”寻求必要的帮助与协调。“市民中心”也会对下属的社会组织进行定期评估。评估之后,除了会确认一批新社会组织的孵化成功,也会淘汰一些活动不力的社会组织。“我们会规定这些社会组织每个月的活动指标,每个月都要考核。”
早报记者黄远谭晓娟 摄影华小峰方玮
幕后揭秘>>>
三个配套方法助推改革
近年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的表现,让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越来越受重视,而锦江区完善管理的步伐一直在加快。
2008年6月,锦江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将街道办 “职能归位”,其经济管理职能彻底剥离,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去年底,锦江区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意见》和《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对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金扶持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锦江区的创新点,首先在于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并专项经费对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扶持,一个社会组织备案后,最高可得到5000元的扶持资金。同时,政府可运用市场手段,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并据约支付服务费用。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锦江区用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费用超过4000万元。2010年,锦江区财政安排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经费200万元。
备案管理、资金扶持、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三个配套办法帮助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达到良性发展。
目前,正式在区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226个,而统计到未达到登记标准的社会组织有260个。“通过培育,今年内至少要重点培育80家社会组织。”锦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锦江区力争用3到5年时间,构建一批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鼓励支持一批信誉度好、服务力强、运作规范、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形成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者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