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 NGO组织这个名称就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同时随着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志愿者的形象也已不再陌生,应该说,公益事业在国内正获得空前的发展。然而近期笔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NGO事业发展目前也遭遇着从业人员“瓶颈”,NGO组织的良性发展也呼唤更多专业人才的加盟。
据一项资料显示,截止到2009年,中国内地境内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约40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8万个。这表明NGO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同时另一项数据也表明,中国的NGO组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支超过5500万人的注册志愿者大军,其中主要包括逾2600万名社区服务志愿者和超过2900万名青年志愿者。
然而庞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并非表明中国也拥有者一支人数众多的NGO从业人员队伍,毕竟真正走入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还是有限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教授张默对此指出,NGO从业人员的数量肯定是偏少的,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小的NGO组织缺乏资金的保障,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另外,有些组织存在管理不够规范、鱼目混珠的现象,管理者和开创者将NGO视为一种生财之道,资金没有真正用到员工和业务上。这些因素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
“目前NGO组织由于受其自收自支的性质及项目与业内竞争压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让一些想要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望而却步,因此从业人员还不能满足NGO本身的运作需要”,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官员李春梅指出,“就中国目前现状而言,NGO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偏少,而NGO所从事的项目只有依靠志愿者队伍才能不断完善、充实并富有生命力。就某些大基金会而言,目前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的因素,即缺乏一支专业、综合素质兼具的从业人员队伍。”
●NGO组织吸引人才需要兼顾理想与现实
小念在大学期间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在大三的时候他曾经去过河南的艾滋村,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志愿服务。在艾滋村的那段时间小念对未来还充满了憧憬,然而毕业后从事NGO工作每个月不到2000元的收入,最终让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走上了考地方公务员的道路。
“很多人都是抱着理想主义走进来,但做着做着就选择了离开。”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官员李春梅表示,“NGO从业人员需要志愿精神、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奉献精神等等。不过NGO组织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缺乏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等诸多因素还是让许多人放弃了这条道路。”
“中国大量生存的NGO都是中小型的NGO,很多都是非长期性存在的NGO组织,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技术好的从业人员从个人长期规划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放弃自己热爱的NGO事业。”北京工友之家负责人王德志指出,“所以NGO组织要想吸引更多的从业人员,必须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NGO组织良性发展呼唤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
奉献精神、志愿精神是NGO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却并非是唯一的,NGO组织的良性发展在呼唤更多从业人员加入的同时,更渴望高素质、懂技术的优秀人才的加盟。因为NGO事业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项目涉及到不同的层次,并非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这项系统性工程。
“据我所知,很多NGO组织的领导是没有从事过慈善项目的政府官员,缺乏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NGO组织的发展。”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官员李春梅指出,“ 一个NGO从业人员,应该是一个踏实的人,他所做的应该比他口里所说的要多。当你选择进入NGO行业从事某一领域的服务时,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比如英文的阅读和交流能力,或者在工作实践中掌握一门手艺、不断总结项目经验并具备创新能力,只有从工作中寻求创新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为机构服务。”
谈及一个专业NGO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教授张默指出,首先要有献身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在工作上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不要以为任何人都可以从事NGO项目;再有就是从业人员要熟悉服务对象的相关政策。