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公益活动的组织者提出把公益项目打造成社会企业的设想,目的在于解决公益项目所普遍遭遇的资金瓶颈问题。与之不谋而合的是,日前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社会企业家沙龙也重点关注社会企业这个新事物。
专家们认为,授予式的传统慈善确实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燃眉之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但它是一种输血,而不是造血。输血会让穷人产生依赖心理,扶贫常常导致越扶越贫,因为它只是暂时改变了一小部分人的生活,而对大多数人却无济于事。要想改变这个问题,创办社会企业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目标
实现公益和商业平衡
在香港社会企业论坛主席谢家驹看来,社会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它有双重目标,即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
“社会目标是解决或舒缓特定社会问题,经济目标则是创造收入和产生利润,借此维持长期运作。”他认为,社会企业一定意义上是为穷人提供适合他们的贷款,教他们有效的理财原则,让他们自己帮助自己。
目前,社会上对社会企业的注解有着很多种版本。谢家驹认为,从根本来说社会企业必须坚持三个根本要素。第一,社会企业一定有社会使命,一定是针对社会上某一特别问题,很想去解决;第二,社会企业一定要做到自我延续,可以创造收入和盈利;第三,社会企业要做到有限度分红,这样可以得到更多发展。
社会组织“朋友公益”的负责人认为,社会企业是以投入社会服务为基础的,其获得回报是实现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相对平衡。
“很多社会组织在解决具体社会问题时,组织内很多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在完成社会使命时就会有很多的顾虑,而社会企业这种形式则弥补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弊端,以此来解决自身问题,同时给自己更大的空间、动力和力量完成社会使命。”该负责人表示。
社会组织“欣耕工坊”的创立者朱柄肇则提醒道,社会企业要达到公益和商业的平衡,很重要一点是创立时的出发点和最初愿景。“就‘欣耕工坊’而言,三个创办人一开始就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企业永远不分红。”
远景
经济效益依然是关键
单纯从设想上看,社会企业不失为一种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公益模式。不过,朱柄肇也坦言,社会企业模式虽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在中国大陆还只是刚刚起步。
“比如说,社会企业不分红确实可以更好地做到公益优先,但实际情况中,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朱柄肇表示,特别是在国内,对于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做社会企业同时要面对家里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而对商人来说,没有利益的工作是不值得做的。他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慈善机制下,社会企业是很难做好的。
他表示,社会企业要想做得好,经济效益依然是关键。“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适当分红对社会企业会有更大帮助,除此以外,社会企业采取与商业企业合作的方式,也是社会企业可以走得更远的有效途径之一。”
谢家驹则认为,社会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做到八面玲珑:对人生充满热情;聚集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上;勾画理想成效的愿景;设计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善于运用公益市场学及游击市场学技巧;千方百计发掘资源;建立一支必胜的团队;构建一个具有创业热情的董事会。
他特别指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创建一个具创业热情的董事会。此外,社会企业还应该处理好团队中的两类人,即做到义工与受薪员工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